从美国次按风暴看世界经济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


  [摘要]2007年底美国经济出现明显放缓迹象,世界经济出现了不明朗因素,本文在分析美国银行系统困境的同时,提出世界经济有无出现结构性的长期性的趋势性的变化,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过去5年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否消失,全球供求状况是否已出现结构性逆转,美国次按危机爆发后亚洲和中东主权基金能发挥多大作用。今天的中国应该有能力把握可能出现的国际经济大重组带来的机遇。
  [关键词]次按风暴 经济放缓结构性变化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623(2008)01-0046-03
  [作者简介]朱文晖( 1969—),广西桂林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今年元旦刚过,纽约商品交易所2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在电子交易中达到每桶100美元,这一价格刷新了2007年创出的每桶99.29美元的国际原油期货盘中最高记录,带动金价冲破每盎司900美元大关。1月15日美国花旗银行公布2007年第四季度拨备坏账181亿美元,亏损达到98.3亿美元,由此引发了美国和亚太地区股市的大跌。两天以后,美林证券宣布减记115亿美元的坏账及衍生金融资产,造成第四季度同样亏损98.3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媒体也一改年初对股市的乐观预期。随着美国楼市可能进一步收缩而引发衰退,世界经济再次出现了不明朗的因素。
  
  一
  
  新世纪以来,人类历史上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繁荣时期。特别是“9.11事件”发生以后的5年中,全球经济增长极为迅速。无论是美国、欧洲和日本,还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东亚地区,再到1990年代初期采取市场化道路的印度及南亚次大陆,以至过去数十年饱受金融危机和恶性通货膨胀煎熬的拉丁美洲,以及前苏联和东欧的经济转轨国家,甚至是几乎被人遗忘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更不用说富含石油的中东和中亚国家,经济都获得了长达数年的高增长率。面对这种广泛的经济增长,刚刚卸任不久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主席格林斯潘将其主要原因归结为经济全球化释放出来的巨大生产率,以及他所领导的联邦储备银行和各国中央银行稳健而灵活的货币政策。
  但到2007年中,全球经济的繁荣中突然出现了几股逆流。首先,持续上涨多年的美国和英国房地产开始下滑。本来,这种房地产价格的回调应属正常,但它引发了过度向房地产领域投放以次级按揭为代表贷款的金融机构的巨额亏损,那些以“金融创新”为名将这些次级贷款证券化的西方大型金融机构相继暴露在风险面前。从3月初全球经营最佳的汇丰银行发出盈利警告开始,到华尔街专门从事债券包销的投资银行贝尔斯登遭遇困境,再到第四季度不可一世的花旗银行、美林、瑞银和摩根斯坦利等美国大行出现巨额亏损,花旗和美林的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花旗、美林、瑞银和摩根斯坦利不得不向来自亚洲的主权基金(包括中国的国家投资公司)出售自己的股权,以换取宝贵的资本金。8月份以后,美国联邦储备局三次调低利率,并多次率领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资金,但各国商业银行资金短缺的状况并没有改善,所谓的“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可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消失。英国首相高登.布朗甚至指出,信贷危机是“全球经济的头号挑战”。其次,全球性通货膨胀正在悄然而坚定地抬头。新世纪以来的经济繁荣,与长时间的低通胀相伴,全球化释放出来的巨大劳动生产率,甚至稀释了2004年开始的原油和其他初级产品高涨带来的涨价压力。2007年,原油价格在高位上继续攀升,年末纽约期油报收 96.98美元一桶,全年上涨幅度达到57%,金价更触及 845.4 美元的28年来的高位,高盛的报告更指黄金价格有可能突破每盎司1000美元的大关。具有指标性意义的原油和黄金的价格上涨,带动了铁矿石、铝土等原材料的同步上扬。最关键的是,石油价格超过40美元一桶后,用玉米等食物提炼的乙醇汽油获得了盈利空间,巴西这样的贫油农业大国,倾入大量财政补贴大炼乙醇。传统的农业出口大国美国,专门立法鼓励乙醇汽油的生产,美国处于“玉米带”的各州国会议员也迅速推出各种提案。结果,全球性的通货膨胀从这个薄弱环节找到了突破口,2006年末澳洲等地大旱造成小麦歉收,在小麦价格大涨的同时,玉米、大豆、大米、水果、牛奶等食品价格全面上扬。当然,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对不同国家的影响和杀伤力不同,也具有阶段性。首先是中低收入民众较多、恩格尔系数较高的国家出现了明显的通胀压力,委内瑞拉、俄罗斯都出现了双位数的月度通胀数据。在2007年的大部分时间,享受到中国等地廉价劳动密集产品和印度低价格外包型服务的欧美国家,对于这种“结构性”通胀的压力还处在“隔岸观火”状态,它们较少的食品支出结构似乎对于这种通胀具有相当的免疫力。不料,到11月份,美国和德国等地也突然录得了3%以上的零售物价指数增幅。美国市场中来自中国劳动密集商品的到岸价从2007年第一季度开始出现了上涨,高增长、低通胀的日子临近结束。在信贷自发紧缩、经济日趋放缓的背景下,人们猛然一惊:难道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滞胀”又回来了?
  
  
  二
  
  美国经济数据在12月份突然出现急速放缓的迹象,先是新增就业人数出现大幅度放缓,接着全美零售出现了0.4%的下降。美国联邦储备局认为,美国经济正在失去动力,而前联储局主席格林斯潘则不断为美国经济可能出现衰退的概率加码,从去年下半年的三成,到年初的五成,再到最近指出可能已经出现衰退的征兆。而他自己卸任德意志银行和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等三家企业顾问,似乎都与能够成功避免次按损失有关,其最新出任顾问的对冲基金Paulson&Co (注:这不是现任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设立的,只是同名而已)更是押注美国楼市下滑和次按估值大跌而在一年内发了大财。美国经济现在的表现,自然给就任不久的伯南克提出了重大挑战。
  2007年8月份以来,伯南克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出现了一个逐步加速的转变。他首先是觉得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不需要采取特别措施来应对次按带来的损失,在经过与前财长萨默斯等金融界人士密谈之后,他改变了主意决定减息。由于通货膨胀抬头,在2007年第三和第四季度,联邦储备银行更多的选择是向出现信贷紧缺的银行体系注入资金,而非持续、频繁地降息,特别是在年末的降息中,伯南克只选择降低0.25厘,从而引起了市场的不满。与1987~2005年间掌舵联邦储备银行的格林斯潘相比,评论家对伯南克更多的是批评,特别是批评他缺乏前瞻性眼光,批评他优柔寡断。同时,在美国政府中,虽然总统布什和财政部长保尔森强调美国经济基调依然稳健,但从11月份开始,政府陆续推出了结构性舒困措施,包括冻结部分抵押贷款客户的优惠利率等。到了2008年初,布什政府更希望将2001年的减税措施永久化,以刺激经济回升,并希望这些措施越早见效越好。在大选之内,向选民派好处的做法,当然会获得国会两党的支持。不过,对于联邦储备银行和伯南克的下一步行动,虽然人们普遍预期会进一步、以较大幅度减息,但不同的声音一直存在。一些批评的意见指出,大幅度减息是美国金融界特殊利益集团的压力,这样才能缓解他们在次按危机中的损失,其实美国经济的基本面还没有进入到衰退阶段,因为大部分的金融机构仍然预测2008年美国经济可以取得正的增长。更有报道指出,虽然花旗和美林的主要负责人辞职,但他们仍然拿到了不菲的退休金,这更反映了华尔街的特殊利益。另外一种批评则是从通胀角度考虑,考虑到油价和其他原材料价格持续居高不下,美国12月份的生产物价指数(PPI)已经按年率增长6.3%,达到了1981年以来的最大增幅,进一步减息势必会推高通胀,伯南克已经陷入了如何同时面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的两面作战,情况确实很像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时的美国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前任的联邦储备银行主席保罗.沃尔克也十分同情伯南克的处境,并暗指资产泡沫的祸根其实是格林斯潘任内种下的。

推荐访问:美国 世界经济 可能出现 变化趋势 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