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中国纺织产业安全报告


  编者按:2006年7月22日在京举办的《首届中国产业安全论坛》上,“中国纺织产业安全报告”首次公诸于世。该报告是中国产业安全报告的系列之一,全文约3.8万字,本文概要摘登。
  
  从1997年到2005年,中国纺织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0.67%。其中,国内销售增长速度达18.80%,中国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也在以每年8.9%的速度递增,并于1995年起,连续10年保持世界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呈现出持续、强劲的增长态势。
  但与此同时,纺织业的利润率一直在3.5%左右低位徘徊,产业“经济规模”已有,而“规模经济”尚无。纺织业粗放增长模式、国际贸易壁垒以及人民币汇率风险等因素的存在,给纺织产业的安全发展预设了新的命题,中国纺织产业也因此面临“深水区”的测度。
  
  一、中国纺织产业国内环境
  
  (一)生产要素环境
  中国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却被低下的劳动生产率抵消;中国是棉花、化纤、蚕茧生产大国,却因资源要素配置的低效率,导致纺织原料使用成本居高不下。生产要素的禀赋会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配置生产要素。因此,高效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的能力比单纯拥有优势要素要重要的多。
  (1)劳动力。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纺织业凭借廉价劳动力优势经历了一个迅速扩张的时期。据德国Werner International Inc公司对世界纺织业劳动力工资成本的统计,在2000年秋调查的54个国家中,中国列第48位,劳动力工资成本仅为日本的2.6%、美国的4.8%。
  但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呈现快速增长之势,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也一路走高,与发达国家及国际平均水平相比,尚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与亚洲的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中国的工资成本已经不具有优势。2002年,中国纺织业平均工资水平已达到印度的1.12倍,巴基斯坦的1.86倍。而这两个20世纪90年代后期崛起的国家正日渐成为中国在低附加值、大众化纺织服装产品上最强劲的对手。且随着“独生子女”政策滞后效应的显现,中国劳动力资源将会在2015~2020年的供应洪峰后出现逆转,从而进一步抬高劳动力成本。
  不仅如此,低下的劳动生产率也大大抵消了中国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2003年,中国大陆纺织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为14.6万元人民币/人·年,约折合1.76万美元。而同期,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的劳动生产率已达8万美元/人·年,一些大公司甚至超过了10万美元/人·年;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纺织人均劳动生产率也在4万美元/人·年左右。
  从综合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两方面的比较结果看,中国纺织产业劳动力要素指标的评价是“一般”。中国纺织产业必须改变目前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和低成本的扩张模式,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劳动力质量提升的发展模式上来。
  (2)原材料。中国是许多纺织业原材料的生产大国。2004年,中国棉花产量632.4万吨,在世界棉花总产量中所占比重超过20%;同年,蚕和丝绸的产量也占到了世界总产量的70%;中国还拥有诸如羊毛、亚麻和苎麻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此外,中国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化纤生产国。纺织原料的巨大产量为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22%,可耕地面积却只占世界可耕地面积的7%,纺织天然原料的生产发展势必受限于有限的可耕地。另一方面,不完善的市场机制也限制了有效的商品流通,妨碍了纺织资源的有效配置,导致国内资源要素价格长期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和协议价格,且波动幅度大,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自然资源的优势。
  总体来看,中国纺织业的资源要素的评价为“一般”。
  (3)供给产业。中国纺织业供给产业普遍存在产业同构化、结构低度化现象,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每年有相当数量的中间品,尤其是高端产品依赖进口。供给产业竞争力低下成为制约纺织业安全发展的又一瓶颈。
  在中国,纺纱机械的生产技术比较成熟,织造机械、缝纫机械等行业的生产技术则比较落后,先进的设备基本上依赖进口。以缝纫机械为例,尽管中国缝纫机产量占世界产量的50%以上,但产值却只及世界产值的14%。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2年中国出口缝纫机是进口缝纫机数量的14.2倍,但进出口金额却基本持平。
  随着中国纺织品出口总量的不断增加,内外销服装采用进口面料的比重逐年提高。受印染技术、产品开发设计落后等因素制约,中国每年至少需进口服装面料50亿美元。出口服装中面料自给率仅为40%左右,其中,化纤织物的自给率最低。中国面辅料业的薄弱也大大制约了服装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和加工企业自主品牌的创立。
  生产技术落后的棉纺织机械业、结构低度化的缝纫机械行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纺织染整技术的相对落后,出口纺织面料的自给率降低已经对服装行业的发展形成制约。因此,中国纺织业供给产业的竞争力指标评价结果为“一般”。
  中国纺织产业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中国成为纺织生产和出口大国奠定了基础,但这种贡献仍然停留在产值的提高和出口规模的扩大,并没有转化成与之相适应的规模经济,多年来中国纺织业的利润率都在3.5%左右。根据《2005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纺织业中还有超过1/5的企业亏损,亏损额高达87.26亿元。由此看来,占有和使用优势生产要素是一种竞争优势,真正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必须靠不断地专业化、技术创造和生产要素升级。
  
  (二)金融环境
  我国纺织企业融资主要有两种渠道:出口业务融资和一般业务融资。我国对纺织服装出口实行的鼓励政策,为企业出口业务融资提供了便利。出口企业常用的短期融资渠道有信用证打包和出口押汇。对于信用证业务,一般在签约后15天左右,外方客户就会开出不可撤销的跟单信用证,出口企业收到信用证后便会到其业务银行进行打包,贷得信用证出口金额70%~80%的资金;对于非信用证业务,出口企业在货物发运后,可以用包括海运提单在内的全套出口单据到其业务银行办理押汇业务,也能非常方便的贷到出口单据金额80%~90%的资金。此外,退税贷款,也是银行长期以来积极支持和提倡的放贷方式。这几种融资渠道和信贷方式,为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纺织生产和出口大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纺织企业出口业务的资本效率相对较好。
  另一方面,我国的利率水平依然通过行政手段而非市场形成,金融竞争受到严格限制。国内货币供应量的提高和放贷增速的加快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各行业资本效率的平均水平,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国内的金融服务效率依然较低。三年来,中国从事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企业增长了8.2%。但这部分新增企业大都缺乏国际贸易经验和规模经济效应且管理水平及整体素质较低,而国内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机制尚未建立和完善,所以,对于这些新成立的中小企业,要想短期内取得银行信任和资金支持还有相当大的难度。
  综合起来,仅靠出口业务打包、押汇和退税贷款等短期信贷政策,很难提高整个行业的资本效率;货币供应量的提高和放贷增速的加快虽然一定程度地提升了资本效率的平均水平,但国内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机制的不完善,1万余家新建纺织企业和10万家中小纺织企业的低效率,都大大降低了纺织业的整体效率。因此,总的评价结果还是:纺织业的资本效率应该属于较差。

推荐访问:中国纺织 产业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