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


  摘要:本文以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学基础为背景,对西藏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特征及调整方向进行了分析;利用比较优势理论,着重研究了西藏产业结构调整中应该如何选择其主导产业,并且用区位商法甄选出了西藏的主导产业,由此提出了西藏的主导产业应调整为旅游业、建筑业、藏医药业、绿色饮料业、采矿业等五大产业。
  关键词:比较优势;产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选择;西藏
  中图分类号:F121.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6)06—0052—08
  
  一、引言
  
  21世纪初,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藏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但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约束日益突显,要实现西藏经济持续增长,必须提高要素利用效率,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重新调整、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变粗放式增长为集约式增长,实现从新古典经济增长方式向内生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而向可持续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实现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以资源禀赋为前提的生产要素在产业之间转换为特征的结构性增长将是西藏未来经济增长的新源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微观经济主体在市场价格的指引下,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结果,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生产力水平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主导产业的选择、培育与微观经济主体特征、市场制度环境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系,而产业结构能否体现当地的比较优势,具有自生能力和竞争力,则取决于当地的微观经济主体是否自主决策,自负盈亏,以及市场制度环境是否完善,并且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将产生前瞻、后顾和旁侧效应,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西藏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对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将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西藏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主导产业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西藏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特征及方向
  
  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1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50.4亿元,连续5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人均生产总值2003年达到800美元,2005年突破1000美元。但根据杨伟民(1997)采用发展程度指数对全国欠发达地区综合发展程度进行比较,认为在10项分项指标中,西藏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教育程度、城市化、预期寿命等5项指数排在全国倒数第一;城乡差距和人口负担指数排在倒数第二;人均收入指数为倒数第三;人均投资指数排在第12位;西藏的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城市化指数都不及全国的20%。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西藏社会经济呈现如下特点: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低,非农产业不发达,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城乡收入差距大,居民教育程度差等。因此,西藏是个典型的欠发达地区。
  1、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及其特征。①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特征: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②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三次产业全部就业人数增长快。在新增就业人口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在第一产业就业,有四分之三的人在非农产业就业,其中有一半的人在第三产业就业。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增速较快,但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仍不到6%,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的20%。③西藏三次产业份额与产值份额越来越不断扩大,越来越不对称。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远高于产值比重,其差值在不断扩大,说明第一产业滞留了过多的劳动力需要转移。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低于其产值比重,其差值也在不断扩大,表明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高,而吸纳就业的能力却在不断下降。
  2、结构转换中的工农和城乡发展问题。①农业与工农发展的关系: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业,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快于轻工业。②农村非农产业与全部非农产业发展的关系: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低于整个经济中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农村非农产业与整个经济中非农产业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③农村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异:城乡收入差距扩大,1991年为3.2:1,2005年为4.04: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却有所缩小,但幅度不大。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1990年的0.66下降为2000年的0.46,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由贫困跃进到小康水平。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1990年的0.74上升为2000年的0.79,农村居民生活仍处于贫困状态。④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西藏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上升比较慢,西藏城镇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这一趋势在1998年后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是因为西藏工业化水平很低,第三产业比重明显高于第二产业比重。
  3、工农和城乡间的要素转移和流动。①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及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随着农业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业转移,在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比重在不断下降。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有提高,从绝对值看,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中工业比服务业提高更快。②农业的投资份额及城乡的投资结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藏9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投向国有经济。1999~2000年,农业投资份额: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中,投向农业的比例分别为2.4%和2.1%;在基本建设投资中,投向农业的比例分别为4.5%和4.6%;在更新改造投资中,投向农业的比例为0.6%和0.4%。1999~2000年,城乡投资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为56.6亿元和66.5亿元,其中农村集体和个体经济的投资额分别为1.6亿元和0.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分别为2.8%和1.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分别为97.2%和98.8%,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西藏处于绝对主导地位。③财政支农支出的份额的变化:用于农业支出的绝对额在上升,相对额在下降;信贷资金流向农村的比重很低。④总体上看,西藏经济的市场化与开放度不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国有经济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平均比重为6.8%,1991年为17.3%,此后逐年下降,2000年只占5.3%。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经济比重平均为36.2%。商业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平均为69.2%。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平均为6%左右,最高的年份也不到10%。说明西藏经济对外依赖度低,具有封闭性,既不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又不容易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也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导致缺乏竞争力,影响整个经济健康发展。
  针对上述特点,西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非农部门投资规模,培育优势产业,淘汰落后产业,发展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产业群,加快非农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促进农牧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中,缩小城乡差距。
  
  三、西藏主导产业选择
  
  1、主导产业的内涵与作用
  通过对西藏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分析,为了使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西藏主导产业选择

推荐访问:西藏 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产业 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