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调查成果丰硕


  成果一: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和研究,填补了多项基础地质空白
  ●区域地质调查填补了该领域多项空白,提高了基础地质研究程度。
  近年来通过加强1:25万及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研究,填补了该领域多项空白;完成1:25万填图面积8.6万平方公里,1:5万填图面积8,000平方公里。
  (1)在霍林河地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获得锆石U-Pb年龄值225.0±1.5Ma,新划分出了晚三叠世“扎木钦安山玄武岩”,填补了大兴安岭地区晚三叠世地层空白。首次在东乌旗朝不楞地区识别出早古生代侵入岩。
  (2)二连浩特地区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古生代地层中采集到了丰富的动植物化石,为地层时代归属提供重要依据;为研究西伯利亚板块南缘演化、以及与华北板块的两大板块最终缝合位置及时间提供基础资料。
  (3)大兴安岭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基本查明中生代火山岩岩石组合、火山岩相、火山构造特征,应用岩石地球化学资料对火山岩浆的起源及构造背景进行了探讨,并在中生代火山岩中获得了一批高精度的锆石U-Pb年龄,为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的划分及时代归属提供基础资料。
  (4)在内蒙古全区多个重要成矿区带中获得了一批精确度较高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内蒙古自治区构造岩浆演化提供依据,并为与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矿床成因、形成时代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5)新发现矿(化)点30余处。
  ●1:20万(或1:25万)区域重力调查,填补了内蒙古自治区1:20万区域重力测量空白,提高了内蒙古自治区基础地质工作能力,在锡林郭勒盟等五个盟市实施了六项1:20万区域重力测量项目,完成重力调查面积12.93万km2,划分断裂构造153条,圈定隐伏岩体29处、中新生界沉积盆地33处,划分了20个Ⅳ级构造单元、成矿远景区22个。
  通过开展区域重力调查,对工作区内地质构造分区进行了划分;对沉积盆地、岩体、火山机构进行了详细圈定;对断裂构造进行了详细的分级划定。探讨了重力场与成矿、控矿因素的关系,在综合研究重力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圈定了成矿远景区并提出了有找矿意义的地段。从重力场的角度推断了工作区内一级构造单元界线3条,在局部地段界定了内蒙古境内哈萨克斯坦板块、塔里木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及华北板块之间最终缝合界线,为内蒙古乃至全国的基础地学理论研究及重点成矿区带的划分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1:20万(1:2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补了内蒙古自治区1:20万区域地球化学测量空白,且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
  在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和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及巴彦淖尔市实施了八项1:20万区域化探项目:完成扫面9.5万km2,圈定出综合异常260处、A级成矿远景区28个,B级成矿远景区20个、Ⅰ级找矿靶区78个、Ⅱ级找矿靶区34个。新发现40余处金、银、铜、铅、锌等矿化蚀变带以及矿(化)体。
  通过开展1:20万(1:25万)区域化探调查,取得了自治区境内39种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值,圈定了区域化探异常和局部异常,查明了元素空间分布规律与含矿地质体的联系;系统总结了元素的富集、贫化规律,探讨了地球化学异常与矿床的时间、空间的成因联系,对地球化学异常形成的机制、影响因素、成矿前景进行了系统预测。区域化探异常查证,陆续发现了一大批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矿产,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
  在综合研究地球化学场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对内蒙古中部地区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的两大板块最终缝合位置确定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对两大板块内主要矿床类型和找矿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勘查技术方法有效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共购置物探、测绘设备146台套,其中有国际领先水平的GDP32Ⅱ综合电法工作站三套,CG-5重力仪六台,EH-4连续电导率仪一台,V8多功能电法工作站一套,GDD高精度激电仪两套,GEOMETRICS368道分布式地震采集系统一套,MountSopris多参数测井系统一套,rimbliRTK 12台。这些设备有力地支撑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的生产和科研工作。
  通过多年的实践,尤其是近年来新技术、新方法及新设备的试验,勘查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大比例尺物探、化探工作在矿产勘查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比例尺物探、化探不仅为缩小找矿靶区提供依据,同时也对深部找矿预测提供了依据。如:高石山铜金矿床、乌兰德勒钼矿床、准苏吉花铜钼矿床、陶来托钼矿床、高尔旗铅锌银矿的发现和深部勘查,化探工作及多方法组合的物探工作,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说明勘查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成果二:矿产远景调查及矿产勘查取得了突破性找矿新成果
  ●矿产远景调查提供了大量具有重要找矿意义的各类异常及找矿靶区。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在额济纳旗——雅干、二连——东乌旗、德尔布干等多个重要成矿区带开展的1:5万矿产远景调查,圈定各类综合异常200余处,通过进一步查证确定具有重要找矿意义的甲乙类异常80余处,新发现矿(化)点52处,这些成果的取得为后期矿产勘查项目的选区和设立提供了重要依据。随着工作的深入有望发现新的矿产地。
  ●矿产勘查取得了突破性的找矿成果。
  2011年以来,在内蒙古自治区重要成矿带,通过二十余项矿产勘查项目(含续作项目)的实施,圈定了一批铁、铜、铅、锌、银、钼多金属矿化带和物化探综合异常。新发现矿产地20余处,经过进一步勘查,均有望形成大中型矿产地。目前经勘查,达到一定规模的矿床有乌兰敖包小型钼矿床、准苏吉花小型铜钼矿床、达来敖包小型铜钼矿床、罕达盖小型铁铜矿床,陶来托中型钼矿床、高尔旗中型铅锌矿矿床、乌日尼图中型钨钼矿床、乌兰德勒大型钼矿床等。这些大中型矿床的发现和评价,是近年来取得的突破性找矿成果。其中阿巴嘎旗高尔旗铅锌矿,初步估算资源储量Pb+Zn金属量达42万吨,共(伴)生Ag金属量630吨,目前属中型铅锌矿床,进一步勘查能够达到大型矿床规模,在该地区取得了找矿新突破;新巴尔虎右旗陶来托钼矿床,初步估算资源储量Mo金属量3.5万吨,目前属中型钼矿床,进一步勘查可达大型矿床规模;高石山铜金矿通过大比例尺地质物化探测量和地表槽探工程揭露及钻探工程验证,发现了厚度大、品位高的富铜矿,取得了铜矿找矿新突破。高石山铜金矿具有斑岩型铜(金钼)矿床特征,同时有脉状热液型富铜矿矿化类型,具有寻找富铜矿的潜力,通过进一步工作,可望评价一处中——大型铜金矿床。
  成果三:地下水资源勘查及地热资源调查与勘查继续取得突破性成果
  ●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
  2011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先后在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和腾格里一孪井滩生态移民园区开展了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在严重缺水的阿拉善左旗找到了可供进一步勘查的两处中型水源地,取得了初步成果。在此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开展了阿拉善左旗格灵布隆水源地水文地质详查和腾格里工业园区供水水文地质详查工作,为巴彦浩特镇发展和腾格里工业园区建设提供了地下水资源保证。
  ●能源基地地下水资源勘查为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为解决能源基地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近年来继续开展了多项地下水资源勘查工作。在新巴尔虎右旗开展了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区划工作,找到了多处富水地段,为地方政府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产业布局提供了水文地质依据。在武川县可可以力更镇和鄂托克前旗上海庙苟寇乌苏地区开展的供水水文地质详查工作,勘查评价了两个中型水源地,为武川县城镇供水和上海庙经济开发区建设提供了水资源保障。加速了当地的资源转化与深加工步伐,为能源基地的发展规划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地热资源调查与勘查为大规模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指明方向。
  2011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完成了“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地热资源普查”项目,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在临河新区打出了水温56℃,最大出水量可达3000m3/d的地热水。为在河套一呼包平原地热资源勘查起到了示范作用,为大规模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指明了方向。在鄂托克前旗上海庙地区打出一眼低温地热井,出水温度为36℃,可开采量达3000 m3/d,为在该区进一步寻找温度更高、涌水量更大的地热资源奠定了基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地热资源调查成果,为内蒙古自治区地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将对拉动地方经济及节能减排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推荐访问:内蒙古自治区 调查 丰硕 地质 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