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自由化变量对中国工业各行业劳动力需求弹性影响的经验研究


  摘 要:国际贸易可以使劳动力需求弹性发生改变。劳动力需求弹性变大,就业和收入受到的冲击就大;劳动力需求弹性变小,就业和收入就不容易受到冲击。文章利用中国工业行业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各行业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函数模型,考察在加入贸易自由化变量后,模型中反映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变量值发生变化,从而在数据上说明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工业行业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关键词:劳动力需求弹性 贸易自由化变量 垄断竞争模型 经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F4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3-162-03
  
  一、 理论基础
  
  Dani Rodrik(2000)指出跨国界的低熟练程度劳动力替代性的增强会影响就业关系中的三个关键因素:非工资费用的负担由雇主转向工人、工人收入和工作时间的不稳定性、工作场所工人讨价还价的能力降低。劳动力需求弹性反映劳动力价格,也就是工资的变动导致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弹性越大,表明劳动力价格,也就是劳动者工资的微小变动会导致劳动需求量的巨大变动。
  
  贸易自由化使得一国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通过两个渠道来完成的。一是国内贸易政策自由化使得国内企业面临来自国外更加激烈的竞争;二是向国外发展,如要素集聚和贸易自由化,使得紧张的国外竞争传给了国内生产者。
  
  从而,贸易自由化一方面从替代效应上,影响劳动力的需求弹性;一方面从规模效应(也称为产出效应)上影响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替代效应表现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其他生产要素的变动,对劳动力的替代带来就业的变动。其他生产要素在生产函数中份额的增加,是对劳动力需求的一种减缩。规模效应表现在当劳动力在生产函数中的份额不变时,由于工资水平的变动导致产品成本的变动。产品成本的变动,会导致产品价格的变动;产品价格的变动会使产品的销售量发生变动;销售量变动会使厂商调整产量,最终导致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
  由于一般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存在一定的僵化性,就业变动具有摩擦性,使得企业实际劳动力需求与理想状态不同,劳动力需求函数会发生改变,从而也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所以在劳动力需求函数中引入劳动力市场的摩擦。用lA表示实际劳动力需求lnLA,用l表示理想劳动力需求lnL,用lA-1表示滞后一期的实际就业量,λ表示调整成本,也就是劳动力市场的摩擦系数,即雇佣和解雇劳动力的障碍,且0<λ<1。这样实际劳动力需求就是理想劳动力需求同滞后一期的实际就业量的加权平均:
  
  则1-λ为调整速度,同劳动力市场的摩擦呈反向关系,λ变大,1-λ变小。上式表明:当λ=0时,即劳动力市场完全灵活,不存在摩擦时,实际就业和理想的劳动力需求相等lA=l。这样理想的劳动力需求函数中会加入一有关劳动力市场的摩擦系数。
  
  二、模型的建立、变量的选取和计量结果分析
  
  (一)前提假设和基本模型
  
  假设中国工业行业的市场类型为垄断竞争市场,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劳动力充足且供给弹性非常大。这种假设是中国工业行业特征的一个很好的近似。首先,建立测量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基本模型。由厂商利润最大化推导出垄断竞争市场劳动力需求函数为基础,用lnL=δ0+δrln(r/P[TX-])+δwln(w/P[TX-])+δmln(m/P[TX-])作基本模型。其中,L表示劳动力的需求,r表示资本的报酬利率,w表示劳动力的报酬工资,m表示原材料的报酬,即原材料的价格(δw为劳动力需求的实际工资弹性。)。由于假设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且中国资本市场的利率不是由市场来决定的,所以具体的模型设定取消了利率和原材料价格m,只保留工资w。要分别研究贸易的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就要分别设定产出和资本不变情况下的模型方程。另外,由于劳动力市场制度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使劳动力需求产生滞后性。在模型中加入劳动力需求的滞后变量。劳动力需求函数就变为与公式lA=λlA-1+(1-λ)(δ0+δwlnw+δrl+δmlnm)类似的式子。其中lA=LnL。最后,再单独加入贸易自由化变量来考察,贸易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综上所述,分别建立产出约束下的劳动力需求函数模型和资本约束下劳动力需求函数模型,来分别测量两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大小;加入劳动力市场滞后变量,考察劳动力市场制度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最后加入贸易自由化变量,考察贸易自由化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共六个方程。
  需要提及一点的是,劳动力需求和供给都可能受到工资水平的影响,因此估计出来的弹性可能会同时包含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成分。但考虑到中国劳动力供给非常充分,同时假定中国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价格弹性是合理的,所以,本文所使用的模型估计出来的弹性可以认为只反映劳动力的需求弹性的。
  (二)数据、变量选取及计量方法
  
  数据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时间跨度为从1993年至2002年, 10年间《中国统计年鉴》工业部门的38个行业的统计数据,由于其它制造业和自来水的生产供应业数据不全,所以去掉这两个行业,共36个行业。各工业行业的劳动力需求数量和工资报酬数据来自相应的《中国劳动力统计年鉴》,其它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各行业劳动力需求量采用工业分行业职工人数年底数,用L表示;各行业工人工资采用工业细分行业职工平均劳动报酬,用w表示,这里要说明没有采用工资来表示,主要考虑到劳动报酬更能反映工人全面的收入;各行业产量和资本的数据采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统计的工业总产值和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但1997年以前不是这种统计方法,则选取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指标统计的工业总产值和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分别用Q和K来表示。 工资、产量和资本在具体的计算中需要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这里分别用以上原始数据除以消费者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得出实际的工资、产量和资本数据。
  本文采用了单方程回归模型,采用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对各工业细分行业做单独回归。这样做的结果是不考虑时间变量对回归参数的影响,直接得到变量间的长期关系,可以和很清楚地分析具体行业的具体情况。
  (三)计量结果及分析
  1.产出约束下的劳动力需求弹性模型和估计结果。(1)劳动力市场摩擦对产出约束下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首先用两个方程研究产出约束下,劳动力市场摩擦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用这两个方程分别估计产出不变的劳动力需求弹性。第二个方程加入劳动力市场调整成本的变量λ,表示劳动力需求弹性受上期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即摩擦系数。λ越大,表示劳动力需求受上期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越大,也就是劳动力市场制度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越大。一般来说,摩擦系数越大,滞后性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会越小。
  
  其中,Li代表第i个行业的就业人数,t代表年份,w代表实际工资水平(行业名义工资除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Qi代表第i个行业的实际产出(行业总产值除以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λ为劳动力市场调整成本,b1即为产出约束的劳动力需求弹性。估计结果如表1(略表)。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32个行业的b1小于0。说明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大部分工业行业的劳动需求工资弹性为负值,工资上升会导致厂商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符合劳动力需求规律。这32个行业中,有13个行业的b1值在0.01水平上显著,7个行业的b1值在0,05的水平上显著,7个在0.1的水平上显著,5个在0.1及以上水平不显著。这些通过检验的27个行业中,15个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绝对值大于1,表明这些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富有弹性,劳动力需求对工资比较敏感,工资较小变动会导致劳动力需求的较大变动;11个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绝对值小于1,表明这些行业的劳动力需求缺乏弹性,劳动力需求对工资变动不敏感。说明工业不同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不相同。

推荐访问:自由化 各行业 劳动力 中国 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