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的就业前景


  摘 要:目前,地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一系列问题。面对当前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各地方职业院校必须结合高职院校的现状,“对症下药”,抓住机遇,“校企合作”,使学生们在实践中提高,并学习国内外就业形式的精华之处,力求在发展与竞争中取得就业的好前景。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就业;前景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问题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贯彻“就业要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各类专业的需求,争做社会主义岗位人才”的要求。我们要通过了解高职院校的现状,发现现阶段就业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据全国高职院校就业状况调查“你对职校毕业后的就业态度”是:A、等待学校推荐;B、自主去择业;C、自主去创业;D依靠父母帮助;E没考虑过。其中选A者占54%;选B者占40%;选C者占27%;选D者占11%;选E者占4%。
  通过调查不难看出社会对职业学校认识的态度还是积极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就业前景还缺乏信心,这一点不容忽视。同时也说明一个问题,我们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和就业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我国高职院校就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职业院校本身定位不明确
  事实上,就职业院校的定位来说,其实比一般本科生更有就业优势。近几年不断有报道显示,一些大城市“高级蓝领”紧缺,高级技术工人队伍呈现青黄不接的局面。一些城市拿出让“白领”都望尘莫及的高薪酬、高待遇,吸引高级技工人才。面对这样的就业缺口,本该是职业教育大显身手的时机,一些职业院校却显得“有心无力”。
  “这是一个精英的摇篮。”——很多职业院校在招生时都打出这样的广告。
  “如何能摇出精英来?明明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生职业发展中心主任张振笋说,学校自己都不能很好定位,怎么能让学生有准确的定位?
  职业院校应该着重技能型教育,学生就业应该更面向基层。但现在一些职业院校盲目求大求全,按照本科模式培养学生,专业越设越多,却没有任何竞争力。
  一些职业院校的初次就业率很高,但职业稳定期太短。能找到长期固定工作的并不多。据统计,毕业生在一年之内跳槽的达到50%,两年之内跳槽的75%。能干到两年以上的只有四分之一。
  一些学生只签了短期合同。3个月实习期满就被马上解聘,只拿到最低的工资。对于学校来说,这样也算是就业了。学生被解聘之后如果找不到工作,那时已经算社会失业人员,跟学校也没什么关系。
  2.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职业规划
  “飘荡在人才市场上”,张振笋这样描述一些毕业生的状态。他说,学生的自我认知、确定职业方向,这些本应在学校里完成的任务,却带到了毕业离校后,学生只好在社会上不断碰壁、不断摸索、不断跳槽。
  “我想当经理,一个月能给我多少钱?”有学生面试时劈头就问。某职业学校就业服务部工作人员说,这类可以当“笑话”听的事情,每年双选会上都会出现。
  某教育咨询机构负责人叶凯华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曾有一个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到机构请求帮助。这个学生成绩平平,性格也内向。大学3年,没有学到任何技能,甚至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没人要,找了半年,至今还是一无所获。叶凯华只好给他安排了一个实习,重新学习怎样与人沟通。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这个学生说,“就是感觉‘市场营销’这个词很好听。”
  “学法律的教就业政策,学中文的就教怎么写求职信。这个课,现在都是由各个专业老师兼职来教。”某职业学院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说,这些老师都没有职业教育的经验,只能把课本上、大方向的东西讲给学生听。
  “99%的老师都是不能胜任的。”刘德恩说,这些讲授式的就业指导,讲了很多概念让学生记,不让学生思考和解决自己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不爱听,感觉离自己很远,效果很不好。
  2006年,张振笋曾就全国一百多所职业院校进行过一项调查。调查发现:90%以上的职业院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就业工作部门,但80%以上还仅停留在毕业前简单地开几场就业讲座上。他把这种就业工作总结为“短期促销式就业安置加上思想品德教育”。
  二、高职学院的发展前景与方向
  1.“产销结合”解决就业安置
  与其给学生推荐一两个工作岗位,不如帮学生增强能力,教会他们一门技术。就业指导应该强调技能。学焊工、电工、车工的,就业指导部门应该了解工厂的需要,帮助学生寻找适合的市场。
  “中小型城市、中小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我们以此作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求职择业的方向。”张振笋说,学生不要自视过高,要搞清楚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
  张振笋所在的学校,现在大部分的老师都不在学校了,分布在全国各地给学生联系用人单位,了解就业信息。学生就业安置由专业老师负责,他把这种方式称作“产销结合”。学校从2003年开始就把每年的暑假都取消了,变为一个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实践学期”。让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践,在真实职业环境背景下认识自我、了解职场。不再仅限于几堂课、几个讲座。因此,在张振笋的学校,每年毕业生的就业安置都达到90%以上。
  张振笋说,职业院校更应该认识自我,合理规划,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加油站,更应是方向盘,因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2.把握市场动态抓住就业机遇
  去过人才市场的人都会见到这样一幕:有些职位挤破了头,而有些则始终少有人问津。
  这次招聘会保安职位就出现了“粥多僧少”的局面。尽管很多用人单位也已开始将保安纳入正式工,不仅有稳定的工资,还有相关保障,专家也称保安收入稳定,有提升空间,是份不错的职业。但是,现场应聘保安的大学生少之又少,有的用人单位甚至无功而返。
  业务员工作也是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干的职业,求职者普遍认为业务员工作不太好做,且又苦又累。但一家销售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你将来想做老板或从事更高层的职位,那么就应该从业务员做起,可以让你直接接触市场,掌握市场动态,把握市场命脉。
  此外,一些焊接工、机械设计员等技术活也少人问津,而这类技术人才又是他们迫切需要的。
  面对这种就业情况,肖副主任告诉记者,现在有些院校已开始适时地针对本校专业做一些劳动力市场调查;有些院校已转变办学观念,改变了坐等企业上门要人或单纯依赖劳动保障部门帮助和指导就业的做法,主动走出校门与企业建立联系;有些院校还千方百计开拓就业市场,通过“借助新闻媒体”或“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等方式全面提升就业档次,同时准确把握市场行情,引导学生就业。
  3.引进国外新式的“双线制”教育理念
  平等的观念和地位奠定了“双线制”的思想基础。在很多国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拥有平等的地位。国外的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采取的双线并行,相互沟通的模式。
  在英国,中学毕业后进入社区职业学校学习,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不同的技能培训,获取不同的职业技能证书,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竞争力。
  在德国,职业学习与普通教育形成”H”型结构网络(两竖分别代表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横是表示两者互相沟通)。德国还采用双元制教育。在“双元制”教学中,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接受教育。60%-70%的课程在企业中进行,如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30%-40%的课程在职业学校进行。在不同的教学地点,教学形式与内容就有所不同。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提高。
  4.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本质回归
  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目前,应届毕业生遇到的障碍之一是信息不对称,不能获得必要、及时的就业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付出很大的经济、时间和机会成本,而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极大地增加学生接触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解企业聘用新员工的意向,直接或间接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很多学校把握了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了企业用人需求,实现了“订单式”培养,大大改善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在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除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淡化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获得真实工作体验的机会,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刻走上工作岗位。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个很最好的职位,“学一门技术好找工作”也成为大多数家长、学生的选择,职业院校、技校毕业生就业优势日益凸显。然而,要使其成为就业难题下的一道亮丽风景,还需毕业生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明确定位,提高业务技能。
  
  参考文献:
  [1]谷鸿溪.中国职业教育跨世纪走向[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59.
  [2]赵晓东.高等职业教育的跨世纪走势[J].职教论坛,1998,(8):27.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5-5-28.
  [4]周建松.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3-7.

推荐访问:就业前景 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