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新长征


  医改是一项牵涉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被持续关注并做出解答:公立医院重归公益轨道后如何保持活力而不僵化?“以药养医”局面,是否能真正得到改善?农村和社区医疗服务体系该如何完善?医疗卫生运行机制该如何有效监管?
  
  医改十年路
  
  10月14日,以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牵头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强调,医改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强调“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关于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话题已经争论多年。
  199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随即出台,此《决定》提出将同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三改并举”成为当时指导中国医改的纲领性措施。
  随后几年内,有关医改的重大推进措施频频出台:
  1998年底,有《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2000年初,《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即医改14条)实施;2001年,两次有关基本医保和医改的会议之后,“同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的战略举措被提出。
  此外,“医保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管理”、“医疗机构分类管理”、“药品分类管理”、“药品价格管理”等政策措施也陆续出台,其中,“医药分开核算”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争议较大。
  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整体改革的大幕由此缓慢拉开。有专家表示,如此高密度和高频率地关注医改,政府的初衷莫过于“控制飞涨的城镇医疗费用,缓解传统公费和劳保以及城市新增非保险人群医疗支出的压力,并扭转以药养医的机制,从而降低医疗费用”。
  然而,诸多改革措施的收效并不理想。除了北京、上海等极少数大城市,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推广缓慢;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医院服务质量没有明显提高,医患纠纷频繁;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教学医院人满为患,一二级医疗机构和非卫生系统的医院诊所却依旧门庭冷落。
  2003年春,突如其来的“非典”更使现有的卫生体制缺陷凸现。从“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再到“医疗卫生事业、公立医院如何定位”,全社会对卫生体制的反思进一步深入。
  到2005年,无论在医疗行业还是普通民众看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都已经变成了“夹生饭”:
  “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患者不满意,医院不满意,政府也不满意;中高收入阶层不满意,低收入阶层更不满意。
  “医疗、教育、养老”,老百姓将这三大支出喻为“新三座大山”。
  2005年7月28日,《中国青年报》刊文指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课题组研究报告得出结论:“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
  而有媒体就此结论求教于权威部门时,卫生部新闻处有关人员称:
  “没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医改话题再次被引爆,新医改也由此加速。
  2006年9月,国家14个部委(后增加为16个)组建医改协调小组,并由相关部门牵头分四个专题进行调研。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以中央决议的方式明确医改方向:“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2007年3月开始,虽然各方争议与博弈激烈,但已从大众民意上升为中央决策关注点的医改方案最终有了6个(循增至9个)备选项。
  至今,《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终于浮出水面。“回归公益性”,不仅被学者视为全社会新的共识,更有众多网民在参与意见时认为,这次的医改扭转了之前屡遭诟病的市场化导向,是医疗卫生系统整体的价值性回归,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贯彻。
  
  公立医院,“管办分离”待探索
  
  “政府应该明确医改的责任和目标,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解决他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要让这些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同时政府也要积极鼓励公立医院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这些医院的效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博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逐步加大政府投入。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补贴政策性亏损等,对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专项补助,形成规范合理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
  但目前,“我们的公立医院是一个‘四不像’,不是一个非营利组织,也不是一个企业。”乔宝云认为,如果政府投入一大笔钱来养医院,公立医院还是没有改进的动力,而原来看不起病的人还是看不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将“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但这样一来,是否会“鼓励”公立医院通过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变相地增加收入?“这是肯定的,”乔宝云说,“实际上,医疗改革应该有次序。如果我们已经形成了市场竞争的秩序,给公立医院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权力是可以的。但只有在一个有竞争、广泛供给的医疗体系下,才能放开医疗市场的价格,否则,公立医院一方面垄断着资源,一方面又乱提高价格,对老百姓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要打破现有体制,放开医疗市场,“管办分离”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虽然,在“新医改方案”中对此也有提及,但对于具体如何操作,并没有明确规定。不管公立医院属于什么部门管,但只要他们都有一个“老子”,就是一个利益群体。在多重利益纠葛的医疗改革中,含混的描述,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可能还会引发其他问题。
  资料显示,2008年用于医改的财政年度投入超过1900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将达到4000亿元。这样一笔资金应该如何使用,才能初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乔宝云认为,这些钱最重要的要用于改善医疗需求,而不是医疗供给。比如,政府要建立一个充分竞争的供给体系。这要花很长一段时间,而且不光是投入钱,还要求政府要把很多不应该拥有的权力放掉,割断和医院的利益关系,制止行业垄断,培育竞争环境。
  此外,政府应该更多地投入医疗保险。政府直接投入给老百姓的这笔资金,只能用来买医疗保险。这样,即使老百姓没钱,也可以看病,因为政府已经替他买了医疗保险。当然,这个方法具体设计起来比较复杂。“但这是相对理想

推荐访问:医改 新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