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条子”风波凸显农村金融风险


  记者最近在皖北农村的利辛、灵壁等县农村调查时发现,一些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部门信贷员以“白条子”高息非法揽存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些金融代办员甚至吸储不上账,挪用农民存款放高利贷。
  
  “白条存单”暴露百万“无头账”
  
  引爆纠纷的是安徽省利辛县纪王场乡信用社代办员冯立亚。1991年以来他以“白条子”的形式吸纳了大批农民存款。2003年11月随着冯立亚因病猝死,116户农民在信用社的123万元存款突然成了“无头账”。为兑现百万元“存款”,1年多的时间里,农民们到县信用联社、县信访局、省信访局、省银监局、公安厅上访500余趟,得到的结论却是,“收条”或未盖章的存款单不具法律效力,不能成为存款依据。
  县委县政府的调查结论是:冯立亚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但因其案发前死亡,已不具备立案条件。目前共清出他人从冯立亚处借款、收款条据96张,计款19.7万元,另外103.7万元去向不明。
  农民们气愤地说:“冯立亚在信用社工作了30年,他揽存的款是否交给信用社,信用社都不清楚,这哪里说得过去?即使是冯立亚私存私贷,也是信用社长期纵容、疏于管理的结果。”
  曾参与县调查组调查该事的纪王场乡乡财政所所长说,连乡信用社原主任也在冯立亚那里存过款。他认为,信用社的人员管理太松散,冯立亚就像一个储蓄点,对他的监控基本处于真空状态,他如果不死,这个信贷恶性循环还将继续。可怕的是,淮北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像冯立亚这样的外勤代办员。调查中还发现,除农信社外,面向农村的邮政储蓄、农行也存在高息揽储等各种不规范行为。如邮政局下达揽存任务,代办员拉了客户,按比例拿提成,风险很大。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刻不容缓
  
  目前纪王场乡农民已经与乡信用社进行了两场诉讼,均被判败诉。各相关部门均认为,该事由冯立业个人承担全部责任,但基于他已死亡,事情只能不了了之,农民也只能自认倒霉。激愤的农民储户则说,即使冯立亚是个人行为,信用社、政府也有不可推卸的监管责任。
  农村问题专家何开荫认为,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市场明显的监管真空,是造成这场金融风波的根本原因。如果长此放任,农村金融累积风险一旦集中爆发,势必影响整个农村的稳定。为改变这种状况,何开荫建议:
  首先,在农村建立起全方位的金融监测体系,防范借贷风险。改变目前对农村民间借贷市场地方政府不管、金融部门难管的尴尬境地。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民间借贷管理条例》,将其纳入金融监管范围,明确高利贷的概念、性质和范围,正确引导规范民间借贷。可在民间借贷活跃的地区设立相应机构,为借贷双方当事人提供咨询和指导,并对因借贷引起的纠纷进行调解。
  其次,国家也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从纪王场乡事件看,农村基层金融机构管理混乱的问题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许多农信社代办员缺乏金融知识,素质较差,有的甚至是文盲,根本不具备从业条件,金融机构绝不能对他们的不规范行为甚至非法行为大开“绿灯”。
  另外,一些基层干部也建议,当务之急还是要向农民宣传金融基本知识,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切断民间非法信贷的客户源。(据新华社2005年7月4日电)

推荐访问:白条 凸显 风波 金融风险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