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_改革开放以来五次政府机构改革

  一、1982年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干部年轻化,其历史性进步可用三句话来概括:
  (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
  (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
  (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
  第一次改革之后,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部委的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降到60岁,局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0岁。本次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二、1988年
  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由于后来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这一命题在实践中没有及时“破题”,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
  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如,撤销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新的国家计委。撤销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组建能源部。撤消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等。
  
  三、1993年
  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首次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1993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但从学术观察的角度,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 “目的清楚、目标不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改革任务就是要减少、压缩甚至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但从1993年机构设置来看,这类部门合并、撤销的少,保留、增加的多。
  
  四、1998年
  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这是涉及面最广、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1998年改革的目的与目标高度协调。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目的,尽快结束专业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体制是目标。1998年改革历史性的进步是,政府职能转变有了重大进展,其突出体现是撤销了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共10个: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地质矿产部、林业部、中国轻工业总会、中国纺织总会。
  
  五、2003年
  目标: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
  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目标是,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这次改革重大的历史进步,在于抓住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比如,建立国资委,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银监会,建立监管体制;组建商务部,推进流通体制改革;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调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与安全生产监管。

推荐访问:改革开放以来 政府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五次政府机构改革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7次政府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