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集粹_集萃

  郭立场(文化评论人):   如何处理圆明园具有标本意义   学者俞可平在《增量民主与善治》中推出了“增量民主”的概念,指出民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裹足不前,应一点一滴向前拱进。我们相信,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我们更有必要树立一种新的观念,即“增量历史”观。圆明园承载了中国人记忆深处的隐秘,从这方面说,只要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遵从市场规律与正常的权力运行,类似圆明园的建筑并非不可重建。需要指出的是,圆明园最终如何处理,具有标本意义。
  (摘自2007年11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
  
  冯永锋(环保活动家):
  圆明园最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圆明园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圆明园管理处”的行为方式改良问题,别让管理者、建设者成为圆明园最大的破坏者;二是圆明园开放的问题,圆明园不应该只开放某一部分,更不应该把一部分租给某些单位或个人;三是应当强化自然的问题,现在不管是“复建”还是“整修”,都在持续不断地破坏圆明园的自然本底,因此,应当尽快改变老想依靠“建筑物”来“保护”圆明园的思路。
  在圆明园这块地方,有一类庞大的“自然遗产”,那就是顽强生存的各类生物种所构成的生物多样性。这些坚韧异常的树、草、花,才是真正的中国人精神的体现;这些动物植物石头泥土流水空气,这种物种之间相依为命的情感,才是中国园林的源泉所在。很难想象,一个号称热爱圆明园、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居然看不到这些珍贵的“自然创作物”。
  从文物的角度来说,圆明园需要保留现状,因为它记录了一段耻辱的历史,也记录了中国人以各种各样的手段进行持续破坏的愚昧行为;从自然的角度来说,更是不能再对圆明园动刀动斧。应当强化圆明园里自然细节的美,圆明园除了“山形水系”,还有一百多种鸟类、三百多种植物以及与这些动植物相伴的土壤、空气及空气中流动的自然芳香。
  (摘自2007年12月13日《广州日报》)
  
  王达三(学者):
  莫把悲剧变喜剧
  不妨看看犹太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废墟的。古犹太人在今耶路撒冷老城区有个宗教和政治中心――所罗门圣殿,后毁于巴比伦人之手,只剩下一段残垣断壁。后来犹太人被驱赶流浪至世界各地,但千百年来不时有人来此残垣断壁哭泣以寄托故国之思,因此该墙名曰“哭墙”。如今,“哭墙”破败依旧,但仍被犹太人视为团结和奋斗的象征,并依旧作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但却不曾重建所罗门圣殿。这绝不是因为以色列没有财力和能力,而是因为犹太人认为历史废墟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和信仰。
  “复古重修派”何不也借鉴一下犹太人对待“哭墙”的做法呢?重修圆明园不但会使历史遗迹遭到保护性破坏,更有可能使精神枯萎和信仰失落,把悲剧变成喜剧,把价值变成虚无。
  (摘自2007年11月29日《环球时报》)
  
  陈立群(企业家):
  用企业行为重修圆明园
  遗址公园现在的修复,太粗糙,但废墟未修复的部分,更加令人失望和痛苦。废墟的相当部分已经变成了垃圾场。英法联军抢掠、焚烧了万园之园,这是中国人的国耻,100多年后,废墟又在我们自己手里继续“毁灭”,这算不算更大的国耻?不忘国耻是正确的,但是,中国不能奋发图强,才是最大国耻。今日圆明园里的垃圾,可不是英法联军放进去的。
  我们主张用企业行为重修圆明园,主要是担心一味等待国家财政投入,大概需要再等50年,可是,圆明园恐怕等不及了,再过50年,圆明园不知会“沦落”、“破败”成什么样子。还有,一个不经修复的圆明园留下来放在那里,人们能够见到她的原貌吗?中国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如果不加修葺,很难完好保存几百年。天安门、故宫、颐和园、黄鹤楼、万里长城,哪座现存的古建筑离得开不断地修葺和加固?
  (摘自2007年11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
  
  樊夫(媒体从业者):
  修复圆明园,不能“在争议中动工”
  2000年,《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公布,其中明确要“恢复部分古建”,然而7年过去,复建工程均未启动。因为,这个《规划》只是确定了圆明园整修的原则,具体实施“要进一步编制详细规划和相应的专业规划”,但详细的专业规划迟迟没有出台。这样,没有启动看起来原因是对如何复建没有形成共识,但在我看来,恰恰是一些理念的进步和时代背景的变化对原来的规划提出了挑战。
  想想看,7年前人们的环保观念、文物观念、法制观念、欣赏水平、政府财力是怎样的,7年后,这些领域的理念又有了多大的变化。就说政府决策吧,“拍脑袋”决策正在被公开征求专家和公众意见的模式所取代。在这样的新理念之下,充分讨论,却没有共识,圆明园专业规划的出台当然就会延后。
  当然,这个讨论的过程可能是漫长的,但圆明园的保护不能等到争论结束。所以,圆明园应该在“保护中争议”,一边保护,一边争议。
  一个天然宝石,在没有确定雕刻成什么最好时,先把宝石保护起来,等商量好了再下刀。圆明园也是中国的宝石,或者说是世界的宝石,在我们还不知道“圆明园究竟以什么面目示人最好”之前,那就想最大的办法把它保护好。“在争议声中动工”,可能会毁掉我们的宝石。
  (摘自2007年11月7日《新京报》)

推荐访问:观点 观点集粹 集粹 墓联集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