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视唱练耳教学】视唱练耳初学者怎么学

  摘要:本文对今天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与教材的现状与改革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视唱练耳;教学;改革;评品直觉   中图分类号:J625 文献标识码:A
  
   “视唱练耳”是一门系统发展学生听觉的音乐基础课,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记忆力、表现力和鉴赏力是它的教学目的。它要求学生通过对视唱和听觉能力的培养,了解和掌握音乐语言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全面提高音乐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视唱练耳”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打开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创造力,使学生学有兴趣?我在这里谈一点浅见。
  传统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是比较枯燥无味的。面对钢琴,听几个音、记几条节奏、唱几条视唱曲,学生一般都觉得没意思,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在教学中,又必须进行听觉和视唱等技术的训练。怎样让学生打起精神,提起兴趣,同时,又能达到技术训练的目的呢?这就必须进行一定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一、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变化
  
  当今的学生大部分是属于“八零后”的――也就是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他们所接触的大部分是现代的、流行的,甚至是比较前位的音乐。我们走在繁华的闹市,听到的是流行歌曲;在家里看电视,看到和听到的也是流行歌曲的MTV。这给学生喜欢上流行歌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与土壤。这好比文革时期,广播里每天播放的都是八个“样板戏”,以至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到现在都还能哼上几句《红灯记》、《杜鹃山》和《智取威虎山》当中的唱段。我认为,流行音乐也是音乐,听听流行音乐、流行歌曲并不是什么坏事,但要听出门道、听出内容、听出精华,不光要“品”,还要会“评”。我看过中央三台播放的一期《艺术人生》,采访的是《梁祝》的作曲者――陈刚。陈刚说:“我认为学音乐的人要用三只耳朵听音乐,一只耳朵听古典音乐,一只耳朵听流行音乐,另外一只耳朵听前位音乐。”这位作曲家的见解非常独到、深刻。
  我是一位大专院校的视唱练耳课教师。我们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基础不同,音乐感觉和领悟能力也有区别,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甚至比较偏爱流行音乐。他们的音乐基础除个别学生较好外,普遍较差,同时又没有比较系统地学过视唱练耳课程。
  起初,我还是用传统的方法教授视唱练耳课,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学生对视唱练耳课程越来越没有兴趣,而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和不缺课才来上课,当时,我觉得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
  2004年10月,我参加了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的“中法视唱练耳教学论坛”,法国专家的教学给了我许多启示。在法国,是用古典音乐作为视唱和听觉训练的教材,我马上想到用通俗、流行音乐结合古典音乐作为我们上课的素材。人们常说:“因材施教、因身授业”。2005年初,我尝试着将这种方法运用于教学之中,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不仅在所要求的音乐技术上得到提高,重要的是在音乐感觉、表现力上也进步不小。
  
  二、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师生是教与学的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在深刻意义上是人与人的关系。我认为,老师应为人师表,但不应好为人师。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来自于师生平等合作的最优化。社会心理学所提供的看法是,学生与他们的教师一样,都是积极主动的,同学们有目的地吸收、加工教师提供的信息,而不是对刺激做出机械反映。它改变了学生为被控制系统,一切由教师来掌握和控制的观念。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并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和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一旦和你成为朋友以后,他就会对你有种信任感和亲切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觉得老师有亲和力,就愿意与老师说心里话,老师也便于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要求和想法,这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诱导学生自主参与、淡化学生的被动地位、清除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而使教学更有的放矢。
  
  三、鼓励激发学生潜能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一位母亲,她的孩子从小就比较调皮,每次开家长会,老师都会批评她的孩子,开完会回到家里,她的孩子就问她,妈妈,家长会上老师说了些什么,批评我了吗?妈妈回答说:老师没有批评你,还说你很不错,很聪明,要你继续努力,孩子听了非常高兴。到初中、高中,每次开完家长会回来,妈妈都会这么跟孩子说,妈妈也总是鼓励孩子,从不恶意批评责骂她的孩子。后来,她的孩子居然顺利考取了清华大学。我也有个学生,以前没有学过视唱练耳,基础很差,我没有歧视他,反而在学习上很关心他,每次上课鼓励他发言,起初,他有些胆怯,怕唱不好,同学们会笑话他,但是,他每次唱完后,我都尽量表扬和鼓励他。经过一段时间,这个学生,不仅学习成绩提高了,更重要的是他的信心增强了,有时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由此可见,表扬和鼓励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比批评与谴责更有效。教师对学生充满爱,进行必要的“情感投资”,不仅有利于架起师生间的情感桥梁,而且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增力效应。在教学中,我深有感受:有时候,对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和微微的点点头,都是对他们潜能最好的激发,因为,老师给了他们信心。有一句话说得好:“信心就是成功”。
  
  四、加强音乐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训练
  
  (一)提高音乐感知力
  音乐的感知力就是音乐的声音通过听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在训练中,给学生听一首具体作品时,让他们感知音乐,使之对音乐有一种复合感觉。复合感觉包括对作品的旋律、调式、调性、节拍、音高、速度、强度、长度、色彩的感觉等。一个音乐感知力敏锐的人,除了要有先天的音乐天赋之外,必须经过后天的训练和长期的培养,才能逐步获取感悟。
  (二)提高音乐鉴赏力
  鉴赏――评价和欣赏事物的优与劣。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互相学习和互相比较的教学方法,例如,让某一同学唱一首视唱曲后,点另个同学来评价这个同学的音准、节奏、速度、音乐表现力等。再者,播放一段音乐作品的片段,让学生听后,描述其各自的不同感受,这种同学之间的唱评结合和播放音乐的互谈感受的方法,实际上是树立起一种参照系,使同学们于直觉的参照中达到相互激励,进而使学有方向、赶有目标,音乐鉴赏力得以提高。这种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在传统的交互作用中常常被认为是对学生没有影响、甚至被认为是与教师的影响相对立的。经研究表明,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与同伴的社会交互作用是学生智力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三)提高音乐的表现力
  表现是一种外在形式,表现力的训练是视唱练耳教学目的之一,音乐具有外化的形象,视唱练耳要求有音乐表现力。怎么来培养音乐表现力?我认为要从理解、想象、感受等几个方面着手,把这几项做到位了,最后才谈得上表现。
  理解:通过歌词的字面了解、理会其意、其境、其情,由此,去理解歌曲的旋律特征和旋律变化,然后,再把两者综合起来进行分析,从模糊、笼统,未分化的理解,逐渐过渡到明晰、清楚、分化的理解。
  感受:是人们在生活中,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时产生的相应的情绪上的变化。演唱者只有真正感受到词曲的内容,才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想象:想象是“灵魂的眼睛”,任何一种艺术都离不开想象。演唱者必须运用自己的想象把词曲作者提供的情境、事件等都变得比较具体和丰富,以充实、深化艺术形象,这样才有利于加强作品的立体感和形象感。例如,在声乐艺术中,有词情、曲情和声情,讲究声情并茂,歌唱者必须先理解歌词,包括创作背景和歌词内涵,再通过歌词要表达的意境展开想象,然后,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阅历等来感受整个音乐。这样,一首歌唱出来才有艺术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例如,戴玉强先生在演唱歌曲《那就是我》时,充分利用了想象力,包括内心视象,前奏时,在他眼中仿佛就看见了故乡的小河、水磨、炊烟、牛车、渔火、海螺等事物。他的嗓音洪亮且富有戏剧性,通过对歌词的深入体验和感受,再配上眼神与形体动作,演唱倾情而传神,把观众一下带入到规定情境中,勾起了观众的思乡之情。在视唱和练耳训练中,必须要有这种想象力,才能唱出情感、加深记忆。对演(视)唱的词曲有了理解、感受和想象,这还不够,还必须把心灵的感受外化即表现出来,好哭的孩子之所以有奶吃,是他的哭声打动了人;好表现的媳妇常受婆婆的喜爱,也是一种心灵的打动。做得再好,理解得再深,如果缺乏表现力,也是难以感动人的。
  以上方法在演奏器乐时,同样受用。比如,一首器乐曲拿到手,要先了解创作年代、背景及其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再考虑哪个地方需要力度大点,哪些地方要渐强、渐弱,在谱面作好标记,使人看起来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
  [2]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陈永,孟宪辉.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5]赵淑云.走进音乐――歌唱艺术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视唱 浅谈 教学 浅谈视唱练耳教学 视唱练耳教学论 高考视唱练耳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