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语文教师教学理念

  [摘要]新的发展理念:变“当前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面向全体,关注差异;教给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交流合作,培养合作精神。新的课程理念:变“课程的传播者”为“课程的开发者”,要活用新教材,充分利用本校(如校园文化、图书馆、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与经验),开发有特色的本班语文教材。新的目标教学理念:变“片面”为“全面”,处理好认知与情意的辨证关系,结论与过程的辨证关系,预设与生成的辨证关系。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理念;更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018-1.5
  
  一切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更新,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因此,语文课程的改革,首先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人手。语文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更换一种全新的语文教科书,有了全新的语文教科书,不一定会产生全新的教学方式。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运用这些现代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使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理想的效果。那么,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应该确立哪些现代教学理念呢?
  
  一、新的发展理念:变“当前发展”为“可持续发展”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当前发展”,而且,不少人把“发展”与考试分数等同看待,误认为谁的语文分数考得高,谁的语文素养就高。在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学往往只偏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漠视学生的学习要求,忽视学生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即:变“当前发展”为“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怎样的基础?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已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着人的一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其实,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这不仅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为学生一旦爱上了语文,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不竭的源泉。
  
  (二)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可持续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面向不同条件和不同背景下的全体学生,不仅要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提高,还要使他们热爱语文学习,学会学习,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指不同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生活经验、认知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也决定了教学形式不能单一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为不同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教给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知识将会不断延伸和发展,这就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会”上,还要在“会学”上下功夫。只有知道如何学习,才能在知识不断增长的社会中继续学习。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如何进行口语交际等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一旦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就会在广阔的语文世界里自由飞翔。
  
  (四)交流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交流合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共享学习资源、相互取长补短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如合作办手抄报、相互交流各自的学习经验等。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探究,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精神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
  
  二、新的课程理念:变“课程的传播者”为“课程的开发者”
  
  传统的语文课程属于“文本课程”,是指导语文教学的“法律”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它体现着国家的意志,语文教师无权更动。传统的“文本课程”最大的弊端在于:从课程的主体来看,语文教师在课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制定“文本课程”的语文学科专家是课程的主体,而且考试的范围和要求在文本课程中有明确的规定,语文教师只能“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久而久之,语文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从课程的内容来看,注意系统的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忽视语文学科与生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体联系,从而使语文课程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使语文教学变得死板、机械、沉闷。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确立新的课程理念,变教师是“课程的传授者”为“课程的开发者”,突出语文教师在课程建设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成为语文课程的开发者呢?
  第一,要活用新教材。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文本,但不是唯一的文本。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活用新教材:一是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重新优化组合教材内容;二是敢于对现行教材进行增删,凡是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教材都可以用于教学。
  第二,要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如校园文化、图书馆、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与经验),开发有特色的本班语文教材。
  
  三、新的目标教学理念:变“片面”为“全面”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传统的目标教学普遍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意、重结论轻过程、重预设轻生成的弊端。传统的目标教学的指向十分明确,那就是一切为了应付考试,一切为了分数,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在这种目标教学的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师整天忙于传授与考试有关的语文知识,学生整天埋头于题海之中,语文课堂缺乏生气与活力,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厌恶的情绪。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确立新的目标教学理念,变“片面”为“全面”。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辩证关系:
  
  (一)认知与情意的辩证关系
  认知主要解决“会不会”的问题,情意主要解决“喜欢不喜欢学”的问题。对于那些能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技能,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但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从动机走向目的的教学策略,从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人手,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做到既学会了知识和技能,又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二)结论与过程的辩证关系
  语文教学固然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但又不能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应关注学生获得结论的过程,如学生获得结论的思考过程、思考方法、合作方式、独特体验等。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结论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
  为了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必须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预设,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备课。语文教师在对某课的教学目标进行预设时,往往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有哪些。然而,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有的学生已经学会,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问题,即动态生成的问题,却不在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之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将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机整合成新的教学目标。这样做,既可以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推荐访问:语文教师 教学理念 更新 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理念 语文教师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