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石泉县石上清泉_为有清泉石上涌

  钻机轰鸣,夜以继日。包括支援贵州的黑龙江904地质队和广西桂林岩溶所在内,共有13家单位参与全省找水工作。在9个市州地的24个县,63台钻机日夜钻探,打井104口,每天涌出地下水达44300多吨,解决了数十万人的用水需求。
  
  解困之水地下来
  
  许多年后,宝台村的乡亲还会记得邵颂友面对他们大声说出的那番话。
  遵义市湄潭县黄家坝镇宝台村,贵州数千个缺水村中的一个。村子背后的大山里,一个200多米长的洞,记录着村民们七年来凑钱出力找水的失败历程。去年秋季到今春,几个月间天空无雨,更让村民们为水发愁。
  2006年,湄潭县遭遇“春旱、夏旱加秋旱”,6万余人、3.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13.33千公顷农作物受灾,宝台村是灾区之一。去年秋季到今春,干旱又来了,全省88个县域有86个受灾,旱情百年一遇。宝台村所在的黄家坝镇2/3的人畜靠镇里应急送水度日。
  面对灾情,宝台村的人们寝食难安。春节过后,他们凑钱雇来挖掘机,在村边掘地找水。
  挖掘机刨出的大坑,在省地矿局114地质大队水文地质副总工程师邵颂友来到宝台村当日已经深达十余米,未见水。
  面对还在挖掘的深坑,邵颂友感到心酸和自责。他大声对在场的村民们说:“大家不要再挖了,你们这里水的问题,交给我们来解决。”
  在群众渴望的目光中,114地质大队的2号钻机钻塔在宝台村很快架设完毕。从3公里外的湄江河运来施工用水,3月7日,钻机开钻。3月11日,从地下150.63米处,一股清泉冲天而出,抽水试验表明,日涌量可达1130.9吨。
  宝台村沸腾了,众多村民热泪盈眶。很快,他们抹去泪,盛满这清亮的甘泉,洗菜、杀猪,犒劳钻井队员和邵颂友。当夜,撤塔装车完毕,夜色中,钻井队员又受命赶往黔南州独山县。
  这是今年我省抗旱救灾应急找水工作中的一个场景。
  特大干旱之年,利用地下水抗旱救灾,是我省抗灾救灾的重要举措之一。
  早在3月初,省地矿局已将2009年以前建成的200多个地下水探采结合孔紧急启用;遵义市凤冈县境内的22口机井,紧急启用16口,基本解决了当地群众的生活用水困难。
  钻机轰鸣,夜以继日。截至发稿时,包括支援贵州的黑龙江904地质队和广西桂林岩溶所在内,共有13家单位参与全省找水工作。在9个市州地的24个县,63台钻机日夜钻探,已打井104口,每天涌出的44300多吨地下水,解决了数十万人的用水需求。
  
  玉屏启示录
  
  铜仁地区玉屏县的68口地下水深井,在今年的特大干旱中保证了近8万群众的人畜饮水,成为我省开采利用地下水解决工程性缺水的鲜活标本。
  我省降雨和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加之历史上对水利投入的“欠帐”太多、蓄水保水能力差,使贵州成为全国最典型的工程性缺水省份之一。一方面,需要用水库、山塘截留的大气降水,因设施欠缺而留不住;另一方面,入地汇聚在石灰岩地层间的地下水,在我省极为丰富,可用而未用的,目前约有80%。
  玉屏县对地下水的利用,多年前已引起省委、省政府的关注。
  历史上,玉屏县绝大部分地区田高水低、灌溉困难,“靠天吃饭”。当地民谣说,“三年包谷六年苕,十年难收一季稻,要想喝上清泉水,十里山路把水挑”。新中国成立后,玉屏人兴修水利,至1998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提升到5.48万亩,人均保灌面积0.5亩。按我省的标准衡量,已基本实现了水利化。但是,全县仍有70多个自然村无法从建成的水利工程中受益。黄旗坳村就是这样一个缺水村。当地流传最广的民谣是,“好个黄旗坳,水比油还俏,六月吃凉水,冬天喝牛尿。”
  1996年,国家下达了玉屏县1:10万水文地质调查填图任务,承担单位为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114地质大队)。省地矿局二勘院在完成地质调查任务的同时,应玉屏县水利部门要求,对黄旗坳等几十个用水困难的村、组进行了详细地水文地质条件调查,掌握了大量水文地质资料。
  几年前,玉屏县曾请地质队在唐家坳和卓岭果园打出了两口地下水深井。这一次,玉屏县政府决定:在刚获批准的“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贵州玉屏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中,以“打深井开发利用地下水为主,以‘三小’工程建设为辅,立体解决干旱山区村民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问题”。当年,由省地矿局二勘院施工的杨家庄、余家塘、谭家坳3口深井,在深井泵的牵引下将晶莹剔透的地下水沿水渠送进了期盼甘霖的农田。秋季,这里的农家收获的不再是以往的旱粮,而是稻谷。
  自1998年至2009年,玉屏县连年安排深井施工工程。11年间,以省地矿局二勘院为主力在玉屏山区农村打成68口深井。地下水,为玉屏山区引来了一家铝厂和一个特色果林场;地下水,使玉屏山区的数百亩旱地改用低压管道灌溉,旱涝保收。
  玉屏人发现,与小山塘、小水池相比,深井具有三大优点。一是不受气候影响,越是干旱越可靠;二是水质好,随用随取,饮水卫生有保证;三是建设投资相对较少。2006年2月,玉屏县“两会”召开期间,收到的“打井建议”议案、提案有6份之多。
  玉屏经验,在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原省地矿局二勘院院长杨胜元看来,对贵州具有普遍意义。由他领衔撰写的《开发利用地下水是解决贵州工程性缺水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在2006年省政府《决策参考》第8期发表,引起省地矿局和省国土资源厅高度重视,作为解决工程性缺水的一条有效途径和典型示范,最终引起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地下水开发利用的高度重视。
  2007年6月15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树森,副省长禄智明、肖永安就全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到省地矿局进行专题调研。在听取省地矿局的汇报后,林树森强调,我省充足的地下水资源,为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撑;同时,在开发利用地下水的长期实践中,贵州积累的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一大批专门人才,是进一步开发利用全省地下水资源的有力的技术保障。
  
  遍地英雄
  
  2008年,省地矿局落实省政府地下水勘查目标,打井近百口。2009年,省地矿局打井101口。今年6月之前,省地矿局计划完成地下水深井200口,应急找水,成为省地矿局今年的中心工作。
  大旱之年,能快则快成了打井抗旱的迫切要求。承担今年全省地下水钻孔施工任务的10个单位中,省地矿局下属各地质队是主力,而114队这样的水文专业队,则是主力中的主力。
  记者对114队队长韩忠强的采访,在他往返于黔西南、黔南工地途经贵阳的间隙进行。谈起自己的队员,他称他们为“可爱的‘泥人’”。
  “钻机一开,整个机台就被高高扬起的泥浆笼罩。一天下来,我们的机长、工人的衣裤都被喷裹上一层厚厚的泥浆,成了‘泥人’。”韩忠强说,“我们希望连片施工,但灾情不等人,所以往往是钻井工作一结束,就连夜装运设备,长途机动,车也成了来不及清洗的‘泥车’,日均行驶400公里。”
  他说,在湄潭,机长麻卫从开钻之日起就没离开过机台半步,经过他和工人们的艰苦奋战,短短二十天,就为灾区打出两口水井。湄潭的钻井工作一结束,他又带领工人连夜装运设备赶往长顺,次日清早到达施工地点后,顾不上吃早餐,就开始安装钻机。
  114队总工程师张林,这个36岁的年轻人顾不上家,一直忙于野外踏勘布置钻孔。3月中旬,他5岁的儿子扁桃体发炎,高烧。同为地质员工的妻子工作也很忙碌,于是,她只好在夜间带儿子去医院输液。连续数日,这对母子都在半夜从医院回家。
  省地矿局有关领导认为,今年的应急找水工作中,像114队员工这样的敬业奉献团体非常多。抗旱,是对贵州地矿人的一场特殊检阅。
  早在3月1日上午,省地矿局向省政府主动请缨;下午,省国土资源厅与地矿局召开紧急办公会议,成立3个工作组,主动协调各市州地政府,部署地下水勘查钻探任务。3月8日,111地质队打出今年第一口深水井,解决了兴仁县城2万多人的饮水问题;次日,111队在兴义巴玲打出黔西南第2口深水井;10日,114队在湄潭县洗马村打出地下水;11日,114队在湄潭县宝台村打成深水井……
  为确保抗旱救灾工程施工质量、进度和费用控制目标的实现,使旱区人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受命承担了本次抗旱打井工作的监理和打井信息的收集、汇总和传输等任务。根据点多、面广、线长的实际,该院派出了25人的监理队伍,6台车辆日夜奋战在60多个机台……
  有关专家认为,省地矿局今年的应急打井有三个特点:快、准、好。快,体现在动员快、到位快、见效快。准,体现在打井定位准、与灾区的需要对位准、在全省抗旱保民生的大局中定位准。好,体现在社会效益好、施工质量好、社会反响好。
  以往,在岩溶山区找水成井率在30%左右。截至今年4月,贵州地矿人打井一次成功率创造了80%的奇迹,预计可永久性地解决60万人的饮水困难。
  这是一个英雄的群体,他们奔忙于贵州的高山深谷,留下的是清泉,带走的是一路风尘。

推荐访问:清泉 为有 石上 为有清泉石上涌 清泉石上流上句 清泉石上流上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