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天堂:

  在小黄,你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无论大人小孩,只要你叫唱歌,总是可以张口就可以唱,而且唱的还是一种无伴奏的多声部和声歌曲,就令人不得不佩服和惊奇。      我把那个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誉的小黄侗寨称之为“音乐天堂”――我见识过太多爱唱歌的族群和地方,几乎都可以堪称“诗歌故乡,舞蹈海洋”,但是,像小黄这样迷恋唱歌的人群,还是少见。
  随便走进哪一家哪一户,也无论大人小孩,只要你叫他们唱歌,总是张口就可以唱,而且唱的还是一种无伴奏的多声部和声歌曲,就令你不得不佩服和惊奇。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第一次走进小黄之后,几乎每年都要去一到二次,有些年份要去上三四次,甚至四五次。我去那里干什么呢?不干什么。就是去玩。去听他们唱歌。
  或者说,就是去那里走亲戚吧――因为长期的交往,使我结识了不少小黄人,许多人实际上已经把我当作了他们中的一员――有一年小黄村的一个家族祭祖,他们来邀请我去参加,祭祖的巫师卜干田说:“潘老师,我们家族祭祖时,是从来不邀请外人参加的,你是我们邀请到的第一个外人,说明我们已经不把你当外人。”
  时光如电,一晃,十多年光阴如水一般流逝过去了。我当年拍摄的许多景物如今已经早已面目全非,而被我记录在胶片里的许多小孩如今也都长成了大人,也有许多年老的或年少的,都先后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再也听不到他们的歌声了。
  我原先认识小黄寨中一个老人,叫公干田,就是巫师卜干田的父亲,年轻时是一个帅小伙,歌唱得很好,到过莫斯科演唱,也到中南海演出过。有一年,他把他们当年去莫斯科演出的几个老人都喊来了,请我给他们照合影。
  第二年我再到小黄的时候,公干田就去世了。我给他们拍摄的照片成了他的遗照。
  公干田的儿子,长相跟他父亲完全不一样,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是长得很“丑”的一个人,但是,他却遗传了父亲的歌喉,唱歌的水平一流,因此他娶了当地最美的女人为妻,被小黄人当作一段姻缘佳话传颂。
  对于歌唱能力的认同,是这地方最突出的文化特征之一,也是小黄村侗族大歌得以世代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巧合的是,小黄村对于多声部侗族大歌起源的传说和解释,几乎跟卜干田遭遇一致。说是早先小黄村上有两个年轻后生,因为人的相貌长得丑,歌也唱不好,就一直没有得到姑娘的欢心,二人无奈,只好结伴到遥远的高山顶上开荒种田,边种田就边练习唱歌,他们受山上蝉鸣的启发,发明了多声部侗族大歌,经过反复练习后,回到村里唱给姑娘们听,举寨惊讶,从此有了侗族大歌。
  小黄人把这种能够创作歌曲的人叫做“歌师”。而歌师的社会地位,在当地是很高的。在旧社会,歌师几乎是一种职业,即他们可以靠创作歌曲和传播歌曲来谋求生活。
  可见歌师的存在,是侗族大歌得以发育成熟的文化基础和制度保证。
  在小黄,我走访过的歌师世家还真不少。银花家,�鸾家,干田家,德光家,元培家,大安家,显太家……
  有一年我在显太家住,天天听他们一家人唱歌。显太年轻时候是著名的大琵琶演奏家,他妻子乃贵珠也是一代佳人和著名歌手,年轻时候曾经多次到北京等地演出,后来他们生下的三个儿子有两个在州歌舞团做歌唱演员,还有一个在当地小学当音乐教师,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世家”。
  有意思的是,显太家三儿子的媳妇原本是汉族,外地人,现在也会讲侗话唱侗歌了。
  有一回她在廊檐上晾晒糯禾,阳光从窗外照射进来,照在金黄色的糯禾上,反射到她的脸上,十分的生动美丽,我赶紧拿出相机给她拍照,那一瞬间,你根本看不出,她有半点外来民族的影子。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