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电东送”看金沙“煤电经济”的新支点 新支点

  黔北发电总厂的全面完工及投入生产,相继带动了金沙县煤炭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煤电为支撑的工业经济体系。将煤转化为电,发挥煤炭资源“后发优势”的做法,不仅为金沙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培育了“龙头”和“支柱”,而且为毕节地区的能源系统开发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2004年9月29日,当历史的时钟定格在14时的那一瞬间,贵州黔北电厂4号机组顺利完成168小时试运并移交电厂生产,宣告了黔北电厂全线竣工。与金沙电厂组成的黔北发电总厂装机容量达170万千瓦,是当年贵州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它的建成,对拉动毕节地区金沙县的地方经济发展,实现贵州电力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时隔5年后的今天,贵州电力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作为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亮点之一,“西电东送”使金沙找到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到了电力这个能拉动金沙相关产业发展的经济支柱。
  电力、能源项目的建设,以及大规模的投资增长,拉动了金沙煤炭、建材、运输及第三产业的发展,给金沙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电力:金沙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黔北发电总厂是带动金沙县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这是金沙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谈到全县经济发展时的肺腑之言。
  金沙县是全国2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1996年,全县生产总值为10.3776亿元,财政收入仅为8618万元。1998年,电厂两台12.5万千瓦机组投产发电,当年全县生产总值便跃升至13.37亿元,财政收入达1.1568亿元。2001年11月,4台30万千瓦工程的开工建设,使县财政收入2002年突破2亿元大关,2003年突破3亿元大关,2004年仅电和煤两项税费收入就超过了4亿元,县财政收入达4.5188亿元。2008年,金沙县实现生产总值53.73亿元,同比增长11.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700元,同比增长14.82%;农民人均纯收入3325元,同比增长13.17%;全社会固定资产达24.50亿元,同比增长69.6%;财政总收入达12.00亿元,同比增长38.1%。
  黔北发电总厂的建成,不仅带动了金沙县煤炭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还拓宽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带活了金沙县的经济。金沙县紧紧围绕“西电东送”这一机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制定了以能源建设为核心,以能源建设带动其他行业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给金沙县的经济腾飞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在电力产业的拉动下,全县的财政收入结构和产业结构已由烤烟税收“独占半壁河山”,转变为以煤电经济为主的工业体系和县域经济结构。
  
  金沙县煤炭产业:“过渡型”向“规模型”转变
  
  金沙是国家实施“西电东送”战略目标的重点能源县之一。从1993年开始,金沙县就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战略措施。金沙县委、县政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大批国有及非公有制企业到金沙开发煤炭资源,先后引来吉林、浙江、贵阳、林东矿务局等地投资,建成了单井年产45万吨、30万吨、15万吨的100多对矿井。从1998年开始,全县煤矿从过去的500多个减少到100多个,产量却翻了两番。2001年以来,金沙县煤炭产业在电厂二期工程建设的拉动下,逐渐向规模型发展,全县80%的矿井通过技术改造扩大了生产能力。如今,金沙县国有、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支撑着煤炭产业的发展,全县仅非公有制煤炭行业提供的税费就占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
  根据金沙电力装机容量对煤炭的需求,要确保170万千瓦机组的燃煤供应,金沙煤炭应具备900至1000万吨的生产能力。金沙县针对煤矿建设发展的实际,采取“引进一部分,改造一部分,稳定一部分”的做法,重点建设年产15万吨以上的煤矿,同时,县内采取配套与完善措施,使生产环节科学化、规范化。有关数据表明,从1999年到2002年的短短4年间,金沙县积极投入煤炭开发资金、技改资金就达2亿元之多,煤炭产量增加近300万吨。今天的金沙煤炭产业开发和煤矿建设已经成为采取淘汰、兼并、联合及股份制合作的多元化格局,金沙煤炭产业发展正逐步从“过渡型”向“规模型、安全型、效益型”转变。
  
  面对金融危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金融危机,仿若寒冬来袭。金沙县迎难而上,成绩来之不易,有目共睹。2009年以来,金沙县的煤炭生产和黔北火电厂的生产形势日趋好转,形势喜人。
  2009年4月以来,黔北发电总厂的日均进电煤入厂数量达到2.4万吨,发电量达到3800万千瓦时,达到近两年来的最好效益。截至4月15日,黔北发电总厂已发电30.9亿千瓦时,发电量同比增长70%以上,负荷率由1月份的56%上升到96%以上。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认为,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黔北发电总厂的社会责任感和实施淡季储煤的有效措施。“自2008年底中电投控股以后,黔北发电总厂自觉履行中央企业责任,以‘奉献绿色能源,服务社会公众’的企业精神为指导,在严峻的金融危机面前,毅然贷款2.5亿元,在春节期间存煤超过75万吨,为增强地方煤矿发展的信心以及为黔北火电厂1至4月抢抓发电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黔北电厂成绩的取得,得到了金沙县委、县政府在煤炭生产等方面的大力协调和支持。
  金沙县是黔北发电总厂的重要原料基地。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底,全县有50%以上的煤矿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当地政府积极协调黔北发电总厂对煤矿实行购煤存储,缓解煤矿生产资金的不足,同时采取有力措施筹集资金,帮助煤矿加快规范化建设,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能力,增强发展煤矿的信心。
  据金沙县副县长曾庆军和县煤炭局局长刘珍富介绍,截至目前,该县共采取3个措施帮助煤矿企业筹集资金3.5亿元:一是协调多家银行为煤矿企业贷款1.3亿元;二是用安全保证金返还1.3亿元建设煤矿;三是县财政拿出5000万元支持煤矿建设。
  在金沙县委、县政府和黔北发电总厂的积极努力下,推动了金沙县煤矿企业技改和恢复进程,全县有70多个煤井已经全面恢复生产。据统计,截至2009年4月15日,金沙县累计生产原煤240万吨,其中电煤供应达到130万吨,同比增长了20%,实现煤炭税费1.7亿元,为金沙县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沙县煤电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抢抓机遇,转变观念
  
  金沙县虽然跻身全省经济强县行列,并在毕节地区继续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但与省内其他县市相比,与全国的发达县市相比,经济指标和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其内在差距体现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和工作思路方面。缩小内在差距,对于金沙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从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来看,金沙经济主要依靠煤电经济。金沙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应在控制总量过度扩张的同时,不断引入高新技术对其加以改造,使传统产业得到较大发展,提高传统支柱产业的竞争力。金沙的煤电工业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一是要构筑以煤为基础,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二是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和提升金沙的采矿业;三是煤电企业走“大型化”之路,建设好大型煤矿,整合改造小煤矿,有序开发小水电。除此之外,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积极打造煤化工新支柱,既是优化原有的煤电支柱,又是另外打造的新支柱。煤化工产业是传统煤矿产业链的延长,在金沙县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金沙的煤多属优质煤,而目前金沙的优质煤仅仅充做燃料,附加值极低。据了解,该县正大力加快现代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力度,按照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提出的“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链在园区拉长、科学发展的理念和循环经济在园区实现”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质量效益为目的,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科学化实施、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将生态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金沙县正以生态型产业聚集区为重点,按照“工业集中、产业聚集、企业集群”的要求,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继续发展壮大煤炭产业及煤炭加工产业,延长煤炭产业链。据了解,该县目前正积极争取60万吨甲醇、30万吨合成氨、50万吨尿素等煤化工项目立项开工的前期准备工作,使煤炭资源优化升级,把煤化工产业培育成金沙县的支柱产业。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