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无为”视角下大学外语教师的管理|论有为与无为

  [摘要]明确教学目标,落实教学任务,合理教学考核,加强教学中的“有为”力度,是提高大学外语教师管理水平的显性保证。进行文化塑造,加强双向沟通,重视“无为”因素培植,是对提升大学外语教师管理质量的隐性纵推。
  [关键词]大学;外语教师;管理;有为;无为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9)01―0019―03
  
  前言
  
  就教育而言,其内涵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而师资队伍建设重在师资管理。长期以来,大学外语教师的管理并没有形成一种长效机制,随着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学生群体外语学习需求多元化,大学外语教师管理思维模式面临着新突破。本文结合大学外语教师传统管理及现实需求,提出并探讨教师管理中的“有为”与“无为”视角,以期最终有效提升大学外语教师队伍的管理质量。
  
  一、教师管理中的“有为”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宏观的、整体的、连续的教学所应该达到的结果,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这个目标应该是自始至终引导着教学规范进行并成为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价的依据。教学目标的来源有三个层次:①教学大纲;②外语教学与本学校学科属性的结合;③教师本人的期待,即教师期望自己要把学生带到的高度与达到的水平。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把“明确教学目标”作为实现其“教学最优化”的首要条件。毋庸置疑,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了解教学目标,然后实施目标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策略。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少有教师精心研究教学大纲,即使组织了具体学习,也大多停留在外在的学习上,而没有真正达到对大纲的透彻了解,将大纲外在的目标要求内化成自己的信息含量。这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目标缺失或信息中断,也使教师盲目转向被动依赖教材,为机械完成教学目标而教书。因此,在大学外语教师的管理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明确,教学目标的学习必须透彻,教学目标的贯彻实施必须得到定期或周期性的验证及准确的教学反馈,以确定教师对教学目标了解、掌握的情况及教学目标在贯彻实施过程中教师所持有的态度,投入的精力,遇到的困难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落实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不同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是对教学目标的贯彻和实施,是根据教学进度所确定的教学容量,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有机的分解。教学任务的分配一定要客观、合理,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使教学能在一种规则、有序的状态下实施教育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确定课的教学任务是相当困难的,即使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大学外语教师的教学任务可分为课上教学与课下教学。课上教学主要是完成以课本为载体,以教学目标为要求的知识的传输、知识技能的训练、学习思维的培养以及由此而进行的文化教育。而课下的教学任务主要包括学生作业的处理、第二课堂的开展、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以及教师的自我学习。教学任务的设定要顾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要考虑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偏离。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往往隐含在任务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之中,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是完成课堂外语教学任务的过程设计应重在如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全程关联式策划,何时戛然而止,并不是绝对的硬性规定,重要的是水到渠成,最终教学任务的完成应当是师生“合力”作用的结果。
  
  (三)合理教师考核
  教师考核是根据教学性质、教学任务与培养目标,运用科学理论与方法,对教师工作进行科学的测定与客观的评价。对大学外语教师的考核,不应该是单一性的,而是多种因素的组合。首先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考核;其次是学生对教师接受程度的考核;再次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对教师教学的考核不应该过多受到教师在同行中人际关系好坏的影响。在现实的教学管理中,常常会发现有的教师教学投入好,学生口碑不差,但在同行或上级管理者那里,却得不到应有的评价。而有些教师,虽教学一般但由于人际关系好,在教师考核时也不会差到什么地方。如何进行公正、客观、有效的教学考核,是一个学校整体外语教学目标完成的决定性因素。而在考核过程中,还必须要借鉴企业管理中绩效考核办法,争取对教师进行长期动态的监管、调研、评价、反馈和培养,这有助于教师管理过程中良性循环的形成。同时,还要重视建立大学外语教师教学考核最大意义上的激励与奖励机制,激励与奖励系统要有效率,这其实也增强了教师考核的核心价值所在。一套好的、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能激发出高水平的教师个人和教师团队集体的工作绩效,考核奖励系统详细规定谁得到奖励以及为何得到奖励,奖励明确地连接着绩效和预期的行为,这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因素和控制机制,作为管理者,我们确信这样的忠告:忠诚是一条岔路,人们信任的唯一道路就是被鼓励并有分享。
  
  二、教学中的“无为”
  
  (一)进行文化塑造
  教学的整个过程表面上看是一种有形的动态的劳动过程,但从另一方面讲,教学的实施又取决于很多无形的因素。有时候,但靠机械的管理未必真正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挖掘教师的潜能。如果教师教学的自觉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就会出现内在的矛盾,教学无法达到实质性深入。针对外语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特殊的职业,首先应该进行文化的培养,这其中意味着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的教学既能够传授西方文化知识,又能够和学生一起感受东方文化的魅力。比如说,将英语的来源、西方的节日、某些词语的典故、来历等带有一定文化色彩的知识讲授给学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而对于某些涉及情感、人文、社会、道德的东西,如果外语教师能够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化和学生一起欣赏、探讨,就会起到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教师在强调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重要性时,可引用孔子《论语》的一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而学生由于对传统文化有了认识,接受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从内心深处说服自己,便自动跟上了老师的教学节奏。“今天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多问题的解决不仅要依靠知识,更要有智慧。从知识向智慧转化,必须具备多种知识相互沟通和融合的能力。要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师就必须有很高的素养。”所以,加强对外语教师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是要加强部门文化建设,加强大学外语教师文化修养,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力争挖掘出语言背后文化内涵的能力。
  
  (二)加强双向沟通
  1、管理者与教师的沟通
  作为大学外语教师的管理者,首先要求我们必须明白自己要给予什么,要与教师分享什么。在管理过程中,这里的实际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管理者自己所拥有的智慧、人格修养、知识构建及学术研究。’管理 者必须站到一个应有的高度,拥有开放的心态,带领教师进行至高无上的追求,才能够做到与教师进行真正的、行之有效的沟通,才能够通过沟通,将教师个人智慧整合成大家的智慧,将教师的知识融为集体的力量,才能够获得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同感并将部门的建设、教学的管理在不知不觉中推向良性的纵深发展。
  2、教师与教师的沟通
  只要大家对教学有了共同的认识,对部门的发展有了共同的认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就会不由自主的转向以学术研究为载体的沟通,而不是以往那种闲聊式的沟通。教师彼此之间才能够敞开胸怀,共同探讨,相互激励,在不断的教学、科研活动中体会那种学有所获的快乐,而这种良性教学循环的培养与运行,又是教师传承给学生宝贵资源以及教学取之不尽的动力源泉。
  3、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首先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沟通。教师可以走入学生的心灵,透视学生的心灵;学生也可以深入教师的精神,体验教师的人格境界和生活、思想感受。笔者认为,师生是同源的,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建立在彼此向对方完全敞开心扉的基础上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宽广、包容的胸怀,教师本人相当于一个管理者,而一个班级的学生,就是所要管理的人力资源或管理对象。不管哪个层面的管理者,欲做管理,就必须具有包容性。当教师对学生敞开了心扉要包容学生的时候,这种沟通就顺理成章了。因为学生来到教室里,自然有一种向上追求的内驱力,如果教师封闭自我或包容度不够,学生就不由自主会感到不适,无形中设置了沟通的瓶颈,从而导致沟通障碍。
  其次是教师以知识为载体的沟通。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一定注意做到信息的双向输出而不是单向知识输出。也就是说教师不应该单单只站在自己讲授的角度去迫使学生接受,而是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接受能力与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当教师的教学能够适应大多数人的教学节奏,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时,教学过程的沟通就自然成功。
  第三是教师课下的沟通。包括教师批改作业时为作业写批语而进行的沟通;与学生进行分组谈话而达到的沟通;教师借用现代化互联网信息进行网上沟通,在此,教师可开博客、建立QQ及借助电子邮件系统等等。
  事实上,一个群体内部任何问题的产生及矛盾的出现,都是由于事物两方面沟通不利造成的。因此,在大学外语教师的管理中,时刻做到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才能真正完成外语教师管理中大沟通概念。总之,在大学管理中,教学管理极为重要。而相对于学校教务管理而言,基层管理应更务实。在对大学外语教师的管理中,须注意结合他们自身的职业特点,有效运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为、无为”思想对其进行相对灵活的管理。而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不仅仅是管理者本人,还必须是全体人员参与到管理过程时管理才有意义,才有更深刻的创新性。这种双向的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基层教师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的构建是有益于教师教学、工作、生活的,是_个良性循环的深层次构建。
  
  [本文责任编辑:周康伟]

推荐访问:无为 有为 视角 “有为”、“无为”视角下大学外语教师的管理 有为管理为无为管理 有为管理还是无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