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生考什么体育项目_论体能类体育项目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

  基金项目: 本文系武汉工程大学校级课题“影响和制约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因素的研究”立项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贺新家(1979―),男,湖北荆州人,武汉工程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摘 要] 本文针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忽视体能类体育项目教学、学生整体体质下降的现象,分析了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回避体能类项目、重趣轻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体能类体育项目的锻炼价值及其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体育课程改革中加强体能类项目的比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关键词] 体能类项目;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69-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35[本刊网址] http://www.省略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阶段是学生在进入社会前的知识和体能储备阶段,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不仅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校体育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本质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求学生直接参与体育活动,承受一定强度的生理负荷。�
  
  然而,当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教育部《关于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显示,与2002年相比,我国学生的爆发力、下肢力量等素质呈持续下降趋势;反映身体柔韧性的坐位体前屈水平60%的年龄组出现下降;反映身体机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
  
  引起大学生体质连年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体育教育不到位、过重的学习压力大幅挤压学生运动时间,网络生活占用太多课余时间等等都是致使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但是,大学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偏离体育本质,体育教学不到位,没有完成其根本的任务也是重要原因。目前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三自主”的选项课已在高校中普遍实施,学生普遍对技能主导类体育项目感兴趣,而刻意回避体能主导类项目,导致对锻炼身体最具效果的体能类体育项目被边缘化,逐渐淡出了大学体育课堂。�
  
  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
  
  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锻炼身体的队伍中来,2002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表明,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权利。一时间,各大高校开设了种类繁多的体育选修项目,普通的三大球、三小球,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长拳、太极拳,跆拳道、散手,甚至连一些冷门体育项目例如街舞、爵士舞、攀岩、高尔夫球等也在选项课之列。体能类体育项目如田径等项目由于竞技含义太重、要求过高,在学校赋予了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利后,很快失去了市场。�
  
  体能类体育项目直接反映的是人体最基本的运动能力,是其他体育项目的基础和前提之所在;忽视了体能基础而单纯去追求技术上更“难”的项目,必然导致教师在其他体育项目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体能原因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学生在没有专项体能基础保障的情况下也难以掌握专项技术,最终并没有感到“快乐体育”和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所带来的快乐,逐步失去了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对“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概念的误读�
  
  “快乐体育”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对体育教学中某些被动以及缺少乐趣的教学方式的反思。快乐,不仅仅应该体现体育在的娱乐性上,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也可令人愉悦,通过锻炼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也可令人快乐;“终身体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将体育锻炼变成大学生活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走向社会后仍然保持良好的锻炼习惯,这种习惯的形成与运动项目并不成直线相关。因此,通过体育课中对运动项目的自主选择来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是不全面的。�
  
  然而,目前高校所推行的“快乐体育”更多的强调了体育项目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哪个项目趣味性大、学生喜欢玩,就认为这个项目是有价值的,是值得推广的,反之就是僵化教条的、应该淘汰代的,没有什么开展的必要。也正是因为如此,体能类体育项目迅速在当前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被淘汰,从而使体育课逐步演变成生理负荷低、知识技术含量低的游戏课、自由活动课。�
  
  由于对“终身体育”理解的偏差,忽略了对学生运动习惯养成的培养,片面强调在学生阶段只需让学生对某些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就会自然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对学生体质是否增强、身体是否得到锻炼采取放任的态度,导致学生在体育课期间没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在脱离了体育教学和校园环境后难以长期有效的坚持。�
  
  (二)学校对学生安全问题的过度担忧�
  
  近几年来,少数学校出现了学生在上体育课跑步或参加校运动会时猝死的事件,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法律纠纷使很多学校开始回避强度较大、运动量较大的运动项目,首当其冲的就是体能类主导的体育项目。部分体育教师为了避免发生事故,在体育课中采取消极预防的办法,减负减量;较大负荷的体能类教材和教学内容也只是建议学生练习,或替换成一些简单的活动,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几乎难以完成,使学生陷入体能差,不能完成一些基本练习,从而导致体能更差的恶性循环。�
  
  (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措施不当使体能类项目因选课人数逐年减少而被抛弃�
  
  目前,高校体育选项课的开展形式均是以学生兴趣为主进行选课教学。由于体能类体育项目较其他技能类项目项目的趣味性相对较小,而运动量更大,运动强度更高,学生在选课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娱乐性强、更为省力的体育项目,致使选修体能类项目的学生逐年减少,甚至许多体能类项目由于选课人数太少开不了教学班,以至于许多高校取消了在学生中不受欢迎的体能类项目的教学。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但是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摆在教学目标的首位,过分强调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体质和体能的要求过于放松,致使高校体育课和体育教学改革忽视了其根本任务――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健康。�
  
  三、体能类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分析�
  
  2000年出版的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认为,体能是指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能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组成。体能类体育项目就是以体能为主导的体育项目,相对于运动技巧而言,体能类项目更着重于人体的本身的运动能力,如跑、跳、投掷等。�
  
  (一)体能类体育项目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
  
  体能类运动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发展起来的,它直接反映人类最基本的运动能力,如走、跑、跳、投;它最直接地反映运动者的速度、耐力、力量及柔韧性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的好坏是体质优劣的标志之一,它是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能力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参加短距离快速跑能发展速度,下肢爆发力,灵敏性,协调性柔韧性等身体素质;参加跳跃项目能增强腿部力量,快速力量素质,提高灵敏性和协调性;参加投掷类项目能有效发展人体四肢和躯干的最大力量以及速度、灵敏和协调等身体素质;参加长距离跑或者中长距离游泳能提高人体有氧代谢功能的有效运动形式,能活动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特别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消耗人体多余脂肪,增强肌肉韧带关节的柔韧性。�
  
  (二)体能类体育项目是其他技能类体育项目的基础和前提�
  
  绝大部分的体育项目都是以走、跑、跳、投为基础,常规球类运动虽然有其纷繁的战术技术以及个人技术,但是最本质的还是跑动、跳跃与投掷;单场比赛对个人的体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技能主导表现难美性的项目虽重在表现技术动作的复杂、难、美观,但技术本身对人体的协调性、柔韧性级形体的美观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以长跑、短跑、游泳等体能类项目来增强其身体素质;格斗对抗性项目比如散手、跆拳道等对全面身体素质的要求很高,速度、力量、灵敏和耐力都很重要,需要在对抗中灵活运用这些基本运动技能,取得最佳效果。�
  
  可以肯定,几乎所有的体育项目都需要参与者具有一定的基础的身体素质和体能,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始学习专项技术。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需要对体能类体育项目做出特别的规定,只有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身体素质及体能基础后,才可以自由选修相应的技能类专项技术,而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抛开人体的基本运动技能,舍本逐末。�
  
  (三)体能类体育项目承载了人体最基本的运动技能,应成为终身体育项目�
  
  体能类体育项目包含了人类最基本的运动技能,在组织体能类项目的体育教学时应该灵活多变、形式多样。例如跑,按距离长短分为长距离、中距离、短距离跑,对于不同距离跑的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如跑直线、跑弧线、追逐跑、越野跑等。游泳作为另一项基本的体能类项目,是人类开拓水面领域的最基本的运动技能,在教学中和学生练习时可以使用多种泳姿,选择任意距离,结合球类、漂浮物来进行教学。�
  
  因为体能类体育项目是身体基本运动能力的体现,适合对所有人进行教学,体育老师对于课堂的练习密度、练习强度比较容易控制,能较好地安排负荷量;且不受器材和上课人数的限制,极易开展。正是因为体能类项目极大的包容性,容易操作和控制,具有明显的锻炼效果,使它成为最有价值的终身体育项目。教师只需要传授正确的练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学生在课余时间,甚至走入社会都能够自我指导与练习,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四、结语�
  
  体能类体育项目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体能类体育项目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受到冷遇的原因,明确问题不在于项目本身,而是社会和学生的普遍认识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整体方向不够明确;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纠正“左”的思想,体育课教学的自主选择权力应该有所保留,而不是完全交给学生,过于注重娱乐而忽视了健身的本质;体能类项目的教学应融入更多健身知识、增加趣味性,拓展体能类项目的外延与内涵,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能类项目对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
  参考文献: �
  
  [1]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教育部关于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R].教体艺[2005]6号.�
  
  [4]张劲松.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4(3).�
  
  [5]陈宁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6).�
  
  [6]王永利.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1).

推荐访问:体能 课程改革 重要性 论体能类体育项目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 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课程的目标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