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到底是什么?:大学到底是什么

  摘 要:大学到底是什么,大学究竟真正的内涵是什么,这已成为当前大学建设不得不认真面对并回答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综述大学已有的概念、定义以及以往学者对大学的认识和见解中总结出这一问题的答案,从而探析出现代大学与大学的真正内涵存在着距离,并正越行越远。
  �关键词:大学;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2-0000-01
  �� 大学是什么?这是大学理念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我们办好大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大学”一词,《大戴礼记•保傅篇》:“古者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束发即成童,十五岁就入大学,见大节且践大义。在《大学》中提出了大学之道,即《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相比古时的大学释义,到至今大学教育仍未能做到“大学之道”的目标,当今大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让我们不得不重新体认“大学到底是什么”。
  �古今中外关于大学是什么的回答有很多种,很多学者对于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在中国古代,“大学”一词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南宋时,朱熹把《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并列,编为《四书》,并列为《四书》之首。朱熹将“大学”一词释为“大人之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是感性认识的学习,大学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经历九年的学校教育,学生能知善恶辨是非,有自己的世界观,独立果断,有发扬文明,革新民风民俗的能力。
  �在《辞海》中关于大学的释义: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这一概括性的概念过于笼统,仅仅说明了大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孰不知“大学”是有别于“高等教育”的,因为后者意味着是作为教育结构中的一个层次,带有标准化和官僚化色彩,代表着对外界的依赖。
  �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说中有句名言:“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他还认为:“大学教育者,学生于中学毕业以后,所受更进一级之教育也。”由此可见,大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校,是传播真理、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学校。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也曾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1986年,国务院发布《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对“大学”予以重新界定。该条例规定,一所普通高等学校要称为大学,必须具有四个条件:①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专门人才;②在文科(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法、财经、教育(含体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八个学科门类中,以三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③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和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④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五千人以上。这种关于大学的定义十分具体,与当今大学出入不大,只是这仅仅从课类、规模、师资等方面来谈大学,并未揭示其真正的内涵。
  �在西方有一位教育家是这样定义大学的:大学的本质,在于把一群优异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励,产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所以,教授是哪里的博士,出了多少专著,还在次要。重要的是,大学的教学,怎么为年轻人创造一种更有成效的互相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环境。从此可以看出,大学应该注重教学,注重学生的培养,这才是大学建设的最终目的。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伯代尔教授认为:“21世纪的大学不仅要担负起保护知识的重任,也要担负起保护文化遗产和向人们解释不断增加的含混意识的责任。大学还必须增强研究能力,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欧洲大学校长联合会主席罗曼齐教授认为:“精神和文化是人类尊严的实质内容,而大学则是维护精神和文化的中心。”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大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大学是导引社会的灯塔”、“大学是社会的良心”、“大学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和动力站”、“大学是高新技术的孵化器”等观点。
  �综上所述,大学到底是什么?本人认为简单地说大学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机构。大学应该以学生培养为重,提倡学术自由,在此基础上研究学术,服务社会。正如雅斯贝尔斯对于大学的期待那样:“大学是研究和传播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领地”“生命的精神交往”。这才是大学的应有之义,应是大学人最终的精神追求。
  �从“一个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的地方”到一群老师宿儒或一群学生所组合的学术性的“基尔特”;从中世纪早期教会神权和封建王权把控的“铁幕”下违心地成为“神学的婢女和教会的附庸”、“人类智慧的屠宰场”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大旗下精神文化的源泉和社会精英的家园;从柏林大学改革既重培养人才,又重发展科学到《莫里尔法案》开始自由教育与实用教育、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之路;从威斯康星大学推行大学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一体化到科尔的“多元化巨型大学”巧然生成。大学在其自身的发展壮大中,无不参与和显示着独特的魅力。
  �无可否认,大学作为人类求知的最高理想之所已经成为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种机体,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不断地从边缘走向中心。大学教育之良莠足以影响乃至决定一个社会文化与经济的盛衰,无疑在改造和推进社会中扮演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当今的大学无论在知识学习还是知识观念上都多了一份功利主义的色彩,而少了一些探究知识的哲学价值的精神追求。现在不少学生把对知识的掌握仅仅视为将来工作的阶梯,而忽视知识在人的一生中的发展价值,尤其是精神价值的作用。在现代大学中仍存在一些根本性问题,如缺乏教育理想、大学被金钱和权力支配,本科教育空洞化,基础理论尤其是文科基础理论研究萎缩,基本没有道德和修身教育,分数贬值,师生之间缺乏深入的交流甚至没有交流,科研产生大堆的文字垃圾等等,这些都使得我们不禁为大学感到悲哀。
  �大学从未成为也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象牙塔,一厢情愿地完全脱离现实或完全融入现实都不是大学应有之义。我们应该警醒地看到,大学无法背离社会与市场,传递和创造知识的最终目的仍在给人类带来的幸福,然而大学对市场的过分依赖和迎合,使大学教育偏离了其自身应有的价值尺度,大学又未尝对自身满意。可以说,这不仅仅是现代教育所面临的危机,也是人类发展到高技术时代所面临的危机,而大学作为求知的最高教育形式和实质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大机构,它的责任和义务、它所受的质疑和批评是首当其冲的。大学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组织,它必然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而存在的理由,必然有它不可替代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大学当让求学者觉悟,教学者自强,进德修养,力矫颓俗,成为社会之模范,文化之中心。怎样正确地认识大学的真正内涵,更好地践行大学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只有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才能培养出德能兼备的人才;只有将大学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及民族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树稳“大学”之旗帜,育出“通才”之栋梁。
  �
  �参考文献:
  �[1] 戴德.大戴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刘敏.何谓大学 大学何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
  �[4] 智效民.八位大学校长[M].武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5]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M].中华书局,1998.
  �[6] 徐蕾.现代大学及其品格辨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0.

推荐访问:大学 论大学到底是什么? 六周论到底科学吗 论大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