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心灵导师的生命沉思课] 印度心灵导师

  (接上期)      4、专注一点       假设你觉得自己正被某种忧虑所困扰,由头是一件小事,这点你再明白不过了,可你就是无法释怀。你走进影院,心想那可以让你换换脑子,但忧虑也跟着来了,像一只老鼠那样啮咬你的意识。有时你会沉迷于一段歌词,困扰于一个忘却的名字,或是在脑海中一遍遍地回放快乐亦或不快乐的场景――比如四年前的那次出海,或玛丽・苏在同学会上对你的冷落。
   也许,困扰你的是更加严重的事件:工作中的一次重大失误;导致自己或他人受伤的疏忽;对已经疏远或阴阳两隔的故人的怀念;令人手脚麻痹的恐惧和自我怀疑;错失的机会;削弱身心的沉迷;羡慕和妒忌;意志软弱或道德失误――这一切都会死缠着我们,让我们觉得自己仿佛置身墓穴,远离光明和欢乐。
   在这些常见的事例中,心灵缺乏的是一种保持清醒思考和顺利运作的重要能力:那就是专一。专一在梵文中称为ekagrata,其中的eka意为“一”,agra意为“点”或“边”。“专一”是个非常生动的说法,因为它相当贴切地将心灵假设成了这样一种内部器具――它要么是聚焦成单一、强大的一点,要么就是涣散开去。各位都知道,光可以通过反射镜会聚成一道强烈的光线。但如果反射镜面上布满坑洼和裂缝,光线就会向四处散射。同样的道理,当心灵处于散漫状态,对准几个焦点,它就不能发挥作用。头脑的力量被分割成几块,分配给手头任务的部分就显得不足了。
  
  5、训练心灵
  
   或许我们的心灵正对着三个焦点、四个焦点、一百个焦点,但我们还是可以用沉思训练其对准一点。这种非凡的训练能将心灵的所有威力聚焦起来。不妨这么说:它将我们心灵的裂缝一一填补,并将外泄的精力输送到我们集中注意的那一点上。随着沉思的深入,我们会发现,原以为自己只有一点微弱易泄的灯光,其实我们拥有一座巨大的灯塔,它不断地送出光明,照亮了所有的问题。
   在沉思的训练中,我们通过专注于某个单一对象而使心灵聚焦于一点――那对象就是一节启迪性的段落。每当心灵开始流浪,焦点一分为二,我们就要对段落倾注更多的注意――这个过程会一次次地重复。这当然是项充满挑战的工作,但心灵会渐渐变得驯服,并安歇在恰当的位置――它不再是屋子的主人,而是一位值得信赖、忠心耿耿、才能可敬的仆人。
   想想一个训练有素的心灵所具有的功用。如果你未曾训练你的心灵和感受,比如,你在对邻居觉得反感时劝导心灵说:“不要怨恨,我的心灵。”这时心灵只会轻蔑地答道:“你这是在和谁说话?”你怒从中起,加上了一句“劳驾”,心灵却答道:“你又没教过我怎么听话,现在凭什么要我服从?”心灵所说的有它的道理。然而,如果你练习了沉思,学会了将心灵聚焦一点,你就只需在心灵不服管教时说一声:“不要,朋友”。一句话就足以奏效。若烦恼来自怨恨之类的负面情绪,你可以将注意力转移,苦恼的程度立刻减轻;若困扰来自有解的问题,你可以在稍后采取行动,予以解决。
   我们可以在《羯陀奥义书》里找到一个聪明的比喻,它将心灵比作一辆马车。未曾受训的马匹会脱开缰绳,肆意奔逃,可能还会将我们引向毁灭,对此我们束手无策。受过训练的马匹就不同了――爱马人都了解其中的畅快――在缰绳上略加牵引,马匹就应手而动。同样的道理,在沉思中受过良好训练的心灵,也会对不甚用力的轻触做出响应。如果一段关于伴侣行为的记忆正设法闯入心灵,我们就可以通过专注于伴侣在过去的诸多亲善行为而将其弹出。我们拒绝被自己的想法不断拉扯――我们完全自由地思想着自己的思想。佛陀在说到“没有什么像受过训练的心灵那样顺从,没有什么像未受训练的心灵那样自闭”时,就是在说这个意思。
   等我们经过沉思的训练,学会对欲望加以控制,将注意力引导向我们希望注意的对象上,这时候,世界在我们眼中就会显得跟原来很不一样。我们将日益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的视线将不再受制于强迫性的吸引。我们不仅能更清楚地看见事物的色彩、质地、形状,还能觉察到眼前的对象及情势中的和谐与秩序――觉察到人类对于和谐与秩序的可悲违反也未可知。总之,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会经历显著的变化,十九世纪孟加拉的神秘主义者室利・罗摩克里希那称之为长出“新的眼睛”和“新的耳朵”。
  7、思想的力量
  
   伊斯兰教苏菲派哲人以一个精彩的比喻道出了其中的精髓。他们建议我们在言辞通过三道大门之后才说出来。在第一道门口,我们要问自己:“这些话都是真的吗?”如果是,则任其通过;如果否,则令其退回原处。
   在第二道门口,我们要问:“它们是友善的吗?”如果觉得不得不说,就应当选择鼓励的、关爱的字词,而不是难堪的、中伤的字词。
   在最后一道门口,我们要问:“它们是必要的吗?”它们可能是真实的,甚至友善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它们非说出来不可,除非它们能起到有意义的作用。它们能把情况说清楚吗?能帮助某人吗?又或者它们总是不和谐或者无关紧要的声音呢?
   我们都明白击打对人的伤害,但我们不懂,言辞会造成更痛苦的伤害,这种伤害能够持续多年。我们同样不明白,这些言辞对使用者的意识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6、专注即神圣
  
   培养专一心灵的方法会逐渐改变你的人生。你会发现,自己的感官更加敏锐,情绪更加稳定,理智更加清澈,对他人的需求也变得更加敏感。无论做什么事,你的精神都会更加集中。回家时你不会用力甩门,因为你自己也会听见响声;你不会轻易绊倒、泼洒液体或撞上别人,因为你会在意自己的动作;你不会再健忘,因为你的心灵是专注的;你不会觉得心智疲惫,因为你时时养精蓄锐;你不会变化无常,不会踌躇动摇,因为你能治愈心灵,使其不再分散。最可贵的,或许是你不会再无视别人的苦难和快乐,因为当你望着他们的双眼,你也望进了他们的内心。
   获得这种可贵(叫“奇妙”也未尝不可)的专一对沉思也大有裨益,还能加速我们在灵性之路上的进展。沉思是专注,而专注终将入圣。随着愈加沉浸其中,我们会明白,财物、渐渐逝去的快乐、名誉,以及世上的一切权力都无法让我们满足;只有充满爱与智慧,且永远不会消失的东西,才符合我们的心意。如果听任心灵变得四分五裂,那我们就不过是在生命的湖泊上漂浮的树叶,远离了无尽的现实。
  
  8、训练感官
  
   对感官施以不当的刺激,活力就会顺着它们流走,就像水从漏桶里流出一样。我们的身体、情绪和灵性都会干涸。一辈子沉迷于感官刺激的人到头来往往筋疲力尽,他们意志薄弱,无力爱上别人。如果能对感官进行训练,我们就能保住自己的活力、生命的精华。我们会变得耐心而有安全感,不必在外物中寻找满足。无论外面发生什么,无论顺境逆境,无论他人怎样对待我们,无论能否得其所好――无论如何,我们都对外物无所依赖。那时我们就能自由地奉献他人;那时我们就有了爱的能力。
   我们的社会正越来越为感官所左右,换句话说,人们越发急切地抓住本质上转瞬即逝的东西――眼睛、耳朵、味蕾和身体的暂时快乐。这不是个是非问题,而是个逻辑问题。如果你的心中有种需要(人人心中都有),这种需要只能被永恒的东西所填充,那么,你又怎能用短暂的东西(时隐时现,绝不可靠)来填充呢?如果置身沉船,你不会想要一块将在靠岸前融化的冰块;你要的是一条优质的、坚固的、带着尾舵的小船,让它载着你安全回家。
   我们现在已经明白:训练感官同样也是在训练心灵。如果在看到一块苹果派,或在电影里看到当红的尤物时,我们不能以超然的立场,旁观心灵中发生的事情,那么,我们就会感受到一波欲望渐渐升起,它搅乱我们的心灵,就像水波搅乱湖面。如果欲望多而强烈,心灵就会动荡不止。巨浪在水面翻滚,使我们看不见心灵之湖的湖底,也就是我们真正的自我。当我们学着训练我们的感官、主宰我们的欲望,这样的浪花就会越来越少。渐渐地,心灵会变得平静,我们也将发现真实的自我。

推荐访问:印度 沉思 导师 印度心灵导师的生命沉思课 印度奥修国际灵修课程 印度灵修合一大学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