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特征初探】网络文学的特征

  摘要 网络文学是网络技术催生的一种崭新的文学形态。本文试图从技术层面及与传统文学相对照的视角,来审视网络文学,初步探讨、揭示网络文学的内外部特征。本文认为:网络文学是网络媒体胎生一种的文学形态,由于它是基于网络技术而产生,因而拥有与传统文学相区别的一些特征;在外部特征上,它拥有促进文学实现向民间真正回归的推动力,包含了自由化、平民化及多媒体化等复合特质;在内部特征上,它具有超文本性、开放性、非线性、立体化、交互性、多向性及数码化等多种新特征;此外,本文还认为,网络文学还具有“非艺术性”的倾向。
  关键词 网络文学 外部特征 内部特征 非艺术性
  
  网络时代催生了网络文学这一崭新的文学形态。在中国,自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产生以来,网络文学正方兴未艾。网络这块“肥沃”的土壤,培养了大批的“网络作家”,产生了大量玉石皆有的网络文学作品,其蓬勃发展之势,定将影响中国文学的发展。而近年来,有关于网络文学特征的探讨和研究也逐渐兴起。那么,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具有哪些外在和内在特征呢?本文即欲对此问题进行粗浅探讨。
  网络文学到底具有哪些特征?目前已发表的文章不乏睿智卓识,从各个层面谈了一些对网络文学特征的见解。比如:有人认为它自由灵动、生动幽默、短小精悍和谈天说地边缘化;情节要跟“网络”有关;要有男女角色,要产生爱情,最后的结局又通常是虚幻;也有人称它是平民文学、涂鸦文学、个人文学、速度文学、年轻文学和共享文学【1】;还有人从文字操作方式上认为,网络文学强调短句、互动、戏仿、拼贴;以及“网络文学的作者需是网人”、“网络文学的作者说网语”、“网上文学得有一个吸引人的标题”等【2】,不一而足。笔者认为,上述观点都或多或少、层次不一地触及了网络文学的某些特征,但都有抓一失全、顾此失彼之嫌,缺乏系统、全面的论述。本文即试图在此基础上,试图从技术层面及与传统文学相对照的视角,来审视网络文学,以求较为系统和全面地揭示网络文学的特征。
  本文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从技术层面,对网络文学进行考察,得出其一些外部特征;第二部分从与传统文学相对照的视角,探讨网络文学某些内部特征;第三部分是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试图进一层地分析网络文学的“非艺术性”倾向。
  一、外部特征:平民化、自由化与多媒体化的复合
  要想得出网络文学的外部特征,就得先来分析网络文学基于的物质基础或称技术基础,即网络这一新兴媒体。
  (一)网络文学:网络胎生的艺术
  网络新媒体即“比特”。比特可无限复制,超越时空障碍,不存在任何边界和疆域。它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内核,并创造出全新的理念和社会【3】。新媒体是认识网络文学外部特征的关键。人类传播媒体的形态历经了三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人类由手势语到口头语言的变革。第二次是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变革。这次变革意义十分重大,对人类的信息传播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它加快了文化的传播和社会发展的节奏,使得社会文化能够超越时空层层积淀下来,为后人提供前人的文化经验。第三次是书面语言向数字语言的变革。这次变革意义更为深远,它将对传统媒体形态进行颠覆性的解构,对每个人、社会和文化带来深刻影响,人类对于时间、距离和现实的观念正在发生急剧的改变。数字语言不仅加速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还可以实现人和电脑以及电脑之间的沟通。数字语言媒体与传统媒体有着本质区别。以往任何一种媒体的进步,都不过是人某一器官的拓展,而数字媒体则是人的神经的延伸。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覆盖面扩大,人的神经已经延伸到整个地球甚至外在星系。我们可以说,地球就是一个放大了的人的大脑,世界文化的一体化趋势必将大大加快。
  新媒体自然带来新的文化观念和文化范式。以比特为基础的电脑网络,带来了全新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审美趣味等。它具体体现为:1. 非线性网络思维。网络思维是由众多点相互连接起来的,非平面、立体化的,无中心、无边缘的网状方式和结构。2. 多媒体认知方式。多媒体手段消解了不同感觉通道之间的界线,意味着人们可同时使用几种感觉,而且可根据读者需要自由选择感知方式。3. 对时空维的超越。网络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像一个“地球村”;同时也意味着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大,人们可达到网络所延伸到的任何地区。4. 超文本辐射。超文本可更有效地表达和处理信息。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一种差不多可以用无限多的方式组合、排列和显现信息的系统。5. 中心消解的边缘化。在网络中每部电脑既是中心又是边缘,都处于平等关系。中心的消解激活了所有局部的潜能。6. 信息无终极的流动。电子信息常处于动态格局之中,不会有终极形态。作品不可更改的说法已成为历史。7. 互动性对话。网络信息的流动是双向的。人们不仅具有自由的选择性,还能对信息进行个性化加工和改造。这有利于强化人的主体意识,使文化艺术获得多元化的发展。8. 将抽象化为现实的虚拟手段。虚拟手段是连接现实和未来的中介和桥梁,可成为人们的理想、预测、设想等超前意识的模拟实验室【5】。这些新文化观念,将对社会发展和人的生存方式产生潜在的深远影响,并正在成为网络文学的内在结构,制约着它的艺术形态和发展方向。
  任何一种媒介都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学形态,并决定其艺术特征。口头文学、书面文学和网络文学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特质。网络新媒介催生了新的网络文学,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学的形态和特质。它以新的创作界面和平台,培育出一批新的作家,并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创作技法、解读方法、传播方式、美学原则和批评标准。短短几年时间,一大批陌生的网络文学作家崭露头角,网络文学的作品也爆炸般地涌现,其数量和速度远远超出了传统文学的发展态势。
  (二)外部特征:平民化、自由化与多媒体化的复合
  网络文学是借助于互联网络实现其功能的,如超文本、超链接、多媒体、交互性等特性。因此,没有网络就不可能产生网络文学,这也正是它与传统文学在形式上的重要区别。现在网上也有许多传统文学作品的电子版,虽然都是名家名作,但本文认为,这些作品不能称之为网络文学。或者更确切地说,网络文学是指网络原创文学。作为文学的不同传播形态,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基于技术因素的外部特性。
  其一,创作主体的平民化
  传统文学的作者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较高的写作水平,深谙文字表达的技巧,其中有不少是职业作家,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写作经验。而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大都是文学爱好者,他们大多未接受过语言方面的专业训练,是一群地道的大众网民,其写作水平保持着真实的原生状态。与其说他们是“作家”,不如说是“网络写手”。他们的工作性质基本上与作家、写作无关,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写作和交流。
  网络犹如大路边的一块黑板,谁都可以在上面涂鸦,人人可以集作者、编者与读者于一身。在网上,每个网民都可以自由写作和赏析,范围相当广泛,名家和初学者基本上平等。“全体有书写能力的人”取代了专业特点很强的“作家”,过去那种环绕在作家头顶上的光环不见了。与一般网络写手相比,专业作家在互联网上的声音并不显得更加突出。网络文学一改传统文学的曲高和寡,取而代之的是广大网民的参与和支持。它使文学这个以前深居后宫的公主,走出了神圣的殿堂,使更多的文学爱好者有更多的机会能亲握她手,而且不再感到受宠若惊。因为任何人都有权力通过敲击键盘来向人们诠释生活的意义和对情感的理解等。由此可见,网络文学真正成了大众文学、平民文学。“网络把文学还给了民间”,至少在机会均等上创造了文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
  其二,自由化与个性化
  网络上每天产生无数新作,自由化与个性化的特征,是这些作品与传统纸质文学的根本区别。由于网络的虚拟化,人们在网络中写作,完全是处在一个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的开创性创作状态中。写手们自由地创作,自由地传播,没有人要求他写什么、怎样写,也没有严格的选稿标准,在电脑上敲击键盘,然后贴到各大BBS、文学论坛,作品就发表了。在这一过程中,编辑消失了,出版商消灭了,这就避免了文学的话语仅仅由少数精英掌握,也杜绝了由少数人的文学观去统一百花齐放的文学世界这种不良现象。作者没有必要去迎合刊物和编辑的趣味,也没有必要去投合大众的趣味,他们只需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创作发表,作品只需在网上一贴,就会招来评论和知音。如果他担心自己发表在虚拟世界的作品会在现实世界遇到麻烦,只要简单地隐掉自己的真实身份即可。因此,网络作家的创作与发表,与其说是为了别的什么目的,不如说是为了“过把瘾”,是为了表达而表达。夺得网易第一次网络文学大奖的邢育森说:“说实在的,在没有上网之前,我生命中很多东西都被压抑在社会角色和日常生活之中。是网络,是网络上的交流,让我感受了自己本身一些很纯粹的东西,解脱释放了出来成为了我生命的主体。”【6】
  网络文学的写作,在极大程度上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写作,它的流传是真正个性化的流传。很多创作者完全在纯净的思想理念与创作冲动中完成作品,不带任何功利性,物质上的利诱几乎是零。而传统文学基本上是有偿文学,首先是传媒支付给作者报酬可观的稿费,这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会带给创作者或多或少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通常我们在传统文学中看见的大多都是被处理,被修饰,被商业化的文字。而在网络文学中却不乏真实感受的个性化描述。从这一点上看,网络文学创作更接近文学创作的本质。当然我们不排除一些网络作家是为走上传统媒体而练笔,他们确实迫切企求得到大众的认可,但有相当一些作家并不是为大众认可而创作的。例如最近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两卷本网上小说选,其编选者雷默就发现这些网上作品的真正作者,其中许多是找不到其本人的。对于他们来说,创作几乎是没有什么目的的,他们大多不是出于成名成家的冲动,不是出于对世界的责任感,而是出于单纯的爱好,甚至仅仅为了宣泄生活给自己所造成的压力。
  当然,这种几乎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化与个性化创作,给了网民们一个自由呼吸的空间。在这里,他们不必担心被编辑枪毙,作品靠读者的频繁点击次数或访问量而实现认可。如果好评如潮,网友们会在网上奔走相告,作品就将在网络中被不断转贴,从而得以广泛流传。如果无人光顾,不久也就会自动被淘汰掉了。正如作家王朔写道:“这之后一切将变,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我表达的机会,使每一个才子都不会被埋没,今后的伟大作家就将出在这其中。”【7】
  网络文学不仅使创作者获得空前的传播自由,也使受众享有充分阅读和评论的自由,其反馈的及时、真切也是传统文学无法比拟的。绝大部分网站都建立了各种门类的论坛,这些论坛一般都设有发贴、查贴、跟贴、回贴等功能。在这里作者和读者可以自由、及时地进行交流,虽然他们的评价有时只是三言两语,但毫无顾忌,可以完全自由地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因此某种程度上,这些评论更能反映此文章的真实水平。众多大胆的指责,更能让作者看到作品本身问题所在。虽然这种评论是非专业性的,不敢企求其评论的深度,但意见却是最真率无伪的。正是这些大量的回应文字,使得网络作家在这种互动式的对话评论中激发灵感,作品越到后来便越见精彩。《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写作过程中,就有许多读者纷纷回应,为其中的女主角“轻舞飞扬”向作者求情,希望不是个死亡的结局。不仅如此,读者还在网上表达读后心情,引发了读者和读者的对话,它构成了网上文学评论的一道令印刷类作品的作者羡慕不已的风景。
  其三,符号载体的多样化与接受方式的多媒体化
  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现心灵世界。但是,网络文学的语言与传统文学有着明显区别。电脑网络创造了全新的文化,决定着网络文学如下新的语言特征:1.简洁化。这是网络文学语言发展的趋势。简洁是网络时代的特征和电子文本的灵魂。从书本文化转型到数字文化,将根本改变每一社会层次上使用语言的方式。复杂而有特色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将逐步被电报式的“平实说法”所取代。2.符号化。某些符号开始入侵汉字系统,成为新的网络语言形态。如脸谱造型,它们简洁、形象、含蓄、幽默,为电子文本增加了情趣。如“:-)普通笑脸”、“:-   二、内部特征:呈现出超文本、开放性、非线性、立体化、交互性、多向性、数码化等多维面特质
  对于网络文学的内在特征,本文的观点是:传统文学所具有的特征,网络文学大多具有,或者说,随着网络文学的成熟,传统文学具有的特征,如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审美特性、语言特性、形象特性等,网络文学将逐渐加强包含,进而达到某一高度。
  除了具有文学的基本内在特征外,网络文学基于网络技术,又产生了了一些全新的特征,本文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组织范式:超文本性的散播
  超文本是指一种电子文档,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链接到其他字段或者文档的超文本链接,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链接所指向的文字【10】。超文本是网络文学的核心和主要表现手法,并影响、制约着其诸多艺术特征。而本文的一个观点是:真正的网络文学就应该指超文本文学,非超文本的充其量只不过是网络化的文学而已。超文本可以改变思维方式和文学文本的基本结构。其信息空间完全不受传统书籍二维物理空间的限制。要表达一种情感、观念,或描写某种情景,可通过一组多维指针来进一步延伸或补充。超文本建立了一种可以用无限多的方式组合、排列和显现信息的系统。它达到一种收放自如的境况,可随读者行动而延伸或缩减,并任意散播。各种观念都可以被打开,从多种不同的层面予以详尽分析。这就要求作者具有更大的艺术想象力,考虑读者的多元化欣赏需求。文学文本的形态将由二维的平面,转化为三维立体或四维动态,人物和故事的发展模式也呈现出多向路的复杂趋势。这将大大扩容文学文本的艺术想象空间和历史文化内涵,从而使网络文学作品具有超越传统文学文本的巨大艺术魅力。
  其二,文本结构:无限的开放性
  超文本消解了传统文本结构的边界,使其呈无限开放态势。传统文学作品的结构是封闭的,它们自我完足、彼此无关。而网络文学中的超文本性,冲破了个别作品的局限,使众多文本互联为一个大文本系统。它是一种具有流动性的开放性结构,处于多个维面的交叉点上,向多重时空辐射和伸展,具有无限大的结构空白和读者参与创造的浩瀚空间。它有着众多的交互式开放节点,可以伸向其他任何地方的相关文本。其解读还允许自由选择的节点放大,从而使作品结构呈现为个性化的变化格局。读者可以激活某一构想的引申部分,也可以完全不予理睬。网络文学的这种开放性结构,使作品再现出千姿百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使真正的个性化鉴赏成为可能。如迈克尔•乔伊斯的超文本小说《午后,一个故事》,就揭示了这种形式的小说的优越性和局限性【11】。叙事人彼得在开始讲述故事时说,他在上班路上看到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很像他前妻的汽车被拖走了。有人在车祸现场受了重伤或者死去。在读者参和选择的情况下故事继续展开,但交通事故的场景永远弄不清楚,因为它有一大堆错综复杂的网络联系,不断插入其他解释、衍生其他可能性。文本结构的开放性,也同时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界线消解了。
  其三,叙述模式:动态的非线性
  传统文学作品的情节叙述本质上是线性的,其显著特点是情节叙述的顺序性。它不仅指作品情节的发展有着明确的先后次序,而且还包括某些时空颠倒的情节,甚至没有时空顺序的意识流片段。不管属于那种情况,这类作品印刷在报刊或书籍上之后,其情节叙述的顺序是固化的、线性的。人们在阅读时只能按固定顺序一页页读下去。而网络文学中的超文本作品情节叙述,是一种非线性的、待组合形态。它采用网状结构组织块状信息,没有固定顺序,就像是一个全息、多维、重叠的多维度时空。读者可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知识结构、功利目的,对情节进行独特的重新组合。读者能随意从电子文本的一点跳到另一点,从而打破了线性叙事的神圣规律。
  其四,形象塑造:多手段复合的立体化
  传统文学塑造形象主要依靠单媒体文字,读者通过文字符号去进行艺术的想象和再创造。而网络文学采用包含文字在内的多媒体手段进行形象创造。读者可以同时使用多种感觉通道,根据解读需要自由选择路径。“媒介的杂交或交汇是显示真理、给人启示的时刻,也是新媒介形式诞生的时刻。”【12】多媒体以电脑技术为基础,实现了不同媒体间新的艺术综合。多媒体隐含了互动的功能。网络文学以文字为主媒体,同时包括声音和图像。它们之间可以进行完善的信息交互、转换和融合。作品中充满了图像、并置事物、口语跳跃和断层。杜斯•戈尔的flash诗歌《象天堂》,一个绿色“象”字的舞蹈引出诗歌文本。动态文字或影像能很好地将文学与绘画、音乐、影像等混合在一起,它具有极大的艺术潜力,这是纸质文学所无法企及的【13】。
  其五,作品建构:毫无凝滞的交互性
  传统文学作品欣赏,常常是单向度的。读者虽然具有充分的艺术想象和创造空间,但对另一极作者却无法进行沟通和施加影响,也不能改变原创作品的形态。而网络文学的欣赏却是双向度的,它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美学欣赏的交互性,使作者和读者相互沟通。作者可以在网络上对自己作品进行解说,回答读者提问,并提供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创作动机。读者可以直接参与作品的创作,改变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命运和事件结局。比如一些互动小说《发条情色》、《活着,爱着》,就属于这种类型。可见,新媒体作品,必须用一种新的美学取向来进行创作和欣赏。电脑技术促使这一类交互式文学作品变革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因为在这种文体中,起作用的美学观颇不相同。标出这种美学观形成的轨迹,等于揭示文学研究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其六, 解读方式:多向性
  超文本提供读者多重路径的选择,催生了新型多路向阅读行为,同时给传统读者和作者的身分定义带来冲击。能它提供了文本结构流动的多方向可。每一种方向都带有独特的个性化色彩。每一个读者由于个体差异,在解读超文本时都会选择不同路线和顺序,从而形成独特的结构方式。他们的阅读常常是快速、跳跃、大剪接式的,基本方式是横向联系而不是纵向积累。以前作家曾经尝试过给读者某种个性化的解读。如法国扑克牌小说《隐形人和三个女人》就是一些散装纸片,读者解读前先将整本书像洗牌一样打乱,这样就会出现一个新的版本【14】。但是在进行书本超文本解读探索时,明显受到了纸张媒体物理性质的限制。实际上每个人读的内容都可能不同,因为他们或者没有穷尽所有解读路径,或者按不同顺序来解读那些单元。面对着多元化的情节和线索,读者不仅会有不同的选择和切入,而且还不得不设想新的问题。网络文学的解读方式,也是构成文本特征的重要因素。超文本还给文学研究带来巨大变化。人们把作品输入电脑,同时还输入有关评论、插图和传记材料,从而把文字和图像结合起来,把本文和评论、资料结合起来,给从事文学批评者提供极大的方便和可能性。
  其七,审美取向:数码化
  数字技术是一股活跃的力量,可以对文字放大缩小,可以增添颜色,可以调整比例,可以改变空间视角,使文字增加与图像一样的新活力,它更加强调“直视”和“透视”。“电脑里的图像有一种印刷媒介所无法想象的流动性。电脑里的图像可以滚动,可以从不同的透视角度观察,也可以完全改变形态。这种改变身体部分的能力,以及其中包含的信息形式及物质体现之间极其不同的关系,正是以数字化为基础的美学和以印刷术为基础的美学一个重要的分界线。”【15】读者从一个文本转到另一个文本,只需要按相应键打出一个图像,一个关键词语或者实验找出隐藏的“热点”。超级文本叙述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读者按特定顺序进行选择,使这些可能性变成事实。
  三、潜质与趋向:非艺术性
  在在网络文学的身上,技术的因素比以往任何一种文学形态都要多,上述网络文学的内外部特征,几乎全是基于网络新媒体技术而产生的。因而不仅容易出现如评论者所讥讽的“只见网络没有文学”的现象,而且还容易在文学观念上叛逃应有的审美设定,宽容乃至助长技术主义和工具理性,以技术审美化替代艺术审美性,导致文学“非艺术化”。
  其一,以游戏冲动替代审美意趣
   最早从事网络文学写作的人多不是搞文学的,甚至不是搞“文”的,而是学理工出身,属于文学边缘人群或业余文学钟情族。如痞子蔡是学水利的,邢育森是学通讯的,安妮宝贝、宁财神最初是学金融的,李寻欢也是学理工出身,恩雅原来是个画家,黑可可曾在外企工作,“新语丝”的领头人方舟子是生物学博士。他们大多都是率先“触网”者,上网摆弄文学完全是休闲时的“无心插柳”,更多地是游戏冲动,而非审美动机。台湾网络作家痞子蔡就曾说:“我并没有很好的文学底子,所以写东西是靠热忱,而不是凭实力,我相信在网络上,有很多像我一样的人。”【16】
  从技术的角度说,电子传播更适于艺术中的游戏倾向。因为它追求瞬间性的感官效果,画面的迅速切换,消解了人们心中对于永恒性的崇拜,而有声有色的高强度感官刺激,则在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欲望的同时,使原先向往纯美与崇高的理性思维麻木了。游戏是人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的重要形式,它使人们得以超越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局限,让个性向世界敞开,让人性朝自由飞放。然而,仅凭“拖动鼠标与网络共舞”的游戏冲动创造艺术,难免会放弃创作时的责任和道义,松懈审美意志和艺术执着,甚或背弃“文须有益于天下”的宗旨;如果以游戏冲动替代审美意趣,还可能使艺术活动失去庄重和崇高,乃至抛弃价值和意义,最终使创作始于游戏而止于游戏,网络的“撒欢场”上将再也难觅“文学”的踪影。时下的许多网上作品被讥之为“灌水”、“痰盂”、“贴大字报”、“心情留言板”等,恐怕就与这些写手以技术游戏替代审美动机有关。一些网络作者“成名之迅速与流芳之短暂”成正比,大抵可以从这里意趣找到原因。
  其二, 以技术智慧替代艺术规律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首先是由技术载体的分野引起的。“以机换笔”、“软载体飘移”、“无纸传播”、“蛛网覆盖”、“触角延伸”、“虚拟现实”、“交互式欣赏”等等,都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崭新名词。但网络技术不等于艺术,技术优势不等于文学强势。作家张抗抗就曾质疑:网络会改变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会改变读者阅读的习惯,会改变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但它能否改变文学本身?【17】文学源于精神而不是源于技术,技术只是艺术借助的工具,它应该受驭于艺术,为创作者遵循艺术规律插上创造的翅膀,而不是以技术优势替代艺术规律。
  艺术起源于技术,但艺术一旦从技术中剥离出来,就超越了技术,提升了自身的精神创造性,而朝着价值理性迈进。计算机网络技术无论多么神奇,它仍然只是技术而不是艺术。网络技术能使人类实现“数字化生存”,但人类的生存决不仅仅是靠“数字化”就能包打天下的;同样,网络技术能为文学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但它飞翔的目的地,应该是艺术的圣殿而不是技术的作坊。对于稔熟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却不懂文艺创作规律的“网虫”、“闪客”们来说,他们在网上“玩文学”,容易走入两个误区:要么流于戏谑、肤浅、粗疏和随意,使创作成为“孤独化狂欢”的游戏,使作品成为“准文学”、“非文学”或“网际文化快餐”;要么视“玩技术”为“玩文学”,以技术优势替代艺术规律,以工具理念替代审美价值,把文学对审美的关注,改造为操作对技术的关注。
  其三,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而价值理性是以人的意义、人生的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以及人性的终极关怀为皈依的人文精神。网络工具理性是一种见物不见人、重器不重道、重手段不辨目的、重技治效应不重科学精神的实用主义技术观。
  网络作为文学的“工具”,是人类迄今为止发表作品最容易、传播作品最便捷的技术载体。在这个虚拟空间里,人们可以轻易实现让幻想成为现实而不失其真。在这一点上,网络的虚拟与艺术的虚构及想象有重合的一面,这对文艺创作是有利的;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技术的新奇和玄妙,又可能使人们陷入技术工具的黑洞而不能自拔,进而迷失艺术的本性,误将虚拟的读屏符号当作普遍的价值出发点,将人类导向意义和价值虚无的危途。因为在网络写作中,电子化的工具打造的是普遍化、标准化、纯数量化的时空模式,“比特”作为软载体符号,已经伪装成具有自然的直接性和呈现性,数字化技术的工具优势作为艺术的催化者,通过将非自然、非人性的成分引入时间、意识、理性、历史的世界之中,并运用超文本或超媒体符号思维的外在干预,形成自然呈现的中断和价值理性的阻隔,不仅导致网络工具人为而任意地对人的愿望的生产,而且形成艺术对人性的遮蔽和对人文的偏离。
  看来,我们从人文的视野,考辨网络文学的时候,需要坚守的仍然是人文本位和审美立场,应反对以技术主义替代人文动机和审美规律,更不能以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以技术的艺术化替代艺术的审美性。
  纵观全文论述,我们要得出的结论是:网络文学是网络媒体胎生一种的文学形态,传统文学所具有的特征,网络文学大多具有,或者说,随着网络文学的成熟,传统文学具有的特征,如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审美特性、语言特性、形象特性等,网络文学将逐渐加强包含,进而达到某一高度。但由于它是基于网络技术而产生,因而又产生了与传统文学相区别的一些新特征。在外部特征上,它拥有促进文学实现向民间真正回归的推动力,包涵了自由化、平民化及多媒体化等复合特质;在内部特征上,它具有超文本性、开放性、非线性、立体化、交互性、多向性及数码化等多种新兴气质;此外,在蕴含这些特征的同时,在更深的层面上,网络文学还具有“非艺术性”的倾向。
  
  注释:
  [1]什么是网络文学.http://www.省略/writer/qt_detail.省略/Article/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3426.
  [3]欧阳友权.把玩文本魔方――网络文学接受范式.http://www.省略/other/culstudy/article.asp?article_id=675.
  [4][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页.
  [5]金振邦.电脑网络与语文教育.http://www.省略/jinzhenbang/HTML/wluoyuyuwenjyu.htm.
  [6]吴过.青春的欲望和苦闷――网路访邢育森.http://www.fuzhong.省略/Youth_field/yanfei/wenxue/mingjia/xingyusen/qcdyw.htm.
  [7]杨敏.当写作成为游戏――网络文学之我见.http://www.省略/fnb2000/200008/20000807.htm.
  [8]痞子蔡.第一次的亲密接触.http://www.省略/education_resource/ground/103/01.htm.
  [9]吴过.挚爱无声――网路访小挚.http://www.省略/books/22579/1/35.html.
  [10]博客中国.http://www.省略/new/source/272.html.
  [11][15]交流.1996.2.方寸之间.http://www.省略/media_file/rm/dongshi2004/wenzhang/wenzhangjiedulun/html/1lianjie/fangchunzhijian.htm.
  [12]麦克卢汉.弥漫的传播.http://www.省略/?m=20040704.
  [13]FLASH诗歌.象天堂.http://culture.省略/editor/021025/021025_66846.html.
  [14]答floyed:超文本文学.http://www.省略/catalogview/bbsview.aspx?type=blog_bbs&blogid=16602.
  [16]康尔.总编,本世纪轮到你死了.http://www.省略/YHF2000/yhf3-11-12-2.htm.
  [17]人文视野中的网络文学.http://xjjp.省略/chinese/s15_wxs/qianyan/wlwx/1503.pdf.
  参考文献:
  [1]戴黍.网络传播的特征、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4).
  [2]金振邦.从传统文化到网络文化[M].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zjhong.什么是网络文学.http://www.省略/writer/qt_detail.jsp?zid=2003121211092227194.
  [4]彭兰.网络传播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
  [5]欧阳友权.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http://www.省略/chinese/s15_wxs/qianyan/wlwx/02.htm.
  [6]张抗抗.网络文学杂感.http://209.144.164/xys/netters/other/net/wanglu owenxue2.txt.
  [7]刘俐,李玉平.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http://guancha.省略/show.aspx?id=1483.
  [8]金振邦.从传统文化到网络文化.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徐坤.也说网络文学.http://pub.省略.
  [10]新浪网友.网络文学――流落民间的文学.http://edu.省略 2000/10/17 12:34.
  [11]翟华.网络文学的三大特征.http://www.省略/dvbbs/dispbbs.asp?boardid=40&id=21902.

推荐访问:初探 网络文学 特征 网络文学特征初探 网络文学的优点 网络文学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