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镇_邯郸市彭城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研究

  摘要:通过彭城镇历史文化街区的初步调研,以磁州窑文化为线索,深入了解彭城镇的陶瓷发展历程;分析彭城镇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通过延续现有空间格局、修缮历史建筑、重新利用特色资源等保护措施,改善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周边环境,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求。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磁州窑;特色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peng town historical conservation street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by CiZhou kiln culture as a clue,and indepth knowled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peng town ceramic;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eng town historical conservation street.through sustain the whole spatial pattern,restore historical architecture,the characteristic resource regeneration to protection measures,improve 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on street and its surrounding environment,better adapt to the needs of modern life.
  Key words:historic block;CiZhou kiln;characteristic
  
  中图分类号:C9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12-62(6)
  
  1背景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街区存在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落后等各种不利因素,随着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浪潮中,这些街区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更新速度过快,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常滞后于城市的发展;相反,在中西部地区更新速度相对缓慢的城市,在兼顾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方面较前者更具有时间优势;千年瓷都彭城镇的历史文化街区就是其中之一。
  2历史文化街区综述
  2.1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
  2.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
  2.2.1国外保护历程
  1883年,英国下议院通过“古迹保护议案”,标志着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开始受到重视。随后,在1920年左右,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也相继提出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予以保护。
  二战后开展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致使许多历史文化街区消失了,引发人们对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周边环境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法国在1962年率先颁布了保护历史地段的《马尔罗法令》,确定了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随后英、美、日等国家相继制定法规对历史文化街区予以保护,并通过了一系列的决议和章程,其中主要有:
  ①《威尼斯宪章》
  1964年5月,国际文物工作理事会在意大利的威尼斯讨论并通过了《保护和修复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International Charter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Monuments and Sites),即著名的《威尼斯宪章》(Venice Charter)。这是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第一个比较统一的国际性文件。它拓宽了保护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范围,同时提出保护历史环境的重要性,“保护一座建筑本身,还包括能够见证某种文明、某种意义的发展或某种历史事件的城乡环境”。
  ②《内罗毕建议》
  1976年《内罗毕建议》指出“历史的或传统的建筑群和它的环境应当被当作人类的不可替代的珍贵遗产”,肯定了历史文化街区在社会、历史、实用方面的价值,把街区的振兴与保护相结合,使保护内容从文物建筑向历史地段、街区不断扩展。
  ③《马丘比宪章》
  1977年《马丘比宪章》指出“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古迹,而且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族特性的文物必须保护起来。”将保护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
  ④《华盛顿宪章》
  1987年底在华盛顿正式通过了《保护城镇历史地区的法规》,即《华盛顿宪章》,这是关于历史地段保护的又一重要国际宪章。宪章指出“应该予以保护的价值是城市的历史特色以及形象的表现着那个特色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因素的总体。”
  2.2.2国内保护历程
  1985年5月,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建议设立“历史性传统街区”,国务院采纳了这个建议,提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予以保护,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这标志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得到政府的确认。
  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时,正式提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弥补了我国从文物保护单位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间的历史文化街区部分,完善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多层次系统。
  1996年“黄山会议”,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名城保护中的突出地位,并讨论了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保护规划的编制、实施、管理法规的制定,资金的筹措等方面的问题。
  1997年,国家设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规划、维修和整治。丽江、平遥等16个历史文化街区共得到3000万元的资助,此后每年有十个左右的历史文化街区得到这项资助。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的确定使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标志着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向着逐步完善与成熟阶段迈进。
  3千年瓷都―彭城镇
  3.1磁州窑文化
  3.1.1名称由来
  宋代,窑场(图1)主要分布于现邯郸市彭城镇、观台镇附近,属磁州所辖,故名“磁州窑”。磁州窑陶瓷豪放质朴、高雅古典的艺术风格和丰富多彩的高超技艺,影响了当时陕西、山西、河南、山东、蒙古等地,故有“磁州窑性”或“磁州窑系”之说。
  3.1.2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一个巨大的民窑体系,传播广泛,影响深远,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宋元时期为六大窑系之一。磁州窑自北朝始,历隋唐,宋金元时期的繁荣鼎盛,经明清至今,历千年不衰充分展示了扎根于民间、土生土长的民窑陶瓷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古代磁州窑系分布范围广大,其中心窑场主要位于邯郸市磁县、峰峰境内太行山东麓的漳河、滏阳河流域。磁州窑陶瓷产品种类繁多、造型古朴、装饰丰富,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迷人的艺术魅力,最具代表性的白地黑花装饰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我国瓷器由胎装饰向彩装饰过渡的逐步完成,开创了明清青花、五彩瓷发展的新纪元。
  3.2陶瓷业的发展过程
  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陶冶技术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
  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在造型和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是北方民间瓷器的典范。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图2)、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
  元代,磁州窑又掀起了一个制瓷高潮,除继承宋金时期传统品种外,扩大了生产规模,大型器物生产增多。产品趋向厚重,器型硕大、圆浑,纹饰主要有云龙、云凤、云雁和鱼藻纹等。
  清朝初期,磁州窑进入另一个繁荣时期,窑场增多,窑型改大,品种增多,产量增加,日用瓷覆盖民间市场。当时烧制白地黑花瓷器和青花瓷器(俗称土青花),与景德官窑青花南北呼应,民间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清末,由于“洋瓷”流入,致使磁州窑生产下降,品种锐减,传统的艺术风格逐渐没落,彭城镇仅剩磁窑130余座,瓷业工人千余名。
  民国时期,陶瓷业一度恢复短暂的繁荣。到1923年磁州窑增加235座,从业工人达5千余人。当时有“千里彭城,日进斗金”的美誉。民国中期,受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彭城瓷业日趋衰落萧条,窑场停产,大批瓷业工人失业。
  解放后,陶瓷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公有化制度将原先零乱繁杂的民间窑厂合并为国有企业,形成了后来的邯郸陶瓷总公司。
  改革开放后的七八十年代是陶瓷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在邯郸市陶瓷总公司的旗下,先后成立了十几个陶瓷厂,并相应设立了众多附属机构,如研究所、情报站、陶瓷花纸厂、陶瓷学校等等,陶瓷工人人数达到创纪录的3万多人。当时彭城与佛山、潮州、唐山、淄博、景德镇、醴陵、宜兴并列为全国八大瓷区。九十年代后期,陶瓷业进入了一个衰落期,企业纷纷停产甚至倒闭,大量职工纷纷下岗,存留企业的利润状况与市场占有率逐年降低。
  近年来,随着市场状况的改善,企业改制的推行,陶瓷业渐渐出现了复苏的迹象。
  3.3特色文化资源
  3.3.1传统民居及院落
  街区内民居一般坐北朝南,平整规则,住宅大多为一层坡屋顶,体量适宜,少部分二层建筑;建筑的室内外空间给人亲切之感。
  ①以院落为中心组织空间
  传统民居一般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主要建筑形式,以院落为单元,沿纵向、横向进行
  组合,形成不同规模的院落。小到仅有一座院落的独院式,大到纵向四、五进,横向拥有三个以上跨院的家族式合院建筑群。
  ②中轴对称,主次分明
  一般正房、主庭院、大门等布置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在正房南侧左右对称建厢房,体量小于正房。在大型的合院中,设有连接前后院落的厅房,居中布置,功能上起到联系交通的作用。正房和厢房均居中开门,在其他开间对称开窗。
  3.3.2窑场
  街区内集中大量的窑场遗址,其面积大小不等,是街区内独特的文化资源。
  ①布局严谨,错落有致
  窑场的主要建筑有柜房、馒头窑、坯棚、耙池和碱槽等,其它相对次要。
  柜房是窑主管事办公用房,地基高于地面一米以上,突出其在窑场的地位。馒头窑炉(图3)是穹形窑顶,中间拱起,四周下垂,外形极像馒头状的建筑,砌筑不用模板。这是一个复杂、特殊的建筑物,是窑场中最高的建筑物。坯棚是存放待入窑烧成的合格坯体的房屋,因其简陋称棚。耙池和碱槽(图4)是窑场独有工艺产物,是原料细碎设备,一般露天设置。
  ②工艺合理,结构科学
  古代陶瓷产品主要是日用生活用品,视体积不同而有不同的工艺要求,但其对建筑构造的要求大同小异。如碗洞、缸洞等工作洞是半地下室式的洞穴建筑,一般低于平地1~2米,主要为了减少室外气候变化的干扰,保持湿度、温度的一致;馒头窑要满足高温烧制时所需要的条件,又要合乎自然条件下的坚固耐用等要求。
  ③因材施艺,独具匠心
  用料形状和材质的特殊性,是窑场建筑奇特的主要方面,做到了物尽其用,物皆人造的自足感。如笼盔垒墙。笼盔是烧制瓷器的窑具,废弃的笼盔一般体积大且中空无物,是很好保温材料,被人们用来砌筑馒头窑、碱槽、民居院墙等。其形态奇艺、天然成趣,是彭城镇一道神奇而独特的街道风景。
  4历史文化街区现状问题分析
  该历史文化街区由彭城镇内的富田村、联合村、河泉村等三个村庄组成,总占地面积为99.6公顷,地块范围(图5)北至滏阳西路,南至彭南路,西至彭西大街,东至彭南街、刘家胡同。
  整个街区范围内集中了大量的传统民居、磁州窑场遗址和寺庙建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4.1整体空间格局遭到破坏
  历史文化街区由街―巷―院落三部分构成城区骨架,形成了城区的空间格局。街区内的居民为增加使用面积,在院落内用简单简陋的材料私搭乱建厨房、库房等房屋,严重破坏院落空间的完整性。随着彭城镇交通流量的增加,部分街道被拓宽,破坏了街道原来的空间尺度。窑场失去了往日的生产能力,遗址内杂草丛生,成为没有活力的消极空间。
  4.2传统建(构)筑物保护不力
  街区内现状建筑使用状况可归为四类:
  ①房屋遭受自然破坏,完全坍塌。房屋主人因去世或没有资金修缮等各方面的原因,使房屋经受风吹雨打而丧失任何使用功能;
  ②原有房屋拆毁,完全新建。居民为了改善自身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将老房子完全拆除新建,新建房屋的建筑材料、高度与周围环境不协调。
  ③房屋空置,另谋新居。老城区内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化生活的需要,部分居民搬迁至新城区居住,老城区的房屋闲置,得不到后期有效的维护。
  ④使用功能缺失,遭受自然破坏。窑场和陶瓷制作车间的使用功能完全丧失,不能创造经济价值,无人看管和维护,任其自生自灭。
   4.3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品质有待改善
  街区内虽基本保障水、电的供应,但是电力线架空设置,影响视觉美观;缺乏相应供暖设施;街道两侧缺乏必要的照明设施;胡同、巷的路面质量较差,风雨季节时常泥泞不堪,缺乏完善的排水设施;公共厕所简陋;垃圾随处堆放,没有固定的垃圾回收点。地段整体绿化环境欠佳,缺少必要的公共绿地和庭院绿化。
  5彭城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
  彭城镇作为历史上磁州窑的主要产区之一,遗留了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了使磁州窑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完善整体的历史风貌环境,促进老城区的发展,需要对街区的整体空间格局、历史建(构)筑物及其周边环境等采取必要保护措施。
  5.1保护和延续现有空间格局
   路―街―胡同―巷形成路网骨架和多合院的空间格局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核心和维持活力的基础。为了增强整体空间格局的完整性,维护道路骨架,应尽量避免在街、巷内有大量车流穿行,做好交通规划;强化居民保护意识,严禁随意占用街道空间及在院落内私搭乱建。
  5.2完善基础设施
  要加强和有效改善街区内的道路、绿化、供热、市容环卫等相关配套生活保障设施,为居民生活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
  统一水、电、暖的供应,相应管线设施埋于地下,不影响视觉美观;优化街区内路网结构和改善路面质量,推进街巷等交通微循环系统的建设,全面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完善排水设施,提高街巷的雨水、污水的排外能力;保障街区内主要街道路灯全覆盖,使用节能路灯,完善路灯分时分段控制措施;种植当地树种,对公共空间和院落空间进行统一绿化,美化生活环境; 根据街区范围合理布置公共厕所和垃圾收集点,保证街区整体环境协调。
  5.3维护修缮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最基本因素,是街区历史信息的物质载体。建(构)筑物的材料、造型、、色调、高度、装饰等,体现了地方特色和浓厚的历史场所感。针对老城区现状建筑使用状况,按照具体情况对其进行修缮和维护:
  ①因为自然因素而坍塌的建筑,根据实际需要和居民自身能力,或将原址空间重新利用,如修建花园等,或由政府资助原址原貌重建。
  ②完全新建的房屋要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统一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装饰物,统一建筑高度等,同时要做到与周边的历史建筑有一定的区别,便于更好的维护整体的历史氛围。
  ③通过改善闲置房屋的室内外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延续其使用功能,将其转作旅馆、商店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5.4保持合理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
  居民是一个街区的灵魂,建筑是街区的实体,两者是街区存在的社会基础。通过历史建筑的修缮,完善街区环境的整治等各方面的努力,保持稳定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对于地区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5.5当地特色资源的再生利用
  地块范围内拥有各种能体现当地特色的元素,如馒头窑、笼盔、各种磁州窑产品等,利用这些特色元素强化地方文化优势,营造积极的历史文化氛围和活力空间。通过转换窑场和陶瓷制作车间使用功能,如以展览馆的形式还原最初生产陶瓷的各种流程,供人们参观;设置互动空间,亲身体验制作陶瓷的乐趣等,使其得到重新再利用,获得活力的同时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河北省磁县的中国磁州窑博物馆(图6)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全国最大的专题博物馆之一,馆内立体地展现磁州窑从北朝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古瓷窑址、器场造型、装饰艺术、烧造技术及民风民俗等诸方面文化面貌,描绘出磁州窑产生、发展、繁荣的艰难历程。
  5.6弘扬磁州窑文化,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促进老城区的经济发展,使其融入到城市的整体发展当中,最重要的是弘扬磁州窑文化。要将磁州窑文化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谋划。一方面,当地政府可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宣传磁州窑文化,如举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开展地区性艺术节活动,开办相关网站等方式,要人们更多的了解磁州窑文化。另一方面,组建专业的价值评估团队,制定一套系统性的评价磁州窑的文化、艺术、收藏价值的方案,通过媒体要人们了解,提高磁州窑的收藏价值。
  6结语
  彭城镇作为磁州窑的中心窑场之一,其整体空间格局、窑场遗址、民居等对于研究磁州窑文化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目前,老城区内的居住环境较差,配套设施落后,生态景观面临威胁,缺乏成长的动力,整体的环境难以满足历史保护和居民生活的需要,严重的阻碍了彭城镇的发展。
  磁州窑是彭城镇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载体,总结与磁州窑文化相关的特色资源,在保护和延续街区现有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对馒头窑、传统民居、院落、街巷等提出保护措施,更好保护和宣传磁州窑文化及其所依存的历史文化街区。
  参考文献:
  [1]邯郸市峰峰矿区政协.峰峰矿区文史资料(第五辑)[M].出版者不详,2005.4.
  [2]张松.历史城市学保护导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3.
  [3]张松.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未来――关于城市遗产保护的探索与思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3.
  [4](英)史蒂文・ 蒂耶斯德尔,蒂姆・希思.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M].出版者不详,2008.3.
  [5](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8.
  [6]董雷.浅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经验教训[D].天津大学,2006.2.
  [7]刘定伟.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D].天津大学,2007.1.
  
  责任编辑:吴年华

推荐访问:邯郸市 街区 历史文化 邯郸市彭城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研究 彭城镇历史街区保护研究 彭城镇历史街区保护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