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赫尔果蓝湾上空 赫尔果斯

  1939年12月18日,在英国和德国彼此宣战数月之后,两国空军才终于有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正面对决。这场空战因其发生所在地而被称作“赫尔果兰湾空战”,从而成为二战中英德之间第一场有“名字”的空战。
  赫尔果兰湾空战是漫长而血腥的德国本土防空战的第一幕;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一劳永逸地改变了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部队对德作战的模式。
  
  英国轰炸机积极求战
  
  英法两国对德宣战后,出现了盟军方面不思进取的“奇怪战争”和“静坐战争”怪象。不过在其中,至少有一支武装力量是想积极求战的,那就是英国皇家空军。
  由于无法获得中立国荷兰和比利时的机场使用权,也无法从法国边境出发空袭德国(法国人害怕遭到德国空军的报复),英国轰炸机就只能从英伦本土出发寻找战机。而在这种情况下,唯一一处理想的空袭目标就是德国北部的港口和海湾。这样一来,既可以打击德国潜艇基地,又可以削弱德国水面舰队实力。
  在英国对德宣战的当天即9月3日,就有1架“布伦海姆”轻型轰炸机飞到德国威廉港上空实施侦察。糟糕的是,这架飞机的无线电出了故障,飞行员只得返回基地通报敌情。而当轰炸机群赶去后,却又赶上天气变坏,只能无功而返。
  第二天,空军又进行了一次高度“类似”的尝试。首先,飞往威廉港的仍然是这架“布伦海姆”;其次,飞行员依旧发现了目标;第三,这架飞机再度出现无线电故障。不同之处在于,3日出动的轰炸机全部安全返回,而4日派出的轰炸机损失了好几架。
  此后,出击继续进行。到了12月14日,一队轰炸机在德国低空被击落5架。这次失利透露出一个危险的信号:德国战斗机已经到场。此前,还没有英国轰炸机毁于德国战斗机之手的明确记录,但这一次情况发生了质的改变。
  不过,英国方面却不这么认为――空军公报称这5架飞机是毁于地面高炮。高层人士不觉得德国飞机能够阻挡本方轰炸机群的前进,于是开始筹划一次更大规模的空中进攻。
  
  甲方和乙方
  
  这项计划是,在12月18日这天出动24架飞机,对赫尔果兰湾及威廉港来一次扫荡。
  虽然出现了敌机的威胁,但这次英国空军依旧没有派出护航飞机,轰炸机将独力完成任务。开战之前,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就坚信仅凭空中力量就可以克敌制胜,轰炸机的行动“无人可以拦阻”;现在,他们仍抱定这一信念。
  英国人自信的来源于轰炸机群的密集编队,他们相信通过多架轰炸机自卫火力的层叠相加,就可以在没有护航机的情况下逐离敌机。而将参与行动的“威灵顿”轰炸机在机首和机尾配有多挺机枪,被认为是当时英国最有效的重型轰炸机。根据计划,抽调自第9、37、149中队的24架“威灵顿”将组成一个庞大的菱形编队,这个菱形编队的四角,分别由一个6机小编队组成。如此一来,小编队和大编队都能在自己的周围织就一张绵密的自卫火网。
  但制订计划的参谋们忽视了一点:参战飞机鲜有执行密集编队的经验。第37和第149中队没有进行过任何编队演练,第9中队只有部分机组进行过类似演练。另外,这3个中队在编成之初是打算用于夜间行动的,开战后只接受过极为仓促的日间作战训练。
  第37中队曾和“喷火”式战斗机进行过一次对抗演习,结果证明“威灵顿”机组经验的欠缺。“喷火”飞行员们在演习前表示,完全可以在10分钟内完成一次“屠杀”,演习结果也果然如此。
  当然,行动总指挥凯勒特中校本人具有一定的实战经验,但他从未指挥过这样的大编队。而且,留给他的准备时间太短――他没有机会研究编队的细节,也没有机会向部下讲解如何联手迎战敌机。
  不过在另一头,敌人的防御体系也远非完善。
  德军在赫尔果兰湾中的岛群和本土北部港区布下了为数众多的高炮和雷达,不过这些装备分属空军和海军所有,基于空军总司令戈林和其它军种糟糕的关系,海空军在指挥协调和信息共享方面问题多多。至于该区域的战斗机部队,和本地区其它部队的沟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而德军驻防战斗机部队本身,也算是一个“拼凑班子”。其指挥部原先以负责人之名被称作“舒马赫司令部”,后来获得JG 1联队部的正式番号。舒马赫其人并非以空战技术著称,选中他是因为他以前是一名海军军官,空军希望借助这层关系来促进与海军的沟通。除了原有的一些零星飞机,舒马赫手里的实力是从JG 26战斗机联队和ZG 76驱逐机联队等部抽调而来,总兵力约在百架上下。
  
  突袭即将成功?
  
  12月18日上午9点27分,载着总指挥凯勒特中校的第一架“威灵顿”从米尔登哈尔空军基地升空,第149中队的其余飞机随后跟进。同时,第9中队也从霍宁顿机场出发。空袭行动就此展开!
  经验不足的问题一开始就暴露出来,第37中队因为找不到指定会合点,结果会合时间延误了1小时。接着,很快就有2架轰炸机因发动机故障返航,编队只剩下22架轰炸机。更糟的是,原本还聚集在空中的云层此时渐渐散开,明晃晃的天空意味着此行将得不到任何隐蔽和掩护。
  不过飞越弗里斯兰岛后,转折向南飞越德国-丹麦边界,再自东向西飞往威廉港的全过程,倒是执行的非常顺利。机群这样绕一个大圈的目地是避开德军在海湾区域的正面防御,这个安排奏效了:目标在望,而晴空中见不到一架敌机的影子。
  13点10分,编队开始接近威廉港,这时岸上和舰上的高炮开始射击。炮击很猛烈,不过没有给英机造成什么损害。英国机组可以看到港区内泊着两艘大型军舰――那是“格奈森诺”号和“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
  虽然面对理想的目标,但却不太好下手。原来,英国空军至此仍然严格执行着“不能攻击民用设施、不能导致平民伤亡”的教条,凯勒特中校在行前被反复叮嘱不得向港口的岸上区域投弹,因为居民区就在那附近。
  冬日的阳光下,可以清楚地看到岸边紧凑停泊的两艘德国战舰,如果向它们投弹,那么误投到岸区的概率是很高的。更何况,当日英机还要遵守另一个教条:进袭高度不得低于3 000米,理由是防止被高炮所伤。
  最终,只有第149中队长保罗・哈里斯带着他的人打破禁忌:他带头降低高度,向德舰投下了炸弹。他所在的小编队一共扔下了6枚230千克(500磅)炸弹,遗憾的是没有取得显著效果。
  在这之后,英国飞机便离开港口,向北飞赴赫尔果兰湾上空,渐渐将一片火网抛在身后。从那里,英国人便可以全身而退了。
  
  德国飞机赶来!
  
  令人奇怪的是,德国飞机究竟在哪儿呢?答案是,它们正在赶来!
  实际上德国雷达早就捕捉到了英机的行踪。当这些“威灵顿”距德国海岸线还有48千米时,配置在万格罗格岛上的一座“弗里亚”雷达就发现了它们,当值的迪埃尔少尉于12点40分向位于耶佛的JG 1联队部发出了警报。虽然这座雷达属于空军自己,但这一重要通报在舒马赫的指挥部里只是引发了一阵讪笑――英国人在如此晴朗的天色中前来冒险?呵,那根本不可能。
  又过了20分钟,海军的雷达也指出了同一情况,但他们的情报却没能及时传送到战斗机部队。直到地面上的观察哨用肉眼发现英机时,舒马赫才回过神来:英国人真的来了!
  延误之后,德国人倒是展现了效率。舒马赫火速召开任务简报会,在这次历时极短的通报中,他根据自己的经验要求飞行员们向“威灵顿”机身侧面发起进攻,这样可以避开敌方机首和机尾的火力。后来的战事表明,这一经验谈至关重要。
  德国战斗机紧急升空,首先接近英机的是JG 26联队第10中队的6架Bf 109,这时,英国飞机正在飞越赫尔果兰湾,机群距海岸线的距离从15到40千米不等。13点30分,第10中队的施坦因霍夫中尉第一个发起攻击。这样,在德国雷达发出预警约1个小时之后,赫尔果兰湾空战才终于开始。
  这时,刚刚穿出高炮火网的英机编队已经丧失了曾经的完整性,只有凯勒特中校所在的第149中队仍保持紧密队形,第9和第37中队的飞机则明显是在各自为战了。对于凶猛进扑来的德国飞机来说,丧失了协同自卫的“威灵顿”就成为更易下手的目标。
  紧随单发战斗机之后,火力更强、体形也更大的双发Bf 110于13点40分赶来,开始向英机施加新一轮可怕的打击。这些强悍的格斗者此前在德法边境无所事事,现在得以在这场远距离拦截战中发挥作用,就象一名空军军官所讲的:“Bf 110能够轻易赶上并捕捉这些英国飞机。”
  绝大部分德国战斗机都坚决执行了攻击侧面的既定战术,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威灵顿”自卫火力的射击盲区。而早期型“威灵顿”具有未配备自密闭油箱的致命缺陷,很快就在德机的打击下在天空中化成一团团火球。ZG 76联队第1大队长莱因纳克上尉对此总结道:“‘威灵顿’很易燃,而且烧得很快。”
  
  “象一块石头那样迅速沉没”
  
  JG 1联队把能用的几乎全部飞机都派了出去,总计约100架。虽然其中只有44架报告接敌,不过对英国人来说,这就已经够受了。
  缺乏保护的英国轰炸机被分割、驱逐、撕裂,德国战斗机完全是赫尔果兰湾上空的主宰者。当时的情形是“高炮爆炸的烟云四散,英国飞机正掉头向回飞”,德国人所要做的就是挑选合适的目标,然后发起攻击。
  一位名叫于伦贝克的德国飞行员这样描写道:“两架‘威灵顿’突然在下方300米处现身,我当即朝打头的那架侧面开火,它起火燃烧。然后……逼近至第二架敌机约300米处开火,不一会,它就掉进了海里。”
  未来的德国夜间战斗机2号王牌赫尔穆特・兰特中尉这一天大获成功,独自打下3架“威灵顿”,并且留下了详细的报告――
  第1架,“2 000米高度,我把子弹打进其中一架的机身……英国飞行员试图迫降到一个小岛上,但飞机已经变成一团火球。”
  第2架,“敌机试图低空摆脱,这是真正的低空――距离浪尖只有4到5米。我以最大速度紧随其后,逼近后开火,敌机的机翼爆出火光,挣扎了一下后便坠入海中。”
  第3架,“飞行员尝试在海面上迫降,但是机头先砸入水中,然后整架飞机就像一块石头那样迅速沉没。”
  就这样,Bf 109和Bf 110凭借速度上的优势随意选择着攻击位置,飞行员们纷纷“开张”,亲自上阵的联队长舒马赫本人也收获了两个战果。英国人的遇境惨不可言,第9中队长阿奇巴尔德・格思里的座机被击落,他本人死在机舱里。第37中队长休・威廉姆斯的座机也被击落。只有第149中队长哈里斯突出重围,幸运逃生……
  14点,已经追击到飞行半径极限的德国飞机掉头返航,“威灵顿”机群至此才算是脱离苦海。
  
  余波所及
  
  空战结束后,JG 1联队部兴高采烈,他们在作战报告中挖苦自己的对手:“在万里无云、能见度极佳的大白天赶来空袭……真是愚蠢得近乎犯罪。”德国空军司令部随后发表胜利公报,一开始竟声称击落英国轰炸机52架之多,数小时后将数字修正为34架。
  虽然“注水”的公报过于夸大,但却不影响英国空军在这一天全面落败的事实。真实战果没这么多,但仍然是一边倒的:英国方面有12架轰炸机被击落、3架遭重创,57人阵亡;德国方面仅损失3架飞机和2名飞行员。
  赫尔果兰湾空战无疑是德军的一次胜利,英国空军也承认这一点。轰炸机司令部在总结时指出,失败的主因是机群未能保持紧密编队,辅因是“威灵顿”缺乏侧面自卫武器和自密闭油箱。至于替罪羊,则由那两名被击落的倒霉中队长来当。轰炸机部队司令埃德加・路德洛-休伊特在正式报告中指责这两名中队长“抛弃了他们的下属”、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而历时仅30分钟的赫尔果兰湾空战的真正意义,在于其深远的后续影响,那就是改变了一国空军的作战模式。此战结束数周后,英国皇家空军就做出重大决定,彻底改变对德空袭的战法:取消昼间行动,全部改为夜间空袭。自那时起直到二战结束,一直如此。
  而对德国人来说,此战进一步助长了德国空军本就已经膨胀的自信,使他们认定本土防空固若金汤,相应的部队配置和战术打法等都无需做重大调整了。而当他们在1943年5月第一次面对伴有严密护航的美国重型轰炸机群的昼间轰炸时,才突然意识到:情况不同了。但那时,留给德国人全面升级本土防空体系的时间和资源都已非常有限,于是自赫尔果兰湾空战之后所建立起来的自信和虚弱的体系,开始崩塌。
  
  责任编辑:王鑫邦

推荐访问:赫尔 上空 蓝湾 战斗在赫尔果蓝湾上空 布柳赫尔元帅 布柳赫尔的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