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大学教师角色|pbl教学模式中的角色有哪些

  [摘 要]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工作坊(WORKSHOP)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是崭新的、活泼的、开放式的,处处渗透着实践性、合作性、愉悦性、生成性和创造性。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是突破传统的,实现了角色的转变。以翻译课堂教学为例,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整个课堂就像一台演出,教师角色是多面的,扮演着编剧、导演、演员等不同角色。由于各个角色的要求,工作坊教学模式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经验以及灵活开放的思维和参与精神,须充满热情,善于组织,并具有快速应变能力等。
  �
   [关键词]工作坊模式;课堂教学;翻译;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1)06-0056-05
  
   时代在变化,高等教育在发展,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也一直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从表面上看是课堂内容的改革,可实质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角色,是社会对教师角色最普遍的期待,也是教师对自己的责任和行为的最重要认识。教师作为教育者教学的角色也是随着人类知识观的演进而变化的。人类知识观经历了或者说正在经历从理性主义知识观、经验主义知识观到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的转型。“建构主义提出了一种更具现实意义的知识观”[1],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则主张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复杂性和转化性。在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下,“教师角色的行为目标不再是通过控制的方式实现学生知识的线性积累,而是通过民主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建构力、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最终把学生培养成‘生成知识的人’和完满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主体”[1]。而工作坊(WORKSHOP)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建构力、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得到更新,不再等同于传统的教师角色了。本文试图从工作坊模式的视角来考察研究大学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角色。�
   一、 工作坊教学模式及其特征�
   “工作坊是由数人共同参与的场域与过程,且让参与者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如何推动方案的执行,甚至可以实际行动,这种‘聚会’与‘一系列的过程’,就是工作坊的活动内容。换句话说,工作坊就是利用一个轻松有趣的互动方式,将上述这些事情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系统的过程。”据百度词条:http://baike.省略/view/1341825.htm.具体地说,工作坊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工作坊从人数上看是一个小群体;第二,活动领域为某个特定领域、项目或话题;第三,活动内容为调查、研究、讨论、比较或实际活动等;第四,活动的目的为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直至解决问题。因为工作坊模式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人们广泛将其运用到各行各业。而“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工作坊最早源于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以培养工程设计与建筑设计为宗旨的包豪斯学院(Staatliche Bauhaus,1919-1937)。包豪斯学院的创建者、现代建筑设计的奠基人之一格拉皮乌斯(Walter Gropius)倡导的教育理念是‘技术与艺术并重’,学习过程有如‘工厂学徒制’,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工’” [2](P62-64)。当然这种学徒制是平等和轻松的,不像传统概念中的那样等级分明,气氛凝重。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有教授理论课程的老师,也有担任技术、工艺指导的师傅。由于这种教学模式通常需要一个实践场地―工作坊,因此就被称作“工作坊教学”。 �
  当人们将工作坊模式引入课堂教学,就形成了工作坊课堂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教师在课程开始前进行摸底,根据学生成绩、性格、性别、学生自愿等原则将学生在课堂上分成多个由3人~5人组成的小工作坊,在课堂上各工作坊成员坐在一起,以便开展各类活动、游戏、竞赛等。在课前(如事先已确定主题或项目)和课内,各工作坊内部成员均承担分配任务(每个成员的任务不是固定的,各成员的任务经常变更调整)并形成合作。鉴于很多学生最初没有合作学习的经验,不知道如何与工作坊成员沟通合作,所以教师事先给学生传授一些基本合作技巧,或进行一些训练以提高合作质量。工作坊之间的积极活动使学生能够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2](P62-64),助力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工作坊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明显呈现出自己的特点:第一,实践性。工作坊教学模式是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的、全过程的实践模式,即“按照实践的要求学习理论;而不是以理论为核心, 按照理论学习的要求辅助实践” [3](P93-96)。第二,合作性。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中, “合作成为教学过程,或者说教学过程就是合作的具体教学形式” [4], 学生的实践在合作中完成。其优点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往往使学习效果更好、更持久;并且通过合作,可以构建团队合作精神。第三,愉悦性。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中,师生共同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活动,营造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在愉悦自由的对话、体验和表演中,师生同被教学本身所吸引,专注投入,思维喷涌,“切实践行着‘寓教于乐’的理念,真正使学生体味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P54-57),从而愿做学习的“好之者”、“乐之者”。第四,生成性。人的知识获得是在实践中生成的,是在互动中构建并不断发展的。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不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获得技能的引领者,其主要责任是帮助学生理解经常变化的环境和自身,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生命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6]。工作坊的主题和项目,是引领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基本方向。学生的所有实践活动,几乎都以具体项目或项目之中的某一个组成部分为目标,他们在真实工作过程中,理解并学习理论[3](P93-96)。也就是说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成为了组织者、负责人、顾问和协调者等,“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如组织讨论、相互评价、共同决策” [7],让每个学习者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并为团体共享,从而促进和帮助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成。第五,创造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是一种祈求“标准答案”的殿堂,而标准答案就在教师的手中。这种教师拥有绝对权威的师生关系必然导致学生创造力的缺乏。在工作坊模式下的课堂里,教师走下了“权威的神坛”,知识的获取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思考、建构和批判而后生成,学生的创造力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得以发挥。并且,由于工作坊模式突出实践性,学生的创造性常常是在自由实践的氛围中得以迸发。�
  
  二、 工作坊教学模式对教师角色的挑战�
   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角色总是与所处的特定时代和社会密切相关,因而必然也是随之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也都会引起教师角色的变化。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是崭新的、活泼的、开放式的――指导教师是工作坊负责人,他们引领着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并协调与统一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角色要实现三个转变。�
   第一,从备课者向编剧角色转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备课时会依据教师参考书或寻相关资料,按部就班地把课堂上要讲的问题逐个“写”深“写”透,追求的是讲授的内容精深而往往不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化。而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下,主题和项目要由教师来选择、安排和确定,教师角色就像剧本的编剧。相似之处在于:(1)正如编剧要对影视作品剧本的前期内容(包括题材选择,表现手法及方式创意)精心策划一样,教师也要对下一堂课的内容进行前期策划,包括主题模块的选择、素材的确定等。(2)编剧要编写剧本,即创作出故事、台词,主戏以及过场戏,突出故事中心,塑造人物性格;而大学教师要根据主题,将素材分配给各工作坊,并且预估对各工作坊的观点和表现,就如同基本拟就了剧本和演员的台词。(3)编剧根据传播媒介的特性及创作规律,把一定内容以剧本或稿本形式表现出来,并和导演一起研究修改剧本,以使其更适合媒介表现;而大学教师也要根据课堂内容策划出适合此次课堂的组织形式,加入一定的游戏元素和理念使课堂表现得更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并且,课前教师也要和各工作坊进行适时的沟通交流,以使课堂教学更富成效。在现实的大学课堂中,学生普遍感觉教学形式单调乏味,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往往在单调乏味的课堂里沉沦;而对教师来说,也“感受不到因从事这一职业带来的内在尊严与快乐的满足” [5](P54-57)。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学活动中游戏状态的缺乏是造成教师厌教和学生厌学的一个主要原因” [5](P54-57) 。荷兰教育家、化学家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1872-1945)的“游戏人”理论认为, “人人都喜爱游戏”,“人人都生活在游戏之中”,“通过游戏,人才能真正回归自己的本性”[5](P54-57) 。而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进行课前工作筹备时的理念正是与“游戏人”理论不谋而合,由此,工作坊教学模式策划下的课堂往往能呈现出一幅幅生机勃勃、思维灵动、师生同为游戏人的轻松而喜人的画面。�
   第二,从知识传播者向导演角色转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更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吸收,未能充分关注课堂氛围的调节和学生兴趣、创造力的激发。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下,课堂活动要靠教师来组织,课堂环境需要教师去创设,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能力要靠指导教师最大限度的去激发。所以教师的角色就如同导演。对比发现,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职责与导演的职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1)导演要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和分析剧本,为剧本找到恰当的表达形式;而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教师也需至少提前一周(如任务特殊需提前更长时间)分配任务给各工作坊并与之分析任务,交流课堂表现形式。(2)导演需与制片人和导演组其他成员携手遴选演员,根据剧本和拍摄要求选择外景或指导搭建室内景,指导道具组完成道具的准备和布置工作;而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教师也需根据各工作坊的活动指导布置课堂或挑选模拟现场。(3)导演要全面指挥现场拍摄工作,而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教师也是课堂教学的总指挥。(4)导演要指导工作团队完成后期制作以及与出片方商讨作品的宣传计划。而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教师需要获取工作坊的反馈,并与业界人士交流课堂经验,完善工作坊课堂教学模式,推广可行的工作坊课堂经验。�
   第三,从权威主讲人向演员角色转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是高高在上的课堂权威,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都以教师的“讲解”为核心,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讲人”。而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是工作坊负责人也是学习团体中的一个成员,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平等中的首席”)。在这里, 教师和学生同为教育主体,是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双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发出主体性活动,产生主体性作用”[8](P66-71) 。“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9]。换句话说,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唱“独角戏”,而是和学生一样,也是参与演出的一名演员。视课堂内容和组织形式的不同,教师的“戏份”可多可少,可以是主演也可以是配角。�
   三、工作坊模式下的翻译课堂教学之教师角色
  
   工作坊教学模式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把课堂比做一个舞台,那么教师在台前幕后就要扮演编剧、导演、演员等各个角色。下文中,笔者以翻译课堂教学为例,来探讨工作坊教学模式下大学翻译教师的多重角色。�
  1. 作为“编剧”的翻译教师�
   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翻译教师需要表现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充分利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并适时地对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和再现,由此翻译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翻译教师的这一角色就像一位编剧。作为“编剧”的翻译教师,要考虑以下两方面的关键性问题。第一,翻译课堂教什么。翻译课堂教学经历了从实践主导到理论主导,又到二者并重却无法平衡的历程。而工作坊教学模式强调一种按照实践要求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理论,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个较佳结合点。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根据自己对翻译的理解,精选适当的翻译观念,再围绕核心翻译观念精选材料形成专题教学模块。课堂教学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翻译观。对教师来说,观念是理论的浓缩,渗透着教师对理论的阐释,是后理论阶段,从而避免了单纯的经验主义;对学生来说,观念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是通向理论的桥梁,是前理论阶段,从而避免了理论的泡沫化。此模式一方面减少了学生直接面对枯燥理论的时间,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学生赏析译文等其他教学实践的时间” [10]。第二,翻译课堂怎么教。这就涉及到材料的选择和课堂的组织。就选择材料而言,教师要考虑的是:(1)选择材料应以当次课的主题为核心;(2)材料要来自多领域;(3)难度要适中,在学生能力范围内;(4)在某些情况下,材料可由学生选择。而课堂组织的形式则应当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在翻译课堂上,教师该做的就是将教学材料结合各种生动的途径和形式,激起学生的兴趣与热情,给他们一些启示,从而引导他们通过自身课后的努力去提高水平。教师平时要开阔视野,跨行业关注各种活动的组织形式,例如有些优秀电视节目、比赛等的组织形式就可以将其借用进课堂。�
   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有熟谙相关行业的需求与运作,才能成功地完成课堂设计,所以作为”编剧“的教师必须有一定量的实践经验。就翻译教学而言,教师需有一定量的口、笔译经验。在香港,翻译教师任教前就有翻译经历,“平时,翻译教师经常会接受一些翻译任务(包括口译与笔译)” [11]。而在国外的翻译学校,任课教师大都为职业翻译人员,具有十分丰富的翻译经验,在接受相应的教学培训后上岗任教[12]。借鉴他们的经验,我们也应力大力提高翻译教师的翻译实践能力。一是相关教育部门应当加大力量为翻译教师提供实践机会,注重在岗教师的培训。二是教师要主动创造条件、多渠道寻求实践机会,如加入或组建高质量的翻译公司等。三是教师要通过学习交流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一方面,建议学校敞开大门,邀请能任教的翻译工作者承担部分教学;另一方面,教师之间可相互听课,共探教学。�
  2.作为“导演”的翻译教师�
   作为“导演”的翻译教师在执导教学中要始终贯彻工作坊模式课堂教学的重要理念。第一,让每个学生发挥创造力和主动性。教育过程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在教育活动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知识的真正构建者,是教育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其主体性是在他自主的、能动的、创造性地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唯有积极学习、独立思考并展开活动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8](P66-71) 。因此教师应时时注意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就翻译课堂教学而言,传统翻译课堂通常是“改错式”课堂,“将改错作为教学手段,将教师提供的参考译文作为翻译课的终极目标,不符合真实情况下翻译的本质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13]。而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翻译课堂中,教师的职责在于指导学生认识到任何原语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译文,鼓励他们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找寻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最终能够离开教师的扶持而独立工作。这种模式下,翻译课堂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首先,学生课前的若干天就接受任务,除了自身独立思考、查找资料之外还需与工作坊其他成员讨论合作,由此学生对翻译任务的理解就会更深刻,就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其次,翻译课堂的组织形式是活泼开放的。学生同样在课前的若干天就策划各工作坊表达观点的形式,教师在课堂上也不是“绝对权威”或“一言堂”,教师鼓励并通过一定的形式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二,督促和帮助学生培养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专业化或职业化翻译人才需具备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前者是指“进行成功翻译所必需的知识,包括目的语语言知识、文本类型知识、源语语言知识、现实世界知识、翻译所涉及到的两种语言之间对比的知识等”[14](P32-36)。而译者能力是指译员“能够领会源语所负载的蕴涵意义并能熟练地将这些意义再现到目的语中来、熟谙源语和目的语所代表的两种文化、具备良好的写作基本功及广博的百科知识”[14](P32-36)。这两种能力无法在课堂上一蹴而就,重要的是形成学生的能力培养习惯,使他们在课后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也能坚持。事实上,工作坊教学模式本身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培养并完善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
   工作坊模式下的课堂区别于传统翻译课堂的一大特点就是其民主、活泼的氛围和学习热情,所以作为导演的翻译教师要保持平等、开放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人尽其才。实践经验证明,没有什么比带着兴趣和热情去工作更有效的了[15]。�
  3.作为“演员”的翻译教师�
   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翻译课堂上,教师也是舞台上的一名“演员”。作为演员的翻译教师在舞台上与学生灵活互动,并另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在课堂上,翻译教师虽然不是独角但其角色很重要。工作坊模式下的课堂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即在课堂这一舞台上,教师与学生同台,分饰角色联袂演出。在翻译课堂上,作为“演员”的教师是时隐时现的,但又起着不可或缺的主体性引导作用。第二,翻译教师基本属于”本色出演“。演员创造角色既离不开自身又不能脱离剧本所刻画的人物。演员和生活中的人一样,有自身个性气质和体态;而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靠演员创造出气质来。演员是否运用和如何运用自己的气质作为创作材料进行人物形象气质的创造,常常成为区别“本色演员”和“性格演员”的主要因素。在课堂上,翻译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教授正确可行的且教师自身有研究有感悟的翻译理念,另一方面,他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予以适时的积极评价,针对学生提出的、甚至与教师自己观念相左的各种问题,要给予客观解答。可见,翻译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堪称“本色出演”。当然,有时为了课堂的某些特别需要,教师也要根据“剧本”串演别的角色。相比之下,“本色出演”应当是翻译课堂教学的主流,过多的“性格串演”不但会干扰课堂,带来负面影响,还会加重教师负担,是其无法承受之重。�
   总之,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犹如一台演出,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多面的,但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翻译课堂教学为例,把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翻译课堂教学比作一台演出,分析了翻译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诸多特点,提出了一些提高翻译教师业务水平的具体办法,旨在抛砖引玉,期待更多专家同仁对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方方面面进行研究、完善、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芳.批判知识观时代教师角色的重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2):3-8.�
  [2] 黄越. 工作坊模式在英语专业翻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临沂大学学报,2011(2).�
  [3] 刘禹,王来福. 基于工作坊的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1).�
  [4] 唐松林.国外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7(4):72-76.�
  [5] 胡弼成,陈小伟.愉悦教学:“游戏人”理论对大学教学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0(4).�
  [6] 金忠明.教师教育的困境、挑战及机遇[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54.�
  [7] 许烨.从预成到生成――教师角色的现代性反思[J].大学教育科学,2010(2):70-73. �
  [8] 胡弼成.教育主体评议[J].大学教育科学,2008(2).�
  [9] 陈瑞生.现代西方教学理论的变更与教师角色的嬗变[J].现代教育管理,2010(3):110-113.�
  [10]刘季春. 翻译教学“观念建构”模式再探[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2):81-85.�
  [11]张美芳. 外语教学如何迎接21世纪的挑战――香港高校的翻译教学给我们的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42-44.�
  [12]刘和平. 再论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从希拉克信函的翻译谈起[J]. 中国翻译,2000(4):40-45.�
  [13]林克难. 翻译教学在国外[J]. 中国翻译,2000(2):56-59.�
  [14]李明,仲伟合. 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 中国翻译,2010(4).�
  [15]赵冬梅�论翻译批评的主体间性[J]�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107��
  
  University Teachers" Roles on Workshop Model��
   HUANG Yu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angsha, Hunan 410205, China)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on workshop model is a new, active and open teaching approach which is full of practicality, cooperation, joy, creation and creativity. Teachers have changed their traditional roles in the teaching model of workshop. Take classroom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under workshop model as an exemplar, the class is like a performance and the teachers have various roles such as playwrights, directors and actors or actresses. Because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various roles, teachers on workshop teaching model are required to get more qualifications, such as enough knowledge,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an open mind, sense of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 organizational abilities and the abilities of being quick in response. �
  Key words: workshop model; classroom 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teacher"s role�
  (责任编辑 黄建新)

推荐访问:工作坊 角色 教师 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大学教师角色 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