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错就错也不一定是坏事 长湿疹不一定是坏事

  理想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学生再出现了一些差错,教师没有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巴或亲自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而是能合理利用这些差错,使教学又平添了一些美丽。  挖掘错误,寻找教学真正起点。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回答错误或理解错误。教师的最好做法是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轻易地判断对与错,而要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性的语言去评判,使学生用一种愉快的心情去想问题,其次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作为教师,必须从学生错误的暴露和呈现开始,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不要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错误观点、错误认识,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去“顺应”他们的认识,掌握其错误思想的运行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千克与克”后,尽管已经用了足够的教具和学具,但还是有学生对这两个重量单位的概念不够掌握。瞧,一位学生这样回答:一个西瓜重4000千克,一只大白鹅重5克。教师请其他学生纠正,并把理由讲给他听。听,这些学生讲得多好:学生1:我的体重是32千克,一个西瓜肯定不会比我的体重还要多,所以一个西瓜的重量是4千克。学生2:一个2分硬币约重1克,一只大白鹅难道只有5个2分硬币重吗?一只大白鹅重5千克还差不多。教师问:“那么这个同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学生3:因为他不知道1克有一个2分币那么重,而1千克有两包盐重。接下来教师又让学生通过掂实物感知。这个学生出现的错误,关键时他没有真正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问题找到了,错误自然少了。从这个教学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挖掘学生的错误资源,也是调整教学起点的前提。
  将错就错,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学过程一帆风顺、风平浪静,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显得呆板。如果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遇到挫折,出现争议,那么就会激起思维的火花,就会激起学生继续思考的欲望。而且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就因为有了这种、那种错误,教师才不但可以通过挖掘学生的错误资源,及时调整教学环节,还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将错就错”,拓宽学生的思维,使我们的教学环节更精彩,我们的教学过程更体现真实性。如教学复合应用题时,一位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条长45千米的公路,两队合修每天修2.5千米,8天后,乙队调出,剩下的由甲队单独修完,甲队每天修1.5千米,甲队一共要修多少天才修完?学生解题时列出了这些错误算式:(1)45÷2.5 (2)(45-2.5)÷1.5 (3)(45-2.5×8)÷1.5 教师让学生讲完正确的算法后,没有丢弃这些错误资源,而是问:如果要使这些算式正确,应该怎样改变这道题?这下子全班学生都兴奋起来,连刚才那几个做错题的学生也有了兴趣,大家都动脑思考起来。
  看第(1)个算式,题目可改为: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条长45千米的公路,两队合修每天修2.5千米,一共要修多少天才修完?
  看第(2)个算式,题目可改为: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条长45千米的公路,两队合修每天修2.5千米,1天后,乙队调出,剩下的由甲队单独修完,甲队每天修1.5千米,甲队一共要修多少天才修完?
  看第(3)个算式,题目可改为: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条长45千米的公路,两队合修每天修2.5千米,8天后,乙队调出,剩下的由甲队单独修完,甲队每天修1.5千米,甲队还要修多少天才修完?
  这样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修改错误,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推荐访问:将错就错 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