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探微:告别先验,探索其人]

  一 教学准备  材料简析:《念奴娇?书东流村壁》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淳熙五年(1178)从江西豫章调往临安,旅经东流县时,于村壁之上所题的一首词。他年轻时路过池州东流县,结识一位女子,这回经过此地,重访不遇,感发而作此词。本词是辛弃疾为数不多的婉约风格的词作,全词情真意切,除了对故人的怀念,更涌动着对自己年华消逝的感叹。
  教学目标: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通过对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去解读本词。
  教学时数1课时。
  二 教学过程
  1.导入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和探索欲望
  导语:大家还记得《孔子世家》中孔夫子从师襄子学乐的经历吗?我们是看着孔子从“习其乐”,到“习其数”,再到“得其意”,最后神奇地“得其为人”。孔子能从对一首乐曲的学习中推想一个人,那么我想我们也一样能。今天,老师就跟大家一起去品读一首词,走进一个人。
  (出示幻灯片:品读一首词,走进一个人)
  导师:我们要读的词就在各位同学手上(《念奴娇?书东流村壁》),而作者塑造的这个人现在就站在词中,等着我们去靠近。
  (出示幻灯片:念奴娇词全文)
  2.朗读研习——初步感受抒情的主人公形象
  师:当然现在的“他”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我们甚至连他是男是女都不知道,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边读边想。(学生自由朗诵、思考)
  (出示幻灯片:走近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指名回答)
  可能的回答:
  系马——古代女子出行一般都是车或轿,骑马的较少。
  镜里花难折—— 一般会把女子喻为花,男子较少。
  帘底纤纤月——纤纤月本指女子裹过的如新月一样的秀足,这里代指美女。
  师:目前我们可以初步推断这位主人公极有可能是位男子。那么他的身份又是什么呢?从词中你能把握到吗?(同时推出幻灯中的“他”字)
  明确:他乡之客。“刬地东风欺客梦”一句可以推出。(板书:人——他乡之客)
  3.合作探讨——了解“他”的过去和现在
  师:现在的他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能简单描述一下吗?
  明确:华发丛生,倍显沧桑。
  师:所以对方才有怎样的反应?
  明确:惊讶。
  师:为何惊讶?
  明确:一定是这个形象的变化太出乎意料了。怎么会这样呢,他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板书:事)
  (出示幻灯片:他曾经历过什么,现在又可能经历了什么?)
  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齐读一下这首词。
  明确:从“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中可以读出,主人公在这个地方曾经与一位女子有过一场离别。
  师:没错。一个“别”字道出了他过去的一段往事。不过即便没有“别”字,我们也能推断出这是一个离别场面,因为里面有我们特别熟悉的寓示离别的物象——曲岸、垂杨。(生自由回答)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离别?这场离别发生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呢?(指名回答)
  明确:曲曲折折的河岸边,随风拂动的杨柳树旁。
  师:两个人就这样把酒话别。这株垂杨,能系住马儿,但是却系不住时间,也挡不了离别。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两个离别的人儿会有怎样的表现呢?想象一下。(指名回答)
  师:或许会像《雨霖铃》中的离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或许是像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的离别,频频劝饮。
  总结过渡:这就是他的曾经,那么现在呢,又可能经历了什么?
  (出示幻灯片:他现在可能经历了什么?)
  师:他现在在哪里?
  明确:在“此地”
  师:怎么看出来的呢?
  明确:从“此地曾轻别”“旧游飞燕能说”“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都可以看出主人公此番是——故地重游。
  师:既是故地重游,不免要去会会故人,但是他见到了吗?
  明确:没有。
  师:这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一枕云屏寒怯”“楼空人去”。
  师:这份寒怯之意更多地来自未能与故人重见的孤独寂寥吧,如今只能面对空楼,独自在黑夜中咀嚼那份凄凉。
  (板书:故地重游而不得见)
  总结过渡:未能在老地方见到故人,按照常理,我们可能会去干什么?(生自由回答)
  明确:打听。
  师:他打听了吗?你从哪里能推出来?
  明确:从“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一句可以推出。他一定是在街头经过了无比焦急的探寻,可结果呢?(生自由回答)
  明确:仍不得见。
  (板书:追寻而不得见)
  师:这一次探寻,希望与失望交替而来,而最终归于绝望。你能想象出他当时的状态吗?他的形象,他的动作,甚至他的心理?(可以自由讨论,指名回答)
  总结过渡:经过了他人无数次“见过”和无数次“不知道”后,他独立街头,无比怅惘,这次重游不见,下次想见则更不知在何年了,这种恨意,重重叠叠地涌上心头,如何才能解,如何才能解啊?(生自由回答)
  明确:一个字:见!
  师:那就见吧。可这见目前却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了。这又更加重了主人公心中的恨意。见面了又怎样呢?用词中的一句话怎么说?
  明确:“镜里花难折”。
  (板书:设想见面仍是难得)
  师:为何“难折”呢?站在他的角度,我们能给出多少理由呢?
  明确:或许是那个女子已“身不由己”——烟花女子或许是时过境迁,两人已难如从前那样心意相通;或许是“近来多少华发”,相对于对方的明艳依旧,不免感叹。
  总结过渡:其实谁都不能料到真正见面会是怎样的情景,词中这些无非都是主人公自己的设想,无非是通过这种设想表达自己的感叹罢了。
  (回顾之前板书后板书:空念其人)
  4.体味情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
  师:对他来说,这真可谓是“百感交集”,这百感在词中却有一个很概括的表述——恨。这是一种怎样的恨呢?如春江,如云山,如此之多,如此之深,又是如此之绵长。具体说来,他恨的内容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读一下这首词。
  (指名朗读——男生 配乐朗读)
  (出示幻灯片:走进他——看看他的内心正在经受着什么)
  明确:感时,思人,伤己。
  师:到此,这个“他”,我们基本上也已经画完了,“他”究竟是谁塑造的呢,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幻灯片:辛弃疾及写作背景)
  师:抒情主人公本就是作者用来表达自己情感的,看完了这个小背景后,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这三种情感,你还能读出什么呢?作者在此仅仅是想表达思人?这个“感时”的“时”仅仅是外界时令么?伤己仅仅是感叹年华老去么?
  明确:这个“时”,更有时局、时事、时运之意,伤己除了年华老去之叹外,更有世间美好一去不复,自己壮志难抒、报国无门之叹。因此本词虽然落笔在思人,却着眼在感时伤己上,“思人”不过是作者抒发这种情感的一个导引罢了。
  (板书:感时——时令、时事、时运;伤己——年华消逝、壮志难抒、报国无门)
  (配乐齐读本词)
  5.拓展延伸——每首词里的每个人
  师:结合我们刚才的经验,请大家揣摩一下下面这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可能是怎样一个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出示幻灯片:《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全文)
  6.总结方法——告别先验,一路探索
  (出示幻灯片:读词,告别先验,一路探索,其乐无穷)
  7.作业——片段描写
  从课外找一首词,结合课堂“走进一个人”的经验,揣摩词中抒情主人公是个怎样的形象。
  三 教学反思
  一段时间以来,诗歌鉴赏的教学似乎陷进了“读—析—诵”的模式之中,而教学拘泥于一种固有模式的直接后果便是教学双方的倦怠与低效。因此,如何在诗歌品读的过程中增加更多的探索与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对诗歌文字的阅读欲望,是诗词鉴赏课探索的主要方向。本教案设计以学生诵读为基础,以赏析感悟为目标,通过对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提炼,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去感悟、理解词作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词作的理解。教学过程以“品读一首词,走进一个人”为主线,通过“创设情境─朗读感悟─拓展探究—背诵领悟”的教学环节,指导学生进行由情及理的学习活动,领略辛弃疾词作的别样风采。
  〔责任编辑:陈晨〕

推荐访问:先验 其人 鉴赏 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