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内容的能力是什么 依据教材内容用法,,成就数学阅读能力

  【摘 要】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数学阅读。它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笔者依据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公式、性质、定律以及计算题、图形题及应用题等内容,谈分别采用四“动”引导法、读写结合法、语义转化法、3M阅读法的阅读指导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关键词】计算题 图形题 应用题 阅读方法 数学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118-02
  
  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数学阅读。数学阅读是指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它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数学阅读教学纳入课堂教学中,加强数学阅读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知识经验累积少、认识水平不高,进行数学阅读时往往是无序的、模糊的,更不会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符合其水平的阅读方法,因此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给予科学清晰的指导,使其尽快走进通过阅读汲取数学知识的大门,掌握开启数学阅读大门的钥匙。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教材中四大块内容即概念、公式、性质、定律和计算题、图形题及应用题,谈谈如何通过方法引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
  一 四“动”引导法——概念、公式、性质、定律等的阅读指导方法
  数学概念是反映事物在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的关键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基本单位。公式一般是指用数学符号表示几个量之间关系的式子。性质和定律则是由概念或一些简单的命题复合而成的。概念、公式、性质、定律等内容语言精炼、准确、抽象,充分体现数学语言的简约性、精确性、抽象性,阅读它们是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核心,也是丰富学生数学语言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自主阅读这些内容的方法,授之以渔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教师以“读、找、举、用”四个动作引导学生阅读概念、公式、性质、定律等内容,让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做,效果显著。
  第一,是通读内容,边读边想。教材在编排这些内容时通常先列举一些事实材料,然后概括出这些事实材料的共性,从而揭示其名称。所以,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内容,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读的时候,让学生用垫板遮住内容,一行一行地露出要读的内容,以便学生边读边猜想(需要的话也要边操作)边与书中的结论相对照,加以修正,从而初步获得知识。
  第二,找关键词,理解本质。就是找出概念、性质、定律中的关键字词,想想为什么是这个词,而不是另一个词,或不用这个词等。
  第三,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明确它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举出肯定或否定的例证,进一步掌握它们的内涵,明确它们适用的范围。
  第四,熟记本内容并应用。熟记是应用的基础,而应用进一步强化记忆。这一步是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纳入到相应的认知结构中,形成知识系统。例如,学习“倒数”时,
  先让学生通读本节内容,学生边读边按教材的要求计算 ,
  , , 这四题的积,再根据教材的提示,
  观察发现这些式子的积都是1。接着阅读书上两个学生的对话,进一步补充自己的发现,知道了倒数的概念。读到这里,还不能算是掌握了知识。接着让学生进行第二步的阅读,找出(可用笔画出)这个概念中的关键词“乘积”“两个数”“互为”等进行理解,知道乘积是1而非和是1或差是1或商是1,知道倒数是两个数间的关系等。然后再要求学生自行举例
  理解,如 和 是,而 和 则不是,根据概念,学生还会
  想到0.2×5=1,则0.2和5互为倒数,通过举例,明确了倒数不仅指分数与整数,还可以是小数,甚至是字母等。运用这样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概念、性质、定理等,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扎实、更有效,表达数学语言更规范、更准确,体会阅读成功带来的快乐。
  二 读写结合法——计算题阅读指导方法
  计算题具有数学符号语言的可操作性特点,是数学文字语言的简洁表现形式。计算是一种技能,所以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训练。但经常发现学生会因看错运算符号而计算错,会因读不懂运算顺序而导致错误,会因辨认不清数的特点而不会算等。这些均是因为教师忽略教学生阅读计算题的缘故。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计算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认知阶段;二是示范模仿阶段;三是有意识的言语阶段;四是无意识的内部言语阶段。纵观现在计算的教学,经常忽略第一个认知阶段和第三个有意识的言语阶段,即不读题,不明确算法,不读计算过程,直接让学生模仿计算,从而导致学生在把计算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技能时出现纰漏,于是在计算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而教师却把它归结为马虎粗心。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在教学计算题时,特别重视读题和有意识地表达计算过程的指导,即增添了读的因素,做到读写结合。
  1.边读边写法(适用于一步的计算)
  先读题,明确计算要求,接着想计算方法,再口述计算过程。如计算348×15,先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用两位数各位上的数分别去乘三位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接着就按顺序口述计算过程,先用个位的5乘348,五八四十,写0进4,四五二十,20加4得24,写4进2,三五十五,15加2得17;再用十位的1乘348,一八得八,一四得四,四写在八的前面,一三得三,三写在四的前面,然后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把计算过程通过读外化,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语指导而进行智力活动,读中带思,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又便于教师检测学生计算程序的正确与否,及时纠正。当学生完全熟练计算过程后,学生就会自动地压缩和简化计算的过程,通过内部言语进行思考计算,而这时学生已形成正确的计算程序,所以就不容易出错。   2.先读后写法(适用于多步计算)
  先初读算式,看清运算符号和数的特点;再细读,结合运算顺序的特点,把算式读成文字叙述的形式;最后确定计算方法。如计算13.2-3.2÷0.8时,学生往往被13.2-3.2很好算的外在表象吸引,先算减法。所以在教学这类题时,可要求学生先读一遍题目,了解题目中含有减法和除法两种运算,有没有带括号,所以根据四则运算的顺序,则可读成“13.2减去3.2除以0.8的商”,于是运算的顺序在读中明朗化,先求商后,再算减法。
  三 语义转化法——图形题阅读指导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图形包括主题图、几何图形、统计图表、集合图和数量关系图等。这些图均包含一定的数学信息,是数学形象思维的载体和中介,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材料和结果,也是进行抽象思维的一个重要工具。学生要读懂它,要找出图形所蕴含的数学信息,并用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表达出来,在表达中,激活认知系统中与图相关的知识,从而分析解决由图提出来的数学问题。所以,阅读图形主要采用语义转化法,即通过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换,达到理解图意,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求右下图形的面积。
  学生看到此图形后,首先要读懂的是: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再读出图上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腰和高的长度这些条件。在由图形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的过程中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底×高,之后再读图形,从中读出0.5dm这条高与1.2dm这条边互相垂直,不与0.7dm这条边互相垂直,由此得出0.5dm这条高对应的底边是1.2dm,从而选择正确的数据解决问题。
  四 3M阅读法——应用题阅读指导方法
  应用题是指用文字语言描述的含有已知条件和问题的有待加工的信息系统。解决应用题的第一步是感知和理解文字所蕴含的信息。所以通过仔细阅读题目,全面认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充分搜集有用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小学生识字量不多,阅读不流畅,阅读语言文字时又受语文阅读中的“会读则读,不会读就跳过”的影响,形成不认真细致读题的习惯,一目十行,解题时凭感觉和印象,往往错误百出,造成学生对解决应用题失去信心,形成害怕做应用题的心理。为了克服上述弊端,在实践中本人让学生按“3M(‘么’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阅读法”读应用题,即一是看题目已知什么(用横线画出),求什么(用波浪线划出),关键词有哪些(用圆圈出来)。二是想怎么列式解决。三是问为什么这么列式?明确清晰的阅读步骤和要求,督促学生认真阅读应用题题目。学生读题时要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且用不同的线画出,使学生认真读每一句话,区分每句话的意思。列式之后,要求学生反思为什么这么列式,促使学生再一次阅读题目,思考理由,逐渐养成学生认真、细致、反复阅读题目的习惯,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使学生体验到仔细阅读题目带来的好处,激发其进一步认真读题的愿望,增强了解答应用题的信心。
  总之,学习有法,针对数学教材中不同的内容,采取符合小学生水平的不同的阅读方法,使小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让学生们正确高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兴贵、幸世强、冯国卫等.新课程数学阅读新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孔凡哲、曾峥.数学学习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李继孔〕

推荐访问:用法 教材内容 成就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