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综合类高校“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周伟] 高校人才培养

  【摘 要】本文论述了经济类与综合类高等院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必要性,对实行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经济类与综合类高校 大类招生 人才培养模式
  一 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客观必然性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与综合类高校的人才培养都是“按计划统一招生,按计划专业培养,按计划对口分配”的原则设定的,当时确实为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模式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选择和合理流动,更无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受教育者要求自身发展的强烈要求。适应社会需求,提高经济与综合类高校人才供给的有效性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出发点。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教育思想的大讨论,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达成了新的共识,即确定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重视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能力”的新的人才培养原则,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许多高等学校特别是经济类高等院校调整院系设置和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对大学精简整编,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使经济类与综合类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如口径过窄、一考定终身的专业模式,整齐划一的培养规格,主要局限于单一学科或专业的课程体系。课堂讲授为主、知识单向流动的教学过程,刚性的教学运行机制,在目前的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既有保存,又有革新。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已经或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高等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这种剧变中,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嬗变是不可避免的。近年来,我国许多高等经济院校已经在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但力度远远不够。在已经实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中,也有一部分存在着学科复合跨度不够的现象,有些交叉的专业也不是社会上紧缺或能够反映现代科技前沿的领域。
  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来说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专才”模式,这种模式专业划分细,有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另一种是“通才”模式,这种模式为宽专业口径,培养的人才适应性强,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容易转移工作领域。在特别强调加强素质教育、提高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今天,按照“加强基础,提高能力,因材施教,培养特色”的思路,构建体现“宽专业、多方向、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新的培养模式,尤为重要。本科教育按学科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按一级或二级学科进行招生,以学科大类招生统一制订教学计划,在学科范围里实施基础性课程的教学,经过两年左右的统一基础培养后,学生再结合就业、兴趣选择具体专业方向。这种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学生的做法,打破了按专业招生的传统模式,具有客观必然性。
  1.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综合效益
  按“大类招生培养”,一方面,能克服过去由于专业设置过细造成的分散局面,可以更好地发挥院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指挥和统筹作用,有利于师资、设备等各项教学资源的合理和有效配置,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另一方面各院系从“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要求出发,拓宽专业覆盖面,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校在办学中不断整合自己的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学校进一步发展,凸显自己的教育个性和品牌。
  2.有利于学校的教学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实行分大类招生培养后,由于一年以后学生才选择专业,学校可以有更加充裕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专业教学计划,使之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按大类培养在设计具体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时,可以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根据专业发展趋势,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而灵活设置,可以实行平台加模块的复合式课程体系,即由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三个层次不同但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构成必修课,由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任意选修课程模块构成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其中,“平台”是保证学科大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模块”主要是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厚基础,就是强化做人的基础和强化做事的基础。宽口径,就是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地方、行业经济结构变化为依据,以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突破单一学科设置模式,实行按大类专业招生,小专业施教,设置柔性专业方向。大类招生延迟了专业选择时间,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和了解毕业时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专业的选择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经济需求。
  3.有利于培养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其主要责任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施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高等教育后的全过程,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己发展的需要。正确认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寻求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当前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课题。“按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为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在这种情况下接受教育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言语所能传授,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再创造”而获得,这就需要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其中主动地发挥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备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学生就不能把握所学知识的精髓,就不能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去。创新思维需要联结各个学科的知识,对各学科的知识进行组合推理,最后形成一个全新的思想。按照大类招生培养人才,可以打破   专业界限,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为学生的个性养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创造合适的条件。
  4.满足学生心理变化和个性发展需要,做到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大类招生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在培养大类内按“志愿+考核”的原则选择专业,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来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同时还可申请转专业,初步确定人生发展方向,这是对学生学习的一个促进,因为要参考学生学习的成绩和表现,想要选到理想的专业,就必须努力争取各方面表现优异,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得专业选择更加理性。按大类招生对任课教师也有一定的压力,各个学科的教师也需要不断更新课程来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更满意,督促教师更加重视教育质量。
  二 实施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满足多方面教育要求,实现一定教育目的而形成的人才培养活动的某种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高校投入相当大的热情和精力,针对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认真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应用较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三种,分别是:KAQ模式、成功素质教育模式、大类招生模式。
  1.KAQ人才培养模式
  KAQ模式是一种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指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即高校通过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取、积累、整合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智力潜能、创新能力,再通过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内化为自身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KAQ模式中,知识、能力、素质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并且分别处于不同的层面,通过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构成全面发展的整体。其中,知识是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知识。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能力的增强,而较强的能力又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的认识和社会实践,把从外界获取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品质和素养,较高的素质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并进一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扩展和增强。
  2.成功素质教育模式
  成功素质教育是以让学生具备成功者所共有的特质即成功素质为培养目标,实行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校即具备成功素质,一跨出校门就能适应社会,并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成功素质教育以实用教育理念为指导,实行以“一二三四”为特征的学生培养目标。即,强调学好一个专业,掌握二项基本技能(外语、计算机),夯实三项基本功(一笔字、一口话、一手文章),塑造四项基本品质(笃志、博学、崇实、创新)。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成功素质教育实行大众教育加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99% 的学生按高素质劳动者方向培养,1% 的学生按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政治家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即“99+1”的培养模式。
  成功素质教育强调专业设计和学生生涯设计。在专业设计上主张兼顾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素质基础、素质特长、素质发展要求的实际,考虑当前和未来两种需要,以培养成功人才为目标,制定科学完整的培养方案,要求围绕成功素质的培养进行专业设计。在学生生涯设计上,分学业生涯设计和职业生涯设计两个方面。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成功素质教育把专业素质课和非专业素质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负责第一课堂,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为主,实行素质导师制。素质导师的职责是负责第二课堂,安排专门课时对学生进行实践、心理等素质训练,然后进行素质测评,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在教学内容的结构上,成功素质教育强调核心课程要加强,基础课程要精干,边缘课程要适度,同时强调突出实践课的地位;在教学方法上,成功素质教育强调教师要讲“课”,而不是讲“书”,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再消化、再创造,教师的讲义才是真正的教材。
  3.大类招生模式
  学分制下按文理大类招生培养是指学生进校时不分专业,经过基础平台学习后,由学校根据本人意愿、专业兴趣、就业方向等因素,以及社会需要和自主择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中期专业分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该模式已被我国部分本科院校采纳,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
  北京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按“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原则改革培养模式。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进行本科生学习制度的根本变革。实施“元培计划”,根据本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理念,先按文科和理科学习基础课,然后按专业进行分流,二年级下学期才进入专业学习阶段。
  复旦大学在“通才教育,按类教学”的原则下,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交叉、组合,将“普通教育、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按文理大类实施全校性基础教育,从源头上改变以专业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尊重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文理兼备的通才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复旦大学还将进一步效仿哈佛等世界名校的做法,逐步为低年级本科生成立文理学院,专门负责全校性课程的修读管理。
  北京师范大学从培养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目标出发,强调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部分院系实行大类招生;开设大文科大理科招生试点,学生在前两年不分专业,进行或文或理的学科教育,后两年学生可跨院系双向选择专业方向。   按文理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其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大多是“平台+模块”模式。这个模式是基于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来的。在这一体系中,必修课是由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三个层次不同但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构成,选修课由多个相互独立、知识内容完整的专业方向“模块”和任意选修课程群构成。“平台”根据学生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由带有相应通用性的学科或专业知识课程组成,反映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公共基础平台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而设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模块”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发展趋势而设置的课程,旨在体现专业特色与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的专业特征和个性要求,实现人才的分流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教育的宽口径和社会分工的接口问题。任意选修课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和综合素质教育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经济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公共选修课程群、跨学科选修课程群和学科选修课程群。不同学科的学生在每一类课程群中选修一定的学分数。“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运行过程是:按学科类别招生,在此基础上,前期学生学习平台课程,加强共同基础,后期根据人才市场变化需求及自身个性化发展需要,选择柔性专业方向课程群和有利于自身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
  上述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均是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尝试和新突破。事实证明,这些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因材施教和按需培养人才、提高人才质量,有利于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有利于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符合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是新世纪本科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
  三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层次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分三个层次:整体性的改革、专业性的改革、专业培养方案性的改革。如果按这种划分来定位以上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则“KAQ人才培养模式”和“成功素质教育模式”属于第一层次范畴,即属于整体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按文理大类招生”模式属于第二和第三层次的融合,即它们既属于专业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是专业培养方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文理大类招生模式”从微观入手,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学分制下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按文理科大类招生培养学生,这种新方法彻底改变了过去长期按专业招生培养学生的方法,形成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学分制下按文理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世纪本科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
  近几年,部分经济类与综合类高校采用学分制下按大类招生培养学生引起了高教界的瞩目,并在强化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按文理大类招生培养人才,可以促使专业调整,淡化专业观念,使专业向复合型转化,最终达到综合性人才培养的目的。这种学分制下不分专业而按文理大类招生培养学生的做法,将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它较好地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要求,也符合“整体优化,增强适应”的高等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黄兆信.大类招生: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2004(2)
  [2]王京芳等.院系按专业大类招生和培养的改革与通识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7(1)
  [3]李秀娟.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

推荐访问:大类 综合类 探讨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