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和朗诵的区别【论指导学生朗读与朗诵的有关教学问题】

  朗读与朗诵,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的一种语言再创作活动,集高度的文学性、艺术性、技巧性于一身,是具有强大心灵震撼力的高层次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以书面语言为表达内容;以口头语言为表达手段;都要求必须正确理解作品内容,诵读时字音正确、语句流利、语调语气和谐,充分表情达意。很明显,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朗读和朗诵本身就是语言艺术性很强的一种教学手段。
  朗读与朗诵有以下功能:促使学生掌握大量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语言知识,培养其对语言的听辨、感知能力,提高有声语言的表现素养;能使学生有效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作品的文势、文脉、文气、文采、文味,还能调动起学生的智力活动;朗读和朗诵,还可以帮助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诵读与朗诵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作为教师,应在指导学生朗读和朗诵方面多下功夫,通过科学指导,使学生通过朗读朗诵,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去体味、感受文章的内涵,能身心俱入文章境界中。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指导学生朗读和朗诵之前应对文章通体纯熟
  熟,方能生巧。否则,如果对文章本身尚且生疏,还要进行朗读与朗诵的范读,往往会出现读断句、重复读、丢漏字等现象。这样,教师的朗读朗诵不可能吸引学生,反而会连学生最初激发起的一点朗读朗诵兴趣也受到破坏。因此,教师在作示范朗读朗诵之前,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备课时对文章应反复研读,务必对文章蕴含的思想道理、文体形式、韵味灵气等做到通体纯熟。二是务必对文章的脉络、句法结构通体纯熟。三是务必在朗读之前把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停连等技巧问题处理好,而且能熟练地诵读出来。
  如何做到以上三点呢?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认真备课,一遍一遍地去读,一遍一遍地去体会,不但要用口去读,而且要用心去读,在读的过程中去分析、体味、揣摩文章的思想内容,字词句法,人物环境,形象塑造和内心体验等。
  深入理解作品内容,这是表现的基础,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作品内容不理解,或者一知半解,就很难通过艺术化的声音,再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古语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作品原本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内心隐秘形诸文字的结果。因此必须对文本进行认真仔细的解读,才会领会作者的真正用意之所在。毋庸赘言,诵读前的深入解读是诵读质量高低的先决条件,不花费一定的精力深入解读文本就冒然朗诵,势必会把作品弄得很糟。
  如果做到以上两点,朗读和朗诵的指导算是完成了第一步。
  二、朗读和朗诵要合乎规范
  完成了准备,下面就是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范读的问题了。范读具有多种教学意义,如再现作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朗读和朗诵兴趣等等。这就要求教师的范读具备发音准确、句读分明、速度适宜、节奏鲜明、语调恰当等等,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问题:
  1、有真情。真情是范读的生命,无真情的读,即使技巧再高,也难于达到“示范”的目的。只有教师想读、爱读、把读当作精神享受时,有关技巧才能活起来,范读才能成功,效果才会好。
  以《再别康桥》为例。这首诗是徐志摩的名篇,抒发了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诵读的感情基调应该是轻轻的、柔柔的,但这并非全篇都是一个调子,该舒缓的就舒缓,该快的就快,该低沉的就低沉,该喜悦的就喜悦,而不能一味地轻柔。
  再以舒婷的《致橡树》为例。这首名作,是激情与哲理高度统一的诗篇。要朗诵好这首诗,就必须领会其精神内涵,用恰如其分的语调、速度、抑扬等等来处理。像第一节,就应该用比较徐缓的语调来处理,因为这是诗人刚刚开始思索和抒情,感情是内蕴的,而非外露的,因此语调过快,就会影响诗歌内在感情的逻辑。第二节是诗人进行深入思索和抒情的部分,因此语调就该提高,声音就该变大,节奏就该变快。不仅如此,必须把橡树与木棉分别开来,有关橡树的文字就应当昂扬一些,以便表现男性的阳刚;而关于木棉的诗句则应以舒缓的语调处理,以便表现女性的温柔。但是诗歌的主题是女性独立,所以在涉及木棉的诗句里,还应分辨哪些是女性独立的宣言,这些诗句也应该昂扬,不如此不足以表现女性意识的觉醒。第三节是诗人对思索和抒情的总结,感情的浪潮已经有所舒缓,因此不能再像第二节那样声嘶力竭,而应当以比较舒缓的语调处理,但要考虑这里的舒缓与第一节的舒缓又有所不同。第三节刚刚开始的一句“这才是伟大的爱情”是极为深情的,因此这一句要以舒缓而又极为深情的语调和语气来处理,而且句内最好做一个停顿,读为“这——才是伟大的(重音)爱情(深情)——”,以下的“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是诗歌卒章显志的结尾,也应该以深情而舒缓的语调、语气来处理。
  2、有分寸。范读时要掌握一定的分寸,要根据作品内在情感的发展,自己感情的流露,恰当地控制声调、重音、停顿、节奏、语气、语调等,努力做到适度、得体、自然、贴切。口语课中提倡声音技巧的运用和态势语的模仿体现,但我们不可一味去追求这种声音技巧的模仿体现,而应当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把握分寸,切忌过分夸张、声嘶力竭、手舞足蹈、装腔作势等等。既要进入作品之境界,又要超脱作品之境界,不可忘却自我,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因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讲”而不是“演”。有位老教师回忆说:“我从前在课堂中讲《长亭送别》一段,到红娘曰:‘姐姐,你今日怎个不打扮?’我无意中挤窄了嗓子,模仿红娘的声调,惹得同学们大笑。那么当我们讲《黑旋风李逵》时,是不是又要放宽了嗓门,用一个黑头的腔调来模仿李逵说话呢?这样追求下去,势必要闹到彩排才放手,这是不足取的。”无独有偶,有一位中学教师,在讲一篇描写战斗场面的课文中,模仿敌人被打倒的样子摔倒在讲台上,惹出了一则笑话。这些都是失去分寸的例子。
  三、朗读和朗诵指导要有层次性   有了示范朗读和朗诵,下面就是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朗诵的问题了。
  朗读朗诵指导最忌讳泛泛念念、泛泛说说,无针对性,这种指导往往是空架子,不会产生实效;再者,以为教师念念说说,只要多练了就行,所谓“书读三遍,其义自见”,于是大念一遍,小念一遍,仅仅在“念”字上下功夫。念与念之间无质的区别,其实只是简单的重复而已,根本谈不上实效,这首先就窒息了学生的朗读朗诵兴趣。
  朗读朗诵指导必须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开头怎样指导,然后怎样递进,最后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一位老师在朗读训练课上是这样做的,课文是《小马过河》,首先让同学们先解决字词问题,力求读准每一个字词。然后,让同学们分析人物形象,比如:小马的天真稚嫩、老马的耐心严格,老牛的温和老成、松鼠的性急热情。再根据朗读时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要求用不同的音色、语调、语速和语气来体现各动物形象的特点——小松鼠说话快而尖细,老牛慢而浑厚,小马甜美稚嫩,老马沉稳老练。最后,让同学们在书上把节奏、重音、停顿、句调、语气等根据自己的体会用符号标示出来,以辅助朗读。结果,同学们下课议论说:“我们很愿意读,读一遍就有一遍的收获。”这样做,就激发起了同学们的朗读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指导朗读和朗诵要开放学生的形象感受能力
  朗读和朗诵中的形象感受,是指由于作品中的词语概念对朗读者内心刺激而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和思考,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而形成的。这种感受来源于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朗读者的内心,好像“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一样,朗读的形象感受是朗读者对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以及空间感等综合性的感知,是朗读好文章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例如:在指导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老师让学生认真体味“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句话,抓着实词,不要把它当成白纸黑字,而应透过字词看到天色、雪花、冷夜,从而感受到寒冷之意。这样读出来的声、情、意和泛泛的朗读有着截然不同的感觉。再比如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让学生反复诵读,调动学生的时间感、空间感和运动感,体味全诗的那种阔大气势,体味伟人的那种广阔胸襟。通过训练,学生自己说,开始读得很飘,后来又读了两遍,好像自己有了厚实的依托,发声更高亢、洪亮、扎实了,而且更有自信了。
  五、评价学生的朗读朗诵,要用激励性语言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会经常遇到学生读得不好的情况,这时,作为指导教师,不要照头一盆冷水,而应该用激励手段去鼓励他。笔者曾经在课堂上经历过这样一件事,由于当时处理比较得体,后来竟出现了意料不到的结果。那天,叫一个同学朗读,他把字音读错了不少,加之读得像放鞭炮,没有一点韵味,不少同学努力憋住发笑,但等她读完,我脱口而出叫了一声“好!”,同学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望着我,我笑了笑说:“是的,从整体上看,她读得谈不上好,但我们听她单个发音,那音色多美呀!如果语音再准确一些,节奏把握得再好一点,就更好了。”说过之后,我也没当回事,但在毕业考试时,笔者意外地发现她的朗读能力提高很多,在全班得了最高分。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在进行朗读评价时,多用些激励性语言,再适当配以教学手段去强化激励,常常可以获得意料之外的成功。
  朗读和朗诵都是以声音为主要传达手段。除运用声音外,朗读和朗诵都会有相应的动作表情,不同的是,朗读的动作表情有转述者的特点,是随意的、生活化的。而朗诵的动作表情则是角色的表演性动作表情,要求在朗诵过程中,形体、态势、表情、眼神和谐统一,协调配合,虽不同于戏剧表演,但朗诵对于朗读而言更具表演成分,朗诵者调动起自身乃至环境的全部表达能力:音声、表情、动作、目光,甚至是服装、光线、布景,一同参与到艺术创作当中来,以强化朗诵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使朗诵成为一种精美的行为艺术品。总之,“朗读是朗诵进行艺术加工的基础,朗诵是朗读艺术加工后的提高。”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细腻感悟力,培养学生科学而又艺术的诵读能力。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绝对地读准字音,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深入地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对朗读与朗诵做出正确的指导,唯其如此,我们的诵读教学才会焕发出巨大的艺术魅力,才会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颂.诗歌朗诵[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陈爱仪,雷抒雁.朗诵艺术谈[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3]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4]姜大源.情景与情境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
  [5]张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王莉 河南驻马店 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 463000)

推荐访问:朗读 朗诵 指导学生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