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朦胧诗”_朦胧诗

  【摘要】肇始于70年代末的朦胧诗运动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和开端。本文将从朦胧诗的崛起,有关朦胧诗的争论,朦胧诗的艺术特色进行浅论,并结合个别经典的朦胧诗进行简单的赏析。
  【关键词】朦胧诗 争论 艺术特征 赏析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19-01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1979年中国作协主办的《诗刊》刊登了北岛的《回答》和舒婷的《致橡树》。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十七位青年作者的作品和各自的诗观。他们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创作出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这些诗歌后来被统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的崛起曾引发一场争论。从谢冕赞叹“一批新诗人在崛起”[1],到孙绍振的“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2]的概括,再到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从形式到内容把朦胧诗的艺术主张系统化,肯定了朦胧诗的价值,而反对者则认为是畸形的文学、艺术怪胎,甚至指为“逆流”、“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体现了新的人本主义文学思潮与“文革”以来的神本主义专制主义文学思潮的尖锐对立。然而,在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承接起五四这一优良诗歌传统的,就是“朦胧诗”[3]。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4]。下面,本文将从朦胧诗的思维方式、文本结构、语言艺术三个方面予以论述之。
  1.灵感与意境的火花
  朦胧诗人们以曲笔涉入折射外在生活的心理空间,抵达诗歌质的本性,从而对人生、社会、自我进行思考和感悟,此时的诗歌是个“在这里,寻常的逻辑沉默了,被理智和法制规定的世界开始解体,色彩、音响、形象的界限消失了,时间和空间被超越,仿佛回到宇宙的初创期,世界开始重新组合——于是发生变形[5]。”顾城的《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样把虚幻的远近、象征的远近、真实的远近交错开来,形成张力,扩伸出人与自然、人与人、真实与虚幻、冷漠与和谐的哲学思考。艾青认为,凡是花都有放的权利,花的生命就是放。[6]朦胧诗以不同的视角,独特的意境,绽放着自己的“花朵”。
  2.诗的结构上内部空间的延伸
  3.朦胧诗只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艺术样式
  在意识上开始流露出意识流的感觉和蒙太奇意象组合的结构。如徐敬亚的《既然》,“既然/前,不见岸/后,也远离了岸//既然/脚下恋着波澜/又注定终生恋着波澜//既然/能托起安眠的礁石/已沉人海底//既然/与彼岸尚远/隔一海苍天//那么,便把一生交给海吧/交给前方没有标出的航线”。这四个既然句式反复,叠合出四个蒙太奇镜头,之间的连接线已被抽掉,并且已不仅并列叠加,而且逐层递进,力量一次比一次强烈,深化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隆起了一股豁达顽韧的向上气概[7]。完全可以断言:诗歌中蒙太奇的介入,强化了诗歌的直观性与流动感,因词与词、句与句间连接媒介的省略取消,使诗拥有了更为自由广阔的空间。
  4.语言意象化、含蓄化、立体化
  朦胧诗大都是想象奇特、感情隐晦,语言也有的比较怪异、形同谜语,读了往往使读者感到精致。例如北岛的《是的昨天》,“你慢慢地闭上眼睛”、“你点点头焉然一笑”、“你咬着苍白的嘴唇”、“你坚决地转过身去”这四个细节性的意象概括了整个爱情故事。诗的语言在意的连续性上出现了大面积的断裂,但这并不妨碍意识的传达,而是把诗意的断层留给读者去修补。又如野曼的《冬天的信息》,“冬/从枝头纷纷落下/唯有枝丫间/冒出一叶鹅黄/在宣布/冬的死去”。诗人们这种通过纯语言的场景从而使语言立体化,使诗成为“有韵的宗教”;因为“言”为说,“寺”为庙,合而为诗。
  对很多事物的认识需要时间,时间最公正,时间能抹平很多东西,时间也能让很多事物显现出来。多年之后,我们再来看待朦胧诗的价值和意义,或许会客观些,或许会准确些[8]。多年之后当我再来诵读这些诗歌,我们会发现这些诗歌愈发有着美酒般沁人心脾的芬芳。
  参考文献:
  [1]谢冕 《在新的崛起面前》,《光明日报》1980年5月7日
  [2]孙绍振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诗刊》1981年3期
  [3]《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年8月
  [4]《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年8月
  [5]田晓青 《答复——诗人谈诗》,《今天》第九期
  [6]艾青 《从“朦胧诗”谈起》,1981年5月12日《文汇报》
  [7]《一股不可遏制的新诗潮》——刘登翰 《福建文艺》1980年第12期
  [8]王干 《废墟之花:朦胧诗的前世今生》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推荐访问:朦胧诗 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