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你莫属》走红的背后] 非你莫属最牛b的面试者

  《非你莫属》实现了一档电视栏目通常怀有的最大理想——红了,但却不是以一种常规的方式。  此类求职节目,各地电视台已播出不少,但大多反响平平,《非你莫属》之所以惹人注目并引发争议,缘于今年的两期节目:一是“海归女”刘俐俐。刘俐俐上场后,反应敏捷,表现甚佳,非但未受肯定,反因言辞犀利被主持人张绍刚和老板们几番刁难嘲笑,最终“失败”离场。二是“晕倒男”郭杰。郭杰曾在法国留学10年,自述其已学完法国硕士课程“BAC+5”,一旁亦曾留学法国的老板团成员文颐竟当场出言“打假”,称其只是个“技术专科”。郭杰一时语塞,当场晕倒。
  5月30日,知名人士李开复在微博发起“万人实名抵制《非你莫属》”活动。李开复认为,《非你莫属》传递了负面的职场文化,“找”工作变成了“求”职,公共平台所表现出的种种无知和没有人性,已经让人忍无可忍。短短几天,已有数十 万网友参与投票,超过90%网友支持抵制倡议。
  何以至此?
  娱乐至死的电视时代
  一档求职栏目,频繁出现于各大娱乐新闻的头条,是求职舞台还是变相的娱乐节目,似乎已无须争论。因为我们更多时候并不关心那些求职者结果如何,而是记住了N多个或英俊阳光的、或美丽智慧的、或妙语连珠的、或神秘犀利的大BOSS,以及节目的核心人物——张绍刚。
  他们在《非你莫属》这个强势BOSS与傲慢主持人构成的奇妙“力场”中,居高临下,疯狂作秀,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以“毒舌”自称并为此而沾沾自喜。比如刘俐俐一期,势单力薄的求职者被他们描述成一只“刺猬”,“具有攻击性”,笑容“狂浪”,站姿“很假”,“面目不自然”,“表情虚张声势”,“心理素质太差”,“让人找不着北”,“眼神流露着恨和嘲讽”,“凶狠和蔑视之后0.1秒又变得非常温柔”,与她沟通,会“浑身一阵一阵犯冷”……
  毫无疑问,我们已进入娱乐至死的电视时代。正如尼尔?波兹曼在自己的作品《娱乐至死》中所言:“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非你莫属》并非特例,一大批相亲、选秀类节目在各大上星卫视如火如荼地上演,各种作秀,各种表演,早与电视节目的初始定位以及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背道而驰。
  “臭豆腐”好卖只因“宫廷菜”乏味,当“臭豆腐”热卖到过于占领市场,而不得不需要加以限制的时候,我们在感谢管理者关心“食客”健康的同时,也对影视文化产品的市场现状产生疑虑。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当公平公正的职场诉求遭遇“秀”字当头的电视狂欢,文化终将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因此,让更健康、更有营养、更有滋有味的“宫廷菜”成为满足人们“食欲”的首选,势在必行。
  所谓“优越感”
  在《非你莫属》中,十二个正襟危坐的老板和一个傲慢刻薄的主持人所代表的精英阶层构成这个社会强势的一方,他们或掌经济权,或握话语权,无论哪种权力,最后都指向坚不可摧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具有排他性,不许任何人超越,也不许别人与其并驾齐驱,这是人类的本能欲望之一,是人类生活非常单调时的产物。在文化上,它体现为一种狭隘的人性,属于封闭文化,以大、以聚集为美,排除将其分成更小、更多元的可能性。
  致使《非你莫属》走红的场景,在中国职场其实并不鲜见,老板们总喜欢在最短时间内以一己好恶对求职者作出评判,并迷恋将这种傲慢与偏见贯彻到底。受老板和张绍刚青睐的都是清一色的“乖宝宝”。谦卑、低调、谄媚,对主持人和诸BOSS毕恭毕敬,最好还要有一点憨。个性强、独立思考、不拘一格的应聘者,不被看好。而在欧美,对于应聘者充满个性的表现,都是容许的,对于老板,却有许多限制。诸如“你的家庭状况”此类问题,如果出现在欧美国家的面试中,会惊掉人的下巴。
  老板或雇主高人一等,员工或劳动者是在低三下四“求”职,似乎已成为中国职场的常态,一个“求”字,无论理解成央求、恳求还是哀求,个中不平等关系被暴露得淋漓尽致。有人可能会说:上司和下级、老板和员工之间怎么可能平等?这实际上是混淆了工作职能上的不平等和雇佣关系上的平等。一个好的企业,一个成熟的老板及其人事部门,其招聘流程不仅仅要考察员工,也会尽力借机向员工展露甚至是推销自己的企业。
  健康的职场应该合理竞争,劳资公平,企业虽有层级但雇主与职员之间人格平等,相互尊重,让“特权”、“优越感”无所遁形。在当下的中国现实中,这些想法虽更像理想主义者的宣言,但理应成为努力的方向。

推荐访问:走红 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