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铅锡刻镂,重现青铜时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三十五   2011年春节期间,在荆州郊外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不时传来阵阵“叮叮、叮叮”的金属敲击声,铿锵悦耳。走进院内,便可看到各种各样的模具整齐地堆放着,边上有几个不大的炉子,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琳琅满目地摆满陈列架。敖朝宗指点着这些工具自豪地说:“别看这个地方不起眼,我的青铜器可就是在这里做出来的。”
  
  “敖出头”的古法技艺
  今年68岁的敖朝宗,出身于湖北荆州的一个手工艺世家,家族擅长制作青铜器和银器,祖传的青铜器“铅锡刻镂技艺”更是沿袭古法,堪称一绝。
  刚过去的2010年,对敖朝宗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5月,作为楚文化青铜器——“铅锡刻镂技艺”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敖朝宗带着作品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当时不少游客都被展区现场架子上的一溜青铜器所吸引,禁不住询问:“咦,这些是古董吗?”而坐在一旁低头雕刻的敖朝宗就会放下手中的刻刀,笑着说:“不,这是我做的。”
  敖朝宗喜欢跟游客讲述青铜器的故事,什么是用来装酒的,什么是用来盛饭菜的,什么是用来做妆奁的;王可以用哪一种,大夫可以用哪一种……件件都有讲究。
  坐在一旁的8岁孙子因为从小耳濡目染,也会拿着爷爷的刀具敲打几番。有游客前来观赏,他总是煞有其事地介绍:“铅锡刻镂是用于制作、复制古代青铜器的一种制模技艺,在敖氏家族代代相传,家谱记载已过五代……”认真的样子让游客不禁莞尔。
  敖朝宗一家的作品几乎都是以战国到两汉的古董青铜器为原型,使用古法制成。细细端详这些精美的仿制品,仿佛看到数千年前端庄古朴的青铜礼器,又在新时代得以重生。
  2010年6月,文化部公示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北荆州“铅锡刻镂技艺”榜上有名。其后,在年底济南举办的全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敖朝宗的青铜器作品“镶嵌云纹盒”又荣获了银奖。这些都让这个默默无闻了大半辈子的老手艺人,终于有了一点“熬出头”的感觉。
  然而,敖朝宗的“非遗”之路,一路走来殊为不易。
  
  以假乱真的青铜器
  敖家是典型的手工艺世家,敖朝宗的外公是金银器匠,外婆扎纸人,父亲、母亲则是两大家族的“铅锡刻镂技艺”传人。从十几岁开始,敖朝宗就跟着父亲,跟青铜器打起了交道。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他学会了全套制作青铜器的手艺。参加工作后,他的这一身本领再也无用武之处。
  从印染厂退休后,眼看着儿子儿媳也相继下岗,窘困的生活让敖朝宗动起了做青铜器的念头,使他重又拣起了这门手艺。他制作出的几件仿古青铜器很快得到了专家的赞赏,湖北省博物馆特地请他去复制馆藏的青铜器。他就靠这门手艺赚点钱,贴补家用。
  经过近30多年的尘封,敖氏青铜器重现江湖。时值改革开放之初,各种工业蓬勃发展,有人劝说敖朝宗改行制作工业模具,被敖朝宗一口回绝了。
  当时的敖朝宗也没有想到,自己经手复制的古代青铜器,竟然也参与了文物市场的流通,一些早期的“文化商人”,找到敖朝宗,市价购买他的仿制青铜器,再以“假”乱真,高价卖给不明就里的收藏者。
  “但我一直恪守本分,东西从我这里出去的时候,从不乱喊高价钱。”敖朝宗说。
  如何开拓市场一直是敖氏青铜器的难题,他曾经带着全家老小转战郑州,但无功而返。敖朝宗认为,因为文化差异,楚国的东西不为中原人所接受,再正常不过。
  后来回到荆州,敖朝宗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当年父亲传给自己的这门手艺。他整整寻觅了一年,2004年终于找到让自己满意的生产场所,举家迁往郊区,重新开始制作青铜工艺品。
  如今在敖氏作坊里,不仅仅是父子兵,连两个儿媳都齐齐上阵。大儿子敖兴华正在打磨一把“越王勾践剑”,在他的脚下,还没有经过打磨的“越王勾践剑”横七竖八躺了一地。
  曾有传言,敖朝宗复制的越王勾践剑在某拍卖会上卖出几百万,但他谦虚地说:“肯定无法与真品媲美,真品埋藏于地下几千年,其历史文物价值是无法超越的。”
  “越王勾践剑”是敖家最先开发的工艺品,因为工艺简单,类似的产品鱼龙混杂,东西一送出去,也就成了“大路货”,敖氏特色荡然无存。“以前不愿意做工艺品,但这样下去不行,生活都维持不了,器物、动物要做,批量的也要做。”
  
  揭秘敖氏独门心法
  所谓“铅锡刻镂技艺”,就是利用铅锡的独特性能,用打击、扭曲、编织、挤压、入模成型等几十道工序手法,把平面的纹饰和立体、扭曲、镂空等造型结合起来,把器物形状和动物形态结合起来,最终完成精致的原模。
   敖朝宗介绍说:“‘铅锡刻镂技艺’是我们祖辈数代人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创新改进而成。古代制模多用泥模、蜡模,但楚系青铜器纹饰繁丽,泥模、蜡模等保证不了造型效果,刻镂力度更难把握。我们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把泥模改成铅锡模。铅锡软而柔,延展性好,造型方便又能适应于各种刻镂技法。”
  敖朝宗拿出一块模具说:“你看,这么细的花纹,如果用其他材料刻制的很难达到这种效果”。他边说边示范:“一旦造型做好以后,我把螺丝一松,轻轻一拔,模具就提出来了,而且成形稳定”。
  通常只要一张图片,敖朝宗就能根据造型和纹饰做出非常讲究精美的青铜器来。“青铜器铸造技艺要求极高,我们有一套严格的祖制”。敖朝宗透露道,“铅锡刻镂技艺”的核心,就是我们家族世代相传的心法口诀。做工时不仅心要静,还要根据不同的工艺流程默念心法口诀。
  首先是制模,“制器先有模,无模难成器,成模有尺寸”、“成模上铅锡,刻镂驰其中”,制模有技巧“圆刮方削成模道,动物成模先观形”、“分划分三四,六八方位出,宫格画纹饰,上下高低皆有度,反复比较能安心。”
  铅锡刻镂技艺重刀功,雕刻时要“肩背紧、手腕活,脚落地、手落桌”。下刀要谨记“挑刀指用劲,以免伤眼窝”。“用刀力必致,用针力上尖”,尽管花饰繁缛,但是有章可循,“单元相同刻一侧,花形相对刻一片,平起平走刻一排”,这样“每刀相连,前后相引”,方能“四平八稳,镂花凝重”。
  雕刻过程也是磨砺心智的过程,“恒定心力,眼手一致,宁停不急”,“紧而不急,慢而不松,心气平和”。刻错了也不必担忧,“如有错,宁可错不可乱”。敖朝宗说,铅锡刻镂的特点还在于,一旦刻错缺损,不必从头做起,施行局部修复即可。
  “铅锡刻镂技艺”中的心法口诀,将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表现得尤为突出。敖氏家族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世代相传,把无形的文化理念转化为操作性强的实用技艺,并在传承中将新的体验与心法融会贯通,丰富了青铜文化的人文内涵。
  
  
  再现青铜工艺辉煌
  战国时期的楚系青铜器是构成楚文化的六大支柱之首,它比其他类型的青铜器文化更注重形象化的造型语言。在制作工艺上,最突出的是错金银、嵌红铜、包金银、鎏金和刻镂等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而这些技术只能在铅锡刻镂的原模基础上才能完成。
  而今,敖朝宗作坊制作的青铜器涵盖酒器、水器、摆设等几大类,种类有数十种。这些产品陆续被销往广州等地的古玩市场,被工艺品爱好者收藏。因为工艺繁复,制作精美,凡是用“铅锡刻镂技艺”复制的古代青铜器,是普通青铜器价值的几倍。但由于完全是手工制作,耗时费力产量有限,敖家并不能赚多少钱,目前也仅仅处于维持状态。
  即便如此,敖朝宗一家依然忙碌着,过年的时候也只是去亲戚家吃了饭,就赶回作坊继续赶工。敖兴华告诉笔者,当时在世博会上展出和后来获奖的镶嵌云纹盒,是全家4口人耗时3个月赶制完成的,凝聚着敖氏几代人的工艺精华,而为其付出的心血和辛酸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件曾标价20000元的代表作品,如今已成为敖家的非卖品,“我们是不会卖的。”
  敖朝宗抚摸着自己制作的青铜器,自豪地说:“我们荆州古代曾有过一个辉煌的青铜时代。我在制作过程中又运用了硅橡胶、牙科粉、修补胶等现代材料,完全可以再现古代青铜工艺的辉煌!”
  而他最大的心愿,是希望能在旅游景点找到一个地方,让他开一个前店后厂的青铜器工艺品店,游客在这里既可以参观青铜器的制作过程,又可以仔细欣赏、购买青铜工艺品。这样,他就能通过这个固定的场所,把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也可以成为荆州的一个窗口,展现荆楚非遗文化的魅力。
  
  
  
  
  
  
  
  
  
  
  
  
  
  
  
  
  
  

推荐访问:青铜时代 重现 铅锡刻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