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作《岳阳楼记》时到过岳阳楼吗?]岳阳楼的门票背诵岳阳楼记

  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描述了岳阳楼和洞庭湖优美的自然风光,而其中所抒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境界,成为无数仁人志士毕生努力追求的目标。自此之后,岳阳楼便名冠天下,使人们无不向往之。
  但是,谁又能想到,写下这篇奇文,为人们介绍和宣传岳阳楼的范文正公,自己当时却还没亲临过焕然一新的岳阳楼。这又是为什么呢?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开篇说得很清楚,这篇文字是受他的老朋友、当时被贬为岳州(今湖南岳阳)知州的滕子京的请求而作的。滕宗谅,字子京,是范仲淹的同年好友。他在知岳州时,勤于政务,把当地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他又募集资金重修破败的岳阳楼,将其规模扩大,刻唐宋名贤诗文于其上。为增加此楼的知名度,他又做《求记书》给远在陕西前线的好友范仲淹,请他为重修的岳阳楼做记,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以资参考。
  但范仲淹自署《岳阳楼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当时他入朝实行“庆历新政”已然失败,并遭贬知邓州(今河南邓县),从邓州到岳州有近千里路程,而且朝廷又不允许官员擅离职守,要让年已58岁的范仲淹远道赶去游览此重修一新的岳阳楼,显然是不可能的。因而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范仲淹在邓州写好了《岳阳楼记》,再派人送给在岳州的滕宗谅。
  范仲淹没有亲临重修后的岳阳楼,他为何能如此出色地描绘洞庭山水和登楼的感受呢?这是由于范仲淹此前曾到过洞庭湖和重修前的岳阳楼,了解当地的湖光山色,如他在景祐元年(1034)所写《新定感兴五首》,其中就说:“去国三千里,风波岂不赊。回思洞庭险,无限胜长沙。”“回思”必然是到过的。他也上过重修前的岳阳楼,如明道二年(1033)在《送韩渎殿院出守岳阳》一诗中就说:“岳阳楼上月,清赏浩无边。”
  有过登临的感受,再加上有新作的《洞庭晚秋图》作参考,即使范仲淹此次未见到重修之楼,亦能出色描绘洞庭山水和岳阳楼景色。而其中的主题则是他在改革失败后,对国家、对百姓、对人生的反思和感悟,与此间山水的关联就不甚大了。
  (选自《问吧8:有关宋朝的101个趣味问题》,中华书局)

推荐访问:岳阳楼 到过 范仲淹 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