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从娃娃补起等] 心灵鸡汤小故事

  日前,省教育厅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指导意见》,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出指导性规定:各地各校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安排,保证每2周至少1课时。心理健康教育犹如一份“心灵鸡汤”,滋润孩子的心灵,大有裨益。
  随着市场经济浪潮冲击,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价值观念日益多元,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正向中小学生侵袭。北京师范大学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5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的16472名中小学生中,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20.6%,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17.1%;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17.3%。沉迷网络、性格偏激、低龄犯罪……极个别孩子的极端行为不时敲响社会警钟,值得我们深思。
  俗话说,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纳入中小学课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实际需要相比仍显不够。比如,师资力量紧缺,专业教师不够,外行兼职来凑,整体素质不高;教育方式偏差,从书本到书本,就理论谈理论,没有什么针对性;目标导向不明,考核指标不完善,育人效果难落实……问题根源在哪?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家长、老师对学生只问考试成绩好坏,不管心理健康与否。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成为可有可无的“选修课”。
  作为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补课”刻不容缓。这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希望学校、家长、社会携起手来,本着素质教育的宗旨,精心煲一份“心灵鸡汤”,让中小学生带着阳光般的心灵健康成长。
  不要以爱的名义伤害了孩子
  你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
  曾有媒体报道,南京有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生,考了44种证书。在北京,一些小升初学生的推荐材料厚达100多页,各种获奖证书、证明琳琅满目。这是好的教育吗?这能够帮助孩子成才吗?
  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譬如,日本幼儿园通过每天的穿衣、换衣等,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养成有条不紊做事的习惯。一些幼儿园不重视知识教育,孩子们没有课本,只有每月一册的绘本。幼儿园的教学计划中,没有数学、绘画、音乐这些项目,更别说英语、奥数了。问他们教什么?答案让你永远也想不到:教孩子们学会笑眯眯!还教什么?教会说“谢谢”。
  教育的一个非常基本的价值,是帮助一个人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评价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一般有两个标准:一是在小学的时候,如果他能够与书为友,也就是说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教育就完成了一半,“喜欢读书的孩子不会学坏”。二是在他高中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如果实现了这一点,他的教育的另外一半也成功了,他就会主动学习。如果一个年轻人在选择大学时一片茫然,大学毕业后又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失败。
  中国的无数家长正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子女的健康成长,而他们对此却浑然不觉或无能为力。实际上,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暂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家长们依然有选择的余地。你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家庭教育不能被应试教育绑架,家长更不能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
  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有效管理
  日前,广西某高中多名高一学生因没有参加学校例行的跑步训练,被政教处副主任处罚,要求他们在操场爬行。无独有偶。前不久,厦门市世平学校6名小学二年级学生因在午休时“跑来跑去”,被班主任下令分组互打同学耳光。这两起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引发热议。
  在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总会有学生不守规定与制度。然而在今天,在社会各界对学校和教师有很高期待的情况下,一旦学校和教师对违纪犯规的学生处理失当,就会引起学生、家长以及网络舆论的高度关注甚至不满,这给学校日常管理的有效性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这两起事件不仅给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敲了警钟,也提出一个新课题:如何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管理。
  教育中的惩戒绝不等于单纯、粗暴的体罚,不能是伤害,更不能是虐待,而是要通过合适的惩罚,让学生对自己的过失有足够的认识,并能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成长。因此,教师在实施惩戒时,一定要注意技巧和方法,惩戒处理得当,既能达到惩罚的初衷——教育学生,又不对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构成侵犯,让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从国际上看,在美国的家庭或幼儿园中,有一个人人知晓的词叫“time-out”(暂停)。如果孩子犯了错,警告、提醒后仍然屡教不改,家长或老师会把孩子抱到一旁,让他们停止正在做的事情,几分钟以后才能得以继续。在英国、日本的中小学,则有让违纪违规学生面壁思过的禁闭室。
  可见,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教育工作者只要真的想办法,就一定能找到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好办法,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惩罚。
  淡定对待大学排名
  日前,一家大学排名机构公布了今年亚洲大学排名,香港科技大学再次“打败”香港大学,成为亚洲最佳大学。而连续两年排名下跌的香港大学则表示,并不为排名担忧——
  现在,提升排名成为很多大学校长的共同目标,大学排行榜已影响到一些高校的战略规划。但同时,大学排行榜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单纯对排名位置的追求,可能导致大学行为的异化,偏离其正常轨道。排名还将所有大学都置于一个模子中,不利于高校的多样化发展和展现高校活动的复杂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审视目光下,在笔者看来,淡定对待大学排名下跌的港大,对内地高校有着多重反思和纠偏的价值。
  毫无疑问,大学排名靠前当然值得欣喜,意味着可以赢得社会、家长乃至大量投资者的青睐。但问题的关键是,如果一味沉湎于排行榜上位置的上升,不仅降低了排行榜的价值,而且是大学非理性对待排行榜的表现,长此以往,所谓的排行榜必将失去意义。
  就港大来说,面对排名下跌,首先承认了排名的价值——“校方更多地会关注排名榜中个别参考因素对大学的发展有何指导作用,然后进行一些参考”,进而提出了理性的对待方式——“港大在学术文章引述的一项中,得到的分数较高,这证明了港大的学术研究是得到肯定的。”这无疑值得内地高校学习和效仿。
  “港大”淡定对待大学排名下跌,与对大学精神的守护有关。认识到追求大学精神远比排名重要,认识到大学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比位置之争重要,才更符合大学的责任和公众的期待。
  只有我们的高校摆脱简单地对待排名位置之争,我们才有可能迎来成熟的大学。同时,也能让大学排行榜更科学、更有代表性。

推荐访问:心灵鸡汤 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