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云南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构建|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摘要】 云南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家庭经营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需从实际出发,围绕特色,立足优势,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输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关键词】 云南 农民收入 特色产业 劳动力输出
  一、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内涵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一号文件,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各省市、区政府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台各种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政策措施,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目前,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是各地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包括:一是保证稳定的农民增收政策;二是制度上充分尊重农民的权益,不歧视农民工;三是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地调整生产结构,选择种植经济作物;四是社会公共产品向农民倾斜,解决农民教育、医疗等问题。
  二、云南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分析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边疆省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2%,全省75%的国民收入、70%的财政收入和80%的轻工业原料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根据“西部的区域差异与农民增收——以云南为例”课题组2005年对云南农民收入情况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得知,云南农民获取收入的途径主要是种田及其他经营收入(占收入79.33%)和外出务工收入(占收入15.97%),其他收入在总收入中占的比重极小。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资料显示,2010年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52元,与“十五”末的2042元相比,五年累计增加1910元,年均实际增长9.9%。其中,2010年云南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达2510.1元,与“十五”末年相比,累计增长64%,年平均增幅达10.4%。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加,2005年农民工资性人均纯收入348.3元,其中外出从业人均纯收入49.8元,到2010年农民工资性人均纯收入930元,其中外出从业人均纯收入229.5元,“十一五”期间农民工资性收入累计增长了1.67倍,年平均增幅达21.7%,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从2005年的17.1%提高到2010年的23.5%。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民转移性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从2005年的4.3%提高到2010年的8.5%;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从“十五”末的76元增长至“十一五”末的176.8元,五年累计增长1.33倍,年均增幅达38.7%,财产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从2005年的3.7%提高到2010年的4.5%。
  三、构建云南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1、围绕特色、立足优势,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
  (1)培育新兴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云南独特而优越的资源和区位条件为农业的优质化、生态化、特色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在烟、糖、茶、胶等传统优势产业得到不断巩固和提高的同时,应充分依托云南资源优势,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大力培植发展新兴产业,做到以“特”确保产业在形成初期得以生存,以“特”促使产业在发展的中后期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以“特”创立占领市场的品牌,使畜禽产品和花卉、蔬菜、药材、香料、咖啡等新兴特色产业成为云南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例如,具有中国茶城的美誉的普洱市在稳定普洱茶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咖啡产业,使普洱成为国内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咖啡主产区。截至2010年5月30日,普洱市咖啡种植面积达21.8万亩,占全省的50.1%,占全国的47.9%。咖啡产业带动咖啡种植农户2万余户,约10万人参与咖啡种植、经营、开发,实现了咖啡主产区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在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大开河村,仅咖啡种植一项2009年就给全村群众带来了860万元的收入。
  (2)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规模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途径。云南植物资源占全国的62%,动物资源占全国的55%。但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因此,云南应通过产业化发展道路,由龙头企业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促进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相联结,解决农民家庭经营中信息不畅、议价能力差、抗风性能力弱等问题。农业产业化已成为云南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
  “十一五”期间,云南农业产业化程度显著提高,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4500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增至19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增至30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000余个。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43.8万人,具有相当规模的国家或省级农产品商品生产专业化基地10多类600多个,带动农户1313万户。2007年,云南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往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产品、畜产品、经济作物如油料、茶叶、经济林果、中药材、糖料等市场需求强劲,价格全面上扬。2007年农民人均来自第一产业纯收入1752.7元,比上年增加276.6元,增长18.7%。2009年,在大旱肆虐、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农业遭受严重损失的情况下,云南出口整体下滑,但农产品出口却一枝独秀,全年出口68.6万吨、98984万美元,同比增长15%和21.9%,成为全省最大的出口商品。
  (3)围绕特色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延伸农业经济产业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下,云南省特色优势农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形成一批跨区域的产业带和大基地,如玉溪烟草、斗南花卉、元谋蔬菜、陆良丝绸、普洱茶叶、咖啡、西双版纳橡胶、文山三七、昭通天麻等。初步形成了以滇中、滇东北为主的烟草、畜牧、花卉、中药材、马铃薯产业区,以滇南、滇西南为主的优质稻米、甘蔗、茶叶、橡胶、咖啡产业区,以滇西、滇西北为主的畜牧、药材产业区,以滇南、滇东南为主的热果、药材产业区的格局。目前,云南茶叶面积、烟草产量、咖啡产量、花卉种植面积和产量、鲜切花产量、核桃产量全国第一,茶叶产量、产糖量居全国第二位,马铃薯产量居全国第三位。2010年,云南省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产地达1865万亩,比2005年增长了57%。   云南应大力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大企业带动大基地、大基地支持大企业、支撑大产业的发展态势,努力把云南省建成国家重要的常绿草地畜牧业基地、木本油料生产加工基地、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南菜北运和云菜外销基地以及天然橡胶、花卉、茶叶、咖啡等特色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根据云南省委2011年1号文件精神,“十二五”末,全省包括龙头企业在内的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将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800亿元,提供财税收入150亿元以上。农民将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超过1600亿元的收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2、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输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从云南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来看,外出务工收入也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必须不断增加农民务工收入。通过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可使单个农户获得更多生产资料,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又能以工补农,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因此,应从云南实际出发,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由自由型向组织型、分散型向规模型、季节型向常年型、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一是要逐步转变农民的观念,二是通过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输出,减少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其移得出、有工作,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的稳定性和增加收入的可靠性。“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共培训农村劳动力500多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95万人。至2010年累计转移790万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930元,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1)以劳务品牌创造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加大了创建和培育劳务品牌的力度。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培训体系,通过强化技能培训,加大宣传推介和财政投入力度等方式,逐渐打造了“镇雄保安”、“临沧保姆”、“鹤庆银匠”、“剑川雕木工”、“佤族艺人”等一批在全省影响较大的劳务品牌。通过品牌声誉,提高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
  (2)建设劳务外派基地,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云南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起“覆盖全省、连接省外”的信息服务体系,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外派劳务由小到大,走上良性发展轨道。2006—2010年,云南省共建立了17家外派劳务基地、5家外派劳务经营公司以及楚雄州、永胜县2家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年输出规模由2006年的1000多人扩大到2010年的11000多人,累计外派劳务达5.5万人。
  (3)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2006—2010年,云南省农民工资性收入不断提高,外出务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930元,比2005年增加了582元,年均增长21.7%,增幅高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6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的贡献率已突破40%,成为全省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相当一部分经历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熏陶洗礼的农民工,开始回乡创业,形成了输出一人致富一户,转移一个带走一家,转移一批带动一方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积极有效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赵大春:云南“十一五”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9%[EB/OL].新华网云南频道,2010-02-07.
  [2] 李颜:李小平调研普洱市咖啡产业发展情况[EB/OL].www.smeyn.省略/Mode001/Info_Detail.aspx,2011-07-03.
  [3] 徐体义、朱绍云、张锐、熊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助农户编织一条纽带[EB/OL].新华网云南频道,2011-02-16.
  [4] 万涛:转方式 调结构 促发展 产业化提升云南特色农业实力[EB/OL].云南日报网,2010-05-17.
  [5] 云南省劳转办:“十一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明显成效[J].农业简报,2011(9).
  (责任编辑:刘冰冰)

推荐访问:云南 浅析 农民增收 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