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难酬的巾帼英雄_壮志难酬

  摘 要:在《红楼梦》的众多女性形象中,贾探春是一位秀外慧中、有胆有识的杰出人物。作者通过“探春理家”和“反抄检”两场戏,集中展现了探春敏锐、机智、自尊的性格特征。贾府中,只有探春一人察觉到了家族败落的颓势,但腐朽透顶的封建末世,非但不重用和珍惜大志高才的探春,反而把她远嫁异乡,导致了探春宏图未展、壮志难酬的悲剧。
  关键词:理家;反抄检;壮志难酬;巾帼英雄。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向我们展示了一群风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其中贾府的三小姐探春,是一位秀外慧中、有胆有识的杰出人物。其聪颖高雅可比黛玉,稳重端庄犹似宝钗,精明能干不下凤姐。敏锐、机智、自尊——这就是探春形象的主要特征。
  作者设计了“探春理家”和“反抄检”两场戏,把探春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微妙的人物关系和众多的形象对比中展现其性格特征……
  理家的探春
  探春理家,是作者让她“初出茅庐”。管家的凤姐病重,给了探春施展才华的机会。但当探春接过理家大权,横风狂雨便扑面而来,那一帮平素就“眼里没人、心术利害”[1]、连凤姐也常敢“难上一难”[2]的媳妇们,“藐视李纨老实,探春是个年轻的姑娘”[3],便故意刁难,想看她二人的笑话。不料探春以其过人的精明和干练,轻而易举地制服了挑衅的吴新登家的,吓得“众媳妇都伸舌头”[4]。接着便“太岁头上动土”[5],驳回了凤姐让给赵姨娘添些赏钱的指令,巧妙地“杀猴给鸡看”[6]。随后又当众减免了凤姐执政时定下的家学里重复的例银。这一连串举动有力地树立了自己的尊严和威望,使得大小奴仆们无不慑服,个个小心谨慎、俯首帖耳、精心侍奉。连凤姐也心悦诚服,连声赞叹:“好!好!好个三姑娘……心里嘴里都使得……又比我知书知字,更利害一层了。”[7]
  探春想干出一番事业,开创出一种新局面,对陈规陋习既不能因循照搬,又不能彻底否定,必须在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上,既要特别清醒又要魄力十足。探春正是既清醒又很有魄力的人物。她既不让改革弊端和谋私利沾边,同时又找几件与体面人物有关的事来开刀。探春理家的根本方针是“兴利除弊”。在兴利中除弊,在除弊中兴利。虽然除弊只是废了公子们的八两学杂费和小姐们的二两脂粉钱;兴利不过是承包了园中的破荷叶和枯草根。即便如此,还是给荣国府带来了一线生机,用宝钗的话来评价就是:“善哉!三年之内,无饥谨矣。”[8]
  有论者称,探春理家作的那些小改革,是“补天”而不是“改天”,是“巴结上爬的封建正统派”,体现了曹雪芹“补天”的消极思想甚至使这部伟大作品显出了“思想上的缺陷”和“艺术上的不足之处”等等。笔者不敢苟同这种观点。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把他放在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红楼梦》描写的是封建社会,出现了宝玉、黛玉这样不满封建的叛逆人物,对封建意识形态的一系列问题产生了怀疑,但这种不满和怀疑只是自发的、朦胧的,半自觉或不自觉的,它和自觉地有志“改天”,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由于历史局限,曹雪芹不可能明确提出“改天”的思想。
  《红楼梦》以描写贵族家庭的生活为主要内容,那么,同为封建阶级人物中的忠实与奸佞、有志除弊兴利的改革者和安富尊容不顾坐吃山空的败家子之间,还是有好坏之分、贤愚之辨的。这正如我们论及历史上的“忠臣”和“奸臣”一样:如果我们认为“忠臣”的行为因为巩固了封建统治而是有罪的,而“奸臣”败坏了江山倒是有功的话,那就会得出“赵高有功而岳飞有罪”的荒谬结论。在贾府那些安富尊容的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只知拼命挥霍、中饱私囊、极力挖自己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墙脚的人们中间,独有这位“庶出”的未出闺阁的三姑娘,冷眼观察,默记在心,看出了这个大家族“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中却也尽上来了”[9]的危险趋势,并利用理家的机会,锐意进行改革!虽然规模不大,收益也不算显著——省下来的钱还不够贾赦买一个侍妾嫣红的钱,更不足应付周太监一次敲竹杠的银子。但我们不应该嘲笑她的收效甚微和不能最终挽救贾府的败亡,而应该重视和珍视这一点志在改革的决心和魄力——犹如衔石填海的精卫:收效虽微,其志可嘉!
  探春理家时,还遇到了一个比较特殊的障碍——她的生母赵姨娘。以吴新登的媳妇为首的奴才们想借赵姨娘之弟赵国基的死将探春一将,结果却灰头土脸的讪讪而退。刁奴刚被击退,胡涂妈妈又进攻了:“你不当家我也不来问你。你如今现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分明太太是好太太,都是你们尖酸刻薄!”[10]探春气得说王子腾才是自己的舅舅!多有论者称探春不认生母而依附于王夫人,想飞上高枝,“显出了反动阶级的本质”。这种观点是把问题简单化了。
  表面上看,探春只认王夫人为母、王子腾为舅舅,不承认生母赵姨娘和死去的舅舅赵国基,的确是畸形的、乖常的,过于寡情了。对探春不认生母行为的谴责,也是不无理由的。但同时也应看到:探春对赵姨娘的驳斥,是非常理直气壮的,结果赵姨娘只是唠叨一阵便灰溜溜地去了。为什么赵姨娘在不认自己的女儿面前会如此气短呢?恐怕要从赵姨娘之为人说起。据作品里介绍,她是个目光短浅、胸襟狭窄的小人。更为严重的是,她处处有坏心肠,起鬼点子,是个自己无能而又时刻想害别人,心理阴暗、险恶的家伙。探春非常清楚这一点——从她对赵姨娘的几次“训诫”中就可明显看出。假慈悲、真残忍的王夫人是《红楼梦》中让我切齿的人物之一,我对她的厌恶丝毫不下于赵姨娘!然而王夫人的残忍是因其“愚庸”而又当权造成的,就动机而言她的撵金训儿、赶晴雯,并不知会将她们置于死地。而赵姨娘则是那种处心积虑地要去陷害别人,将别人置于死地以利己的人。假如她和王夫人易地而处,其杀人必不少于王夫人。因此,我们固然没有理由对罪恶昭著的王夫人寄予任何同情,同时,对一赵姨娘这种邪恶阴险的性格,也决不应因其出身奴隶就可以额外宽恕。
  如此阴狠恶毒的赵姨娘能有怎样的“母爱”呢?这个“母爱”如果说探春根本不接受的话,贾环可说是全盘接受了,那效果是尽人皆知的——贾环人物狠琐,一肚子坏水,“作践脂粉”,引起了园中除彩云之外几乎所有女孩子的憎恨和厌恶;而宝玉,则对园中包括探春在内的一切姐妹都给予无限的尊重和体贴,也赢得了包括探春在内的姐妹们的钟爱。因此,探春“舍弃”了赵姨娘和贾环,而站到了王夫人、宝玉的一方,既合于封建宗法之理——维护“嫡’、“正”是合法的、正当的,符合封建观念之“理”的,同时又合于舍恶就善、舍非就是、舍丑就美的这个“理”。   因此,探春对生母赵姨娘的严厉斥责,也就不能仅仅说成“忘了根本,只拣高枝飞”[11]——这是赵姨娘的见解!我们应看到其中也有其“合理”的成分,不可一概抹杀的!假如探春没有那样做而是全盘接受赵姨娘的“母爱”的话,恐怕《红楼梦》中就会少了一位敢说敢为、办事练达的奇女子,而多了一个目光短浅、阴险毒辣的庸脂俗粉……
  反抄检的探春
  抄检大观园是荣国府种种危机的集中暴露。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中,进一步表现了探春的清醒和魄力,敏锐和卓识。
  因“绣春囊”而引起的抄检大观园,是邢夫人向王夫人发动的一次进攻。王夫人在这次进攻前张皇失措,匆忙作出同意抄检大观园的决策,这正是她极其低能、愚蠢的表现;平日不可一世,号称“三头六臂”的凤姐,在这次进攻前也慌了手脚,“纵有千百样言词,此刻也不敢说,只低头答应着。”[12]作为邢夫人心腹的王善保家的,既是抄检的主谋者,又是抄检的执行者。她狗仗人势、唯恐天下不乱。翻箱倒箧,气焰何等嚣张!当王善保家的横冲直撞,所向无前,只有晴雯顶撞了几句,其他人都噤若寒蝉之时,只有探春看在眼里,气在心头,挺身而出,打了她一巴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伸张了大观园女儿们的郁闷之气……
  为什么抄捡?除了王夫人和凤姐,谁也没想到。抄检者没想到,被抄检者也没想到,只有探春敏锐地觉察到了。抄检的后果是什么?也没人想到,不仅王夫人没想到,聪明过人的风姐也没想到,只有探春意识到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可知这样的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13]由现在抄检大观园预料到将来抄检荣国府;由外头一时杀不死预料到自相残杀才会一败涂地。这两层对比预料,把抄检大观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而今到将来的一切后果都看透了。事实证明,探春的预料是明智的、准确的。理家时的探春是雄心不已、踌躇满志的;反抄检时却清醒地看透了百年望族必然没落的趋势。因此她一方面严阵以待,坚决反抗;同时又感慨万千,伤心落泪。敏锐的探春已经明白了:虽然顶了不可一世的王熙凤,打了不识时务的王善保家的,但反抄检她个人的胜利,却阻挡不了家庭败落的颓势……
  面对突如其来的抄检,宝玉、黛玉、惜春等都不置可否、默然受之,唯独探春袒护丫鬟、顶撞凤姐、怒打恶仆,这是什么原因?个中缘由值得一探。
  心理学家 A·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任何理智健全、精神正常的人都不甘心忍受自卑情结造成的心理压力,都会自觉(有意识)或不自觉(无意识)地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方式摆脱它,即超越自卑。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超越自卑的意识,可简称为超越意识。”[14]自卑情结和超越意识,正是探春内在心理机制的核心。
  探春的自卑情结由三方面的因素构成。首先是出身问题。探春是赵姨娘所生,是庶出。庶出比正出地位卑微,这是封建时代“天经地义”的事。其次探春“才自清明志自高”[15],可惜是个女孩。女性生在那个时代本来就很可悲,而探春偏偏又比一般女性多了层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受和悲哀。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16]再次,贾府元、迎、探、惜四姐妹中,元春的帝妃身份也是对“三春”的无形压力:“三春争及初春景”[17]。但“三春”却不可能都像元春那样“显富尊容”,因此在探春的潜意识里,必然隐藏着不及元春的自卑阴影。以上三重因素构成了探春的自卑情结。
  探春会怎样调适自己的自卑情结呢?《红楼梦》塑造人物善用陪衬法:用贾赦陪衬贾政,用刘姥姥陪衬贾母,用平儿陪衬凤姐等等。探春的陪衬人物则是迎春。迎春与探春有着基本一样的自卑情结,但两人的性格却截然不同,其原因在于她们化解自卑情结的方式不同:迎春选择了对一切听之任之、与世无争的消极超越方式,因此她的性格便软弱而且有些麻木;探春选择的是积极超越方式——她充分利用社会、家族赋予自己的一切自然优势去努力化解自卑情结。她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强化优越情结以克服自卑情结,这便形成了她敏锐、机智、自尊、自强的性格。反抄检时发生在秋爽斋中的冲突便是探春这种心理和性格的充分展现。
  当凤姐带人来到秋爽斋时,探春早己“秉烛开门而待”[18]。她对这次抄检的看法与众不同,态度极其强硬。她存心打击抄检者,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因此只命丫鬓把自己的所有东西一齐打开,专请凤姐抄阅,却偏不许搜查丫鬟们的箱奁。她并非怕抄出丫鬟们的私病,而是故意违拗抄检者,给她们难堪,从而体现自己的尊严和力量。她痛斥这种抄检是“自杀自灭”行为,把一肚子悲愤尽情撒在凤姐头上,又严惩了调唆主子、挑起抄检并且胆敢藐视自己的身份地位的恶奴王善保家的。在这场冲突中,探春不只是利用小姐的身份,更重要的是凭着超群出众的胆略和见识、敏锐和机智、自尊和自强,才敢于这样磊落强悍、痛快淋漓地尽灭抄检者的气焰。这种冲突展示了探春自尊自强从而超越自卑的内在心理机制。
  探春的悲剧
  在宝玉的形象中,我们看到的是:崭新思想的萌芽和被冷酷地毁灭;在黛玉的形象中,我们看到的是:高洁情操的表现和被无情的摧残;探春形象显示给我们的是:大志的被压抑和高才的被断送。宝玉的崭新思想和传统观念是水火不容的;黛玉的高洁情操和封建礼教是针锋相对的;探春的大志高才既没有和传统观念不容的因素,也没有和封建礼教对抗的色彩。宝黛是封建主义的叛逆,探春却不是。但曹雪芹不仅把探春列在薄命司中,而且还排名第四——她不但是个不幸者,而且还名列前茅!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19]——这是曹雪芹构思探春形象,表现探春悲剧的思想基础。这两句判词包含三个因素:才志、末世、运消。才志和运消是个人因素,末世是社会因素。个人和社会形成无法解决的矛盾,也就必然酿成无法挽救的悲剧。
  探春清醒地看透了封建贵族大家庭的种种弊端,但她不甘心看着自己的家族崩溃。她对这个封建大家族是又恨又爱——因为恨它,所以它的弊端看得特别犀利和清楚;因为爱它,所以整治弊端的态度是坚决的,手段是严厉的。爱和恨不是矛盾而是统一的。不是恨生出来的爱,而是爱生出来的恨——爱到极时恨始生。探春的心始终和封建贵族大家庭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但腐朽透顶即将崩溃的封建末世,不但不重用和珍惜高才大志的人,反而把她送到遥远的异乡,只有千里东风与她相伴。这是探春的悲剧,贾家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末世与人才冲突的必然结局。“运偏消”,一个“偏”字,道出了曹雪芹对探春宏图未展、壮志难酬的无限同情,体现了艺术家对腐朽末世的强烈愤慨。
  曹雪芹把诗人的激情交给了林黛玉,贤人的素质交给了薛宝钗,能人的心机交给了王熙凤,治国安邦之才、经天纬地之志交给了贾探春。贾探春是 《红楼梦》里唯一要挽救封建贵族大家庭免于覆灭的命运,支撑封建主义大厦即将倾倒的危局,驾驭航船闯过惊涛骇浪的有远见、有抱负的壮志难酬的巾帼英雄!
  注释:
  [1]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版,第 777 页。 [2]同[1]。
  [3]第 771 页。(以下所引均出自同一版本,不再注出)[4]第 772 页。[5][6]第 774 页。
  [7]第 778 页。[8][9]第 786 页。[10]第773—774 页。[11]第775 页。[12]第1053 页。
  [13]第1055页。[14](奥)A·阿德勒《自卑与超越》,黄光国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年版。
  [15]第 78 页。[16]第 773 页。[17]同[15]。[18]同[13]。[19]同[15]。
  参考文献:
  [1] 张毕来:《漫说红楼》,北京:人民文学出报社,1980年版。
  [2] 张毕来:《谈<红楼梦>》,上海: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3] 陈 诏:《<红楼梦>小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4] 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版。
  [5] 白 盾:《探春论》,见《芜湖师专学报》,1983 年第 1 期。
  [6] 郭树文:《探春理家新探》,见《北方论丛》,1992 年第 3 期。
  [7] 钱永利:《<红楼梦组曲>与小说<红楼梦>》 ,见《暨南学报》(哲社版),1992 年第 2 期。

推荐访问:壮志 巾帼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