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江苏人口发展与生源变化研究报告】中国未来十年人口

  摘要:教育发展必须以人口发展为基本依据。未来10年江苏人口发展和生源变化的基本趋势是:总人口低速增长,少儿人口比例低位浮动,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老龄人口比例持续提高,全省学龄人口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一变化趋势要求全省教育事业以提高质量为主题、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扎扎实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关键词:人口发展;生源变化;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6-0003-08
  人口问题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发展必须与人口发展协调一致。本报告分析未来十年江苏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重点预测学龄人口变化,为制定教育规划和进行布局调整提供人口依据。
  一、江苏人口发展现状和趋势
  上世纪70年代末,面对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以及人口与资源的尖锐矛盾,我国作出了计划生育的重大决策,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江苏是我国东部沿海人口稠密的地区,也是我国最早推行计划生育的地区。经过30多年的努力,花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全省顺利实现了人口发展的现代转型,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现阶段,全省既面临人口持续增长的压力和低生育水平反弹的风险,又面临日渐凸显的人口结构矛盾。
  (一)江苏人口发展的现状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7866万,户籍人口7496万。2001—2010年年均增长率为0.56%,年出生率约1%。全省人口发展顺利实现了由传统型到现代型的历史转变。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省少生4000多万人,有效缓解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全省人口的文化程度结构。2010年全省总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24.2%,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38.7%,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人口占16.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10.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例较2000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较1990年提高了近17个百分点。全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已逾800万。(见表1)
  全省人口年龄结构。年龄结构的基本分类是将总人口分为劳动年龄人口和非劳动年龄人口。2010年全省总人口中,16-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76%,16岁以下及65岁以上非劳动年龄人口占24%,人口依附率为32%。国际社会将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人口抚养负担轻、最富生产性的时期称为人口红利期。过去十余年江苏处于人口红利期,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而人口抚养负担轻。全省人口依附率较上世纪60年代减轻了1/2,较上世纪80年代减轻了1/3。(见表2)
  全省人口的分布结构。2010年全省总人口中,城市人口3016.6万,占38.3%,镇人口1720.5万,占21.9%,乡村人口3128.9万,占39.8%。城镇化率为60.2%,比2000年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根据国际社会关于城市化进程的一般分类,江苏正处于城市化迅猛推进、全面提高的中后期阶段。
  (二)江苏人口发展趋势
  人口增长周期较长,有明显的惯性。2010-2020年,全省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总人口低速增长,少儿人口比例低位浮动,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老龄人口比例持续提高。
  总人口低速增长。1980—1989年,全省人口年均增长8.6‰;1990—1999年,年均增长7.1‰;2000—2010年,年均增长5.6‰。2020年全省总人口将达到8000万人以上。未来十年,全省人口总体上呈低速增长。(见表3)
  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城市化的生成机制及发展演变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1990—2000年,全省城市化率由21.6%提高到41.6%,10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2000—2010年,由41.5%提高到60.2%,10年又提高了20个百分点。根据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推断,今后10年全省城市化进程仍将以较快的速度推进,2020年全省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0%-80%。在城市化的布局和形态上,大中城市人口增长将明显高于小城镇人口增长,会逐步出现一批数百万人口的现代城市。(见表4)
  少儿人口比重持续下降。1964年全省少儿人口比例高达39.8%,推行计划生育以后,少儿人口比例持续下降。未来10年,全省少儿人口所占比例将沿袭前期比例,不会有大的变化。据《2008年世界发展指标》的统计资料,2006年全球少儿人口比例为28%,低收入国家少儿人口比例为36%,中等收入国家少儿人口比例为25%,高收入国家少儿人口比例为18%。印度0-14岁少儿人口总量已经比中国多近1亿。江苏少儿比例已经进入世界最低行列。(见表5)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10年全省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10.9%。2020年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浮动在20%左右。现阶段,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世界平均为7.4%,高收入国家为14.9%,欧元区为17.8%。江苏老龄化程度将很快达到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比例。将20-24岁作为进入劳动年龄的典型人口组,将60-64岁作为退出劳动年龄的典型人口组,进行进与出的比较,基本情况是:2010年前,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显著大于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这就是前面指出的“人口红利期”。2015年大体是一个“拐点”,全省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与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大体相等,此后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将大于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人口红利期”逐步退出。(见表6、表7)
  二、未来十年江苏学龄人口预测
  学龄人口指达到各级正规学校教育相应年龄的人口,不同国家或地区规定的入学年龄和学制有所不同,因而学龄人口的范围也有所不同。鉴于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入学年龄为6周岁,小学学制为6年,初中学制3年,高中学制3年,国际社会一般按18-22岁的年龄组计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所以本报告将学龄人口定为6-22岁人口,其中6-11岁人口为小学学龄人口,12-14岁人口为初中学龄人口,15-17岁人口为高中学龄人口,18-22岁人口为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全省有不同口径的出生人口统计,本报告用省统计局每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出生人口数,人口普查分年龄的人口数,以及教育部门分年级的学生数,用年龄和年级移算法对学龄人口进行预测,分别列出预测结果。   (一)小学学龄人口预测
  根据出生人口进行年龄移算,2005年出生人口即为2011年6周岁人口,依次类推可测得2011-2015年小学学龄人口。(见表8)。
  (二)初中学龄人口预测
  根据出生人口进行年龄移算,1999年出生人口即为2011年12周岁人口,依次类推可测得2011—2020年初中学龄人口。全省已经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根据小学分年级的学生数,可以通过年级移算进行初中学生数预测。(见表9)
  (三)高中学龄人口预测
  根据出生人口进行年龄移算,1996年出生人口即为2011年15周岁人口,依次类推可测得2011—2020年高中学龄人口。全省已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根据分年级学生数进行年级移算,可测得2011—2020年高一年级学生数最大值和高中阶段学生数最大值。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年龄的人口数进行年龄移算,也可测得高中阶段学龄人口。(见表10)
  (四)高等教育学龄人口预测
  根据出生人口进行年龄移算,1993年出生人口即为2011年18周岁人口,依次类推可测得2011—2020年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年龄移算可测得2011—2020年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数。根据中小学在校学生数进行移算可测得2011—2020年高中毕业学生数的最大值。(见表11)
  三、学龄人口变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学龄人口总量变化对教育的影响
  未来十年,全省学龄人口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将几种预测结果平均后与2009年相比,2011—2015年,小学学龄人口基本持平,初中学龄人口减少14%,高中学龄人口减少26%,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减少8%。2016—2020年,初中学龄人口减少17%,高中学龄人口减少36%,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减少36%。(见表12)
  学龄人口减少在总体上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它减小了对教育规模扩张的压力,教育可以将资金更多的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育质量,可以从容地从以数量扩张为主转向以质量提高为主。学龄人口减少要求适时调整教育布局。教育规划和布局如果不能反映人口发展的需求,则会产生教育资源浪费,出现教师富余及教学设施闲置。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大规模进行了中小学布局调整,撤并了2/3左右的小学和初中。现阶段全省每所小学服务人口1.5万人左右,每所初中服务人口3.5万人左右,每所普通高中服务人口11万人左右。按10‰的出生率估测,每所小学有生源900人左右,每所初中有生源1000人左右,每所普通高中有生源1500人左右。现有布局较好地适应了中小学阶段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人口流出较多的局部地区需适当微调。
  从2011年开始,高中生源和高等教育生源大幅下降,最高年份下降幅度在1/3左右。这直接影响高中阶段的结构安排和高等教育的招生政策。2009年全省高中阶段招生80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45万人,各类职业高中招生35万人)。2015年全省初中毕业生数只有65万人左右。随着教育资源的相对宽松,受教育者有了挑选的空间,既要求有更多的选择权,也会更多地行使选择权。如果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一批专业将难有生源。如果整个教育体系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一批学校将面临生存困难。
  (二)学龄人口城乡分布变化对教育的影响
  城市化的最重要的表现是乡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到城镇居住、生活和工作。城市化进程必然带来城乡生源分布比例的变化,城乡生源分布比例的变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生源比例的变化,在义务教育阶段表现最为突出。200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0%,从2005年开始,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学校学生多于乡村学校学生。2010年全省在城镇生活和居住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0%,城镇学校义务教育在校生占全省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76%。全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在总体上是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但是在市和镇之间分布不平衡。2009年全省城市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4%,而城市小学在校生只占全省小学在校生的25%,城市初中在校生只占全省初中在校生的24%。城市义务教育学生所占比例比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低10个百分点。据此可以推断,前些年,城市化进程迅猛推进,但城市义务教育设施总体安排不足,不适应城市人口扩张的需要。(见表13)
  (三)学龄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析出,我国出现了数量巨大、职业多样、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流动的人口。现阶段我国对“流动人口”尚无统一界定,本报告所称流动人口(亦称外来人口)指离开户籍所在乡镇、街道到其他地方居住、生活、劳动半年以上的“人(口)户(籍)分离”人口(在城市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除外)。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国流动人口26138万,占总人口19%。江苏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是流动人口流入较多的地区,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2010年全省7866万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1822万,其中省内1085万,省外738万,另有户籍待定人员60万。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23%。苏南地区是人口流入相对集中的地区,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五市“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接近1300万,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苏州昆山市104万,常州武进区70万,无锡滨湖区57万。(见表14)
  学龄儿童流动是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揭示流动学龄儿童数与流动人口数、总人口数的数量关系,就能对流动学龄儿童数进行估测。对数据比较完整、时间相差不大的5个样本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小学流动儿童占小学生总数的比例与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十分接近,随流动人口比例的变化而变化;小学流动儿童占流动人口的比例与小学在校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十分接近,大体等于特定时段小学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见表15)。下表5个统计样本中,虽然流动人口总量和比例相差很大,但是小学流动儿童占流动人口的比例和小学在校生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都浮动在5%左右,该年全省6-11岁儿童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5%。样本2的情况稍有差异,可能存在一定数量的人口因买房需要进行了暂住人口登记,而实际上并未在此生活,也可能是接受流动儿童入学的条件较严。   四、对策建议
  教育发展必须以人口发展为基本依据。未来10年江苏人口发展趋势要求全省教育事业以提高质量为主题、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扎扎实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生源锐减的相对宽松的环境,既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根据不同学龄段的生源变化特点,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1.每万人口设置1所幼儿园(或早教点)。按1%出生率估算,每万人口3-6岁幼儿数约300人。每万人口设置1所幼儿园(或早教点),规模较为合适,且方便幼儿入园。要通过增设公办幼儿园,提高民办幼儿园,尽快在全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幼儿教育网络。
  2.加强乡镇教育主体功能区建设。按全省平均出生率估算,3-5万人口的乡镇,有小学生源约2000—3000人,初中生源约1000—2000人。近年来,小学和初中学生向城镇集中的趋势十分明显,乡镇“三中心”——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中心初中已经成为农村教育的主体功能区,吸纳了乡镇大部分生源。努力办好“三中心”,辅之以一定数量的村小和教学点,对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意义重大。现阶段,有的乡镇中心小学和初中,校园局促难以扩容;有的校舍不足,缺少教学用房和师生生活用房,特别是住宿生宿舍和年轻教师宿舍。要在搞好布局调整的基础上,每年重点改造或支持建设一批薄弱初中,全面提高乡镇“三中心”办学水平,从而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3.进行县城和城市市区学校布局调整。现阶段,全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4%,而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只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25%,城市义务教育设施总体安排不足,不适应城市人口扩张的需要。近年来进行的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在一些县城进展不大,一些县城,城区面积和居住人口扩大了2-3倍,但是十几年来没有新建一所学校,普遍存在布点少、规模小、班额大的现象。要高度重视城市新区教育设施的配套,新建小区配套公办性质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所需资金要打入土地拍卖底数,或者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总额中扣减。
  4.推进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整合。2011—2015年高中生源将减少20%,2016—2020年高中生源将减少30%,相当数量的完全中学和一些职业高中将出现生源不足。为提高办学效益,普通高中要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相当数量的完全中学要进行初高中分设,或者将高中部剥离、合并,腾出空间给城镇义务教育扩容。中等职业教育也要改变布点过多的现象,每个县(市)重点办好1-2所职业教育学校。要在坚持初中后分流的同时,增加高中阶段结构的弹性,将职业教育向高中后位移。固守一比一的结构比例会严重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逐步创造条件使分流成为学生和家庭的自觉选择。
  5.加强高等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2011年全省18岁人口90万人,2015年只有63万人,今后数年18岁人口浮动在70万人左右。要根据生源变化趋势统筹安排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布局。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要“凭票入场”,不是高等教育机构不能实施高等教育。一批不合规制的二级学院要“悄然离场”。五年制职业院校宜“腾笼换鸟”,主要进行高中后职业教育,一方面给中等职业学校让出发展空间,一方面将中等职业学校附设的高职班向高职院校聚拢。重点高校要“减肥瘦身”,坚持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功能定位,适当缩减招生规模,给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以生存的空间。
  6.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全省户籍人口中有近五分之一离开户籍所在地居住、生活和工作,常住人口中有近四分之一是离开户籍所在地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加户籍待定人口近1900万人。流动学龄儿童也大体占全省学龄儿童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流动人口其实是人与其户籍分离的人口,他们常年定居生活在非户口所在地。要高度重视这一特殊群体的子女入学问题。在流入地,要坚持以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在流出地,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健全动态监测机制。要建设一批农村寄宿学校,为留守儿童生活和读书提供便利条件。

推荐访问:江苏 生源 研究报告 未来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