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怎么发起临时会话【1-3岁儿童母子互动中会话发起模式的发展研究】

  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讨1-3岁幼儿在自然情境下的母子互动中发起会话主题的状况。借助摄像手段采集自然发生的语料,运用国际儿童语言分析系统,对语料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议题着重于言谈主题的类型、沟通意图的种类、指称的建立和命题,着重从儿童会话发起的频次,会话发起主题的类型以及交流意图的种类这三个维度来研究儿童会话发起的发展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幼儿主要以信息来发起了言谈主题,而母亲则主要以目的起始言谈主题。本研究指出母亲所使用的互动方式以及教育态度应可帮助幼儿在言谈主题方面能力的习得。
  关键词:会话发起; 此时此地的话题; 脱离情境的话题; 频次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107-002
  本研究是对1-3岁母子言语互动中儿童会话发起模式的发展研究,根据年龄分为18,24,30,36个月四组,并控制幼儿性别和母亲教育背景等因素,分别从会话发起的频次、类型以及交流意图这三个维度入手,对这四组儿童进行分析。
  一、1-3岁儿童母子互动中会话发起频次的发展分析
  表1的结果显示,较18个月而言,儿童会话发起频次在36个月得到了显著提高。而其他年龄段的发展不明显。笔者觉得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词汇量的丰富,使幼儿有了发起会话主题的基础条件。根据李使君的研究,1.5岁儿童的词汇量为70个;2岁为270个;3岁为950个。从上述数据可以明显看出,3岁是词汇发展的高峰期。也就是说3岁儿童的词汇储备量明显高于1.5岁儿童的词汇储备量。丰富的词汇量是幼儿能够轻松地发起会话主题,以表达个人的愿望或要求等。
  二、1-3岁儿童母子互动中会话发起类型的发展分析
  1.1-3岁母子互动中,儿童以此时此地情境来开启话题的发展分析
  表2的结果显示:较18个月而言,儿童以此时此地情境发起会话的频次在24、30两个年龄段无显著增加,但至36个月得到了显著提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性呢?相关原因如下:(1)18、24、30个月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没有得到完善,词汇量也较少。发起会话的频次较36个月而言,都相对较低。(2)3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一个加速期。相关研究表明,31-36个月儿童的语言功能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
  2.1-3岁母子互动中,儿童以脱离情境话题来开启话题的发展分析
  表3的结果表明: 24个月与18个月、30个月的儿童在以脱离情境的话题发起会话的频次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18-24个月的儿童以脱离情境的话题发起会话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在24-30个月却停滞不前甚至有倒退的现象。为什么会有些这种倒退的现象出现呢?笔者在观察了24个月幼儿地录像后发现,当母亲问幼儿一些脱离情境的问题时,幼儿会胡乱地说些与问题毫无关联的话,此时就会无意中发起脱离情境的话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从录像中也发现30个月左右的幼儿已经能够理解脱离情境的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回答。那么从整体上看才会出现:较24个月儿童而言,30个月的儿童以脱离情境的话题发起会话的频次有所下降。
  三、1-3岁儿童母子互动中会话发起意图的发展分析
  1.1-3岁母子互动中,儿童以提问的方式来开启话题的发展分析
  表4的分析结果表明1-3岁,儿童以提问的方式来开启话题的能力无显著增长。为什么会没有显著的增长呢?
  (1)母亲消极的回应
  当幼儿提出一些较简单的问题时,母亲往往会认为,这种问题不值一提,也就忽视了这一问题的存在。幼儿就得不到相应的回应。长此以往,幼儿就不再积极主动的提问题。
  (2)幼儿的好奇心还不够强烈
  (3)社会阅历的局限性
  2.1-3岁母子互动中,儿童给出信息的方式来开启话题的发展分析
  表5的分析结果表明:较18个月而言,儿童以信息发起的方式来开启话题的频次在24,30个月两个年龄段无显著增加,但至36个月得到了显著提高。为什么有上述结果?原因如下:
  (1)18、24、30个月的幼儿,词汇量贮备贫乏,较36个月的儿童而言,以动作的形式来给出信息的频次要高得多。
  (2)36个月的幼儿已经表现出巧妙的言语技巧和语用能力。
  例如: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较小的幼儿,在看到果汁等饮料时,会给出“妈妈拿”这一类的祈使句来表达“我要喝果汁”等信息。而36个月的幼儿则会给出“妈妈,我渴了”之类的陈述句来表达“帮我拿果汁”等信息。
  3.1-3岁母子互动中,儿童以命令的方式来开启话题的发展分析
  表6的分析结果表明在1-3岁,儿童以行为指导开启话题的方式无显著变化。我认为虽然形式上不存在差异,但根据语料中的信息我们可以得知本质上还是存在差异的。例如:峰峰在18个月的时候,会指着车子说“车车”,目的在于要求母亲帮他把车拿过来。而元元在36个月的时候会对妈妈说,“妈妈,把车子拿过来”。前者给出的命令方式是模糊的、零散的,语言形式是单一的。需要母亲通过当时的情境来猜测幼儿的意图。后者则给出了明确的命令方式。
  参考文献:
  [1]刘森林.学龄前儿童语用发展状况实证研究
  [2]李晓燕.不同教育背景母亲的言语运用对儿童语用的影响.
  [3]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教育乐园.促进幼儿好奇心发展的教育现场实验研究
  [5]黄琼之.以汉语为母语的儿童如何在谈话互动中组织言谈主题

推荐访问:互动 会话 母子 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