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节目有哪些【“陌生化”处理对电视新闻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媒体间对于新闻内容的信息争夺战愈演愈烈。然而,许多媒体限于自身条件和事件本身内容资源的有限性,难以像核心媒体一样掌握这些重大新闻事件的一手信息,也就难以对这些事件进行良好的事件性新闻报道。因此,大多数媒体转向了侧重二手资料重组和对某一事件进行再解读的非事件性报道。从数量上看,非事件性报道已经成为对重大事件报道的主要方式;从作用上讲,非事件性报道有助于媒体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沼之中。
  非事件性报道拥有更开阔的报道空间、更多的内容选择余地和更充足的制作时间,但相应地也面临着需要精良的策划重组结构、寻求差异突破陈旧感、跳出窠臼摆脱恶性竞争的困难。陌生化的处理方式成为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之道。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但此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正式提出“陌生化”术语,而是使用了“惊奇”、“不平常”、“奇异”等说法指称。“陌生化”手法在经过若干世纪的补充与完善后,在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阐述。形式主义的代表、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的创始人什克洛夫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话:“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这一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形式主义认为,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形式的创造。什克洛夫斯基曾经明确地指出:“艺术就是程序的总和。”因此创作的过程也就是对各种素材的重新加工、选择与提炼,并将它们以适当的结构展示出来的过程。这与对重大事件进行再报道时需要使用的手法是一脉相通的。
  关于陌生化处理依赖的心理机制有两种主流理论。一种是美国心理学家克雷齐在著作《心理学纲要》中指出的,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有“趋新”、“好奇”的特点,而那些完全确实的情境(指无新奇、无惊奇、无挑战的情境)是极少引起兴趣或维持兴趣的。所以新奇的东西才能唤起人们的兴趣,才能在新的视角、新的层面上发掘出自我本质力量新的层次并进而保持它。另一种则是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又不限于视觉领域。关于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可以用以下这个例子来表述。
  在试验中,图中的A、B两个图形分别被迅速出示给被试者。A图形是一个完整的正圆形,很容易被试者辨识;有缺口的图形B虽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圆形,却仍然作为正圆形被被试者辨识。在访问中被试者说,“待补部分(或缺口部分)看上去似乎是被掩盖着,其实却真的在那儿”。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人类的认知过程本身倾向于对事物做“补足”或“完形”式的认识,以使其符合本有的认知概念。因此,不完整的图形中空缺的那一部分对观者而言并非空空一片,而是某种“不在场”的图形的基底。这种“不在场”的状态会激发观者的思维,使之运作起来。因此,相对于完整的图形,有缺口的图形更容易吸引观者兴趣。这是格式塔心理学在视觉感受范围类的一个典型例子。但格式塔心理学的效应并不限于视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这个术语基本能够覆盖心理学研究的整个领域,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过程。当这种心理机制应用于艺术手段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陌生化”处理。
  清代著名诗论家叶燮在其著述《原诗》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人未尝言之而自我始言之,故言者与闻其言者,诚可悦而咏也。使即此意,此辞,此句虽有小异,再见焉,讽咏者已不击节,数见则益不鲜,陈陈踵见,齿牙余唾,有掩鼻而过耳。”叶燮的这段话所说的正是“陌生化”手段所产生的神奇效果。
  陌生化的处理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从文学到美术的全部艺术创作之中。譬如在诗歌创作领域,一首诗歌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往往在于其能否产生陌生的“惊奇”感,即打破读者潜在的期待视野,将一种与众不同的、超脱日常经验的陌生前景置于其前,从而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人以新的强烈震撼。当读者感受到某种事物的不合常情或偏离某种正规的传统轨道时,身心便会产生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情感冲击,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审美享受。更极端的例子是某些现代派艺术家,通过把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普通器皿放到艺术馆中展览即成功改变了人们对这些物品的认知。
  对电视报道而言,事件性报道本身已具备了新鲜的新闻故事,“陌生感”对它们来说是与生俱来的。而对它的重组织再报道则缺乏这一先天优势,需要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弥补。“陌生化”的处理手段正是化熟悉为新奇的有力工具。正是因为通过这种“陌生化”手法,将平常熟悉的事物变得“不寻常”,变得“奇异”,才使“风格不致于流于平凡与平淡”,使观众有“惊奇”的快感。观众也正是在这种“惊奇”的“发现”中,得以超越日常的习以为常的知觉经验,他们因增加了感受的难度,拉长了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延长了审美过程,亦延长了审美感受中的愉悦,产生出乎意外的观感。
  陌生化手段在文艺方面的运用往往集中于语言表述、文法构造等形式方面,作为新闻事件的报道手段之一,非事件性报道在陌生化手段的运用上依然与之有相通之处。
  文学上对事物的陌生化处理一般着手于三个方面,其一是通过突出能指增强形式感,其二是对语义进行模糊扭转使之变形,其三是删减或改变语法成分,造成颠倒省略句式。这三种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到电视报道的制作中。对于视听语言而言,语言的基本单位是画面,语义通过声画的结合体现,语法则是镜头的剪辑逻辑。因此,对非事件性报道,陌生化处理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要选择新奇而恰当的视角。叙述视角是叙述者对叙述对象时空关系、发展过程和情绪心理走向的把握方式。叙述视角可按不同划分标准区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或者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即使是同样的素材,剪裁时的视角不同就会带来完全不同的语义解读。一般情况下,报道中经常采用宏大叙事的全知视角,叙述者扮演的角色如同一双无处不在的眼睛。转而使用有限视角或微观视角,会为节目带来不一样的面貌。比如《我的奥林匹克》系列节目就是由于从宏大叙事转为微观视角,才使观众看到不一样的事实,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这样的视角更贴近实际生活,也容易完成新闻故事化、故事细节化、细节人物化的过程,可视性更强。   其次,应选择新奇讨巧的结构。这里所说的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形式上的,即突出能指。如通过强化仪式感营造出人在生活中出于对价值观的敬畏所造成的庄重和出于对他人及社会行为的尊重所展现出的典雅。这种庄重和典雅在日常生活中是较少自然出现的,得到的展现也不多,因此在报道时加强仪式感会赋予日常生活以庄严高贵含义的象征性,进而带给观众不同寻常的感受。比如在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我建议》两会特别报道中,结尾处的“投票箱”环节的作用,就是通过营造仪式感使观众产生庄重之感;《汶川相册——他们是谁》中幻灯片相册的使用,则唤起观众对他人所做牺牲的尊重与缅怀。另一方面则是内容上的,诸如巧妙地处理报道中人物、细节和环节推进的关系和设置悬念、高潮等部分。这相当于改变语言的语法结构,需要根据具体报道事件的特点来设置。值得强调的一点是,悬念与高潮的设置不是人为强行安排的,而应与人物、故事、细节和环节段落紧密结合。《我建议》两会特别报道和《汶川相册——他们是谁》的设置方式完全不同,但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是因为《我建议》两会特别报道的内容偏重事理,以强逻辑性的段落推进作为悬念、高潮设置的主线,将人物、故事穿插其间;而《汶川相册——他们是谁》偏重情感,以排比、对照式的技巧安排段落,以强形式感的开头和结尾完成设置悬念、推向高潮的功能。因此,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根据报道对象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综合使用结构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最后,需改革旧有的语词语态系统。纵观以往的报道可以看出,我们在报道过程中对特定类型的事物往往会使用固定的语词语态,譬如对某一类型的事件如英雄事迹等往往采用仰角度的语态,而对犯罪事件等则采用俯角度的语态。这或可称之为新闻报道中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打破这种语言习惯,会给节目带来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也会给观众带来新的感受。以《我建议》两会特别报道为例。重大会议的召开在这种语言习惯中属于仰角度语态一类,对它的报道往往带有自上而下的发布、宣传色彩。而《我建议》两会特别报道则扭转了这种仰视的角度,改为平等交流的语态,在重大会议的报道竞争中开辟了一片蓝海。
  电视报道虽然与文艺创作有相当大的区别,无论如何其出发点应当是有价值的内容,形式上的创新不应成为全部,但形式的完备于内容的良好传播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陌生化手段在电视报道中的运用,将有助于媒体营造独特的审美形式,避免报道的同质化,扩大差异,吸引受众。形式并非空无一物,它可以创造内容。
  
  参考文献:
  [1][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法]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麻争旗译:《媒介事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3][加]哈罗德·伊尼斯著,何道宽译:《帝国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5]孙旭培,《中国传媒的活动空间》,人民出版社,2004
  [6]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出版社,2003
  [7]朱清河:《典型报道:理论、应用与反思》,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8]雷跃捷:《新闻理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

推荐访问:陌生化 意义 电视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