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借用】人生哲理句子精辟

  在一次研讨会中,听到一位学者说“人生借用观”,觉得颇有新意。我们多数人较为熟悉的比喻是“人生如梦”或者“人生如旅”,前者是把人生的重点放在过去发生的事,往事如烟,究竟是蝴蝶变成了我还是我变成了蝴蝶?以旅为例,则更注意当下的经验,你是过客而非归人,这些比喻总会让人心中平生一段怅然。
  那么,人生何以说是“借用”呢?我想起耶鲁大学那几间历史悠久的教室。历史既然悠久,学生代代相续,那么,我现在坐的这个“位子”曾有多少人坐过?70年以前坐过的人,大概均已作古,70年之后,今日在座的尚有谁能幸存?因此,我靠考试成绩和学费“拥有”的这个位子,其实只是“借用”罢了!
  “拥有即是借用”,既然是借用,表示最后仍须归还,再辗转借用给别人。收集古董字画、宝石美玉等稀世珍品时,不难联想到:多少人曾经拥有过它们,现在终于落入我的手中,但是将来呢?不知又到谁手里了。难道“物质”的生命竟然比“人”的生命更持久?是的,如果“人仅仅是物质”,则人生注定是无谓的挣扎与无望的悲剧。但是,人仅仅是物质吗?
  当然不是,因为人还有心灵。但是,心灵的特色是需要培育滋养的,并且,若不检择分辨,则易趋于随俗浮沉,其结果令人诧异,就是“比物质还不如”。以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役于物”、“心为形役”。心灵成为身体的仆役,要为身体的官能欲望去勾心斗角,整日追逐物质上的效益,以致成为物质的奴隶,这不是比物质还不如吗?那样的人生是没什么意义的。那么,心灵需要什么样的正确的照顾呢?首先,要肯定心灵与物质相关而异类。没有物质,心灵无所附丽;但是,物质绝不能为心灵带来真正的满足。举一个较为浅显的例子。若无音乐,则心灵易受噪音干扰,常觉烦闷;但是必须同时明白两点:一、有了音乐,心灵未必可以安详;二、音乐本身的质量(如古典与现代),对于心灵愉悦并无决定性的影响。换言之,心灵需要物质,但是它的成长与快乐却不能依赖物质。
  以买书为例,我在美国的休闲活动就是“逛旧书店”。旧书店既便宜又有珍品,常使我满载而归。翻阅旧书时,常看到原来主人的签名,有时三易其主,现在到了我的手上。多少对眼睛念过这一页的这一行?现在我在念,将来只要这本书还存在,就会有别人去念。于是,我养成一种习惯,就是不在旧书上签名,现在连新书也不签名了。图书馆借来的书是不许签名的,因为不属自己所有,届时必须归还。我自己花钱买来的书,难道属我自己所有,不必归还,可以签名吗?从“人生借用观”的立场看来,恐怕答案是否定的。
  拥有即是借用,在借用期间我更能爱物、惜物,不愿在自己手上浪费太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推荐访问:借用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