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畅谈新课改(之五)面临新课改体育教师有哪些不适应及需要提高的能力?_新课改面临的时代挑战和发展困境

  赖天德(北京体育大学教授)  体育教师可能会遇到哪些不适应?这个问题,从前十年课程改革的实践来看,我觉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难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具体表现在:
  1.如何把先进的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感到难度比较大,缺乏具体的抓手和方法。
  2.在理解与处理课程多元目标与多元评价的相互关系上,或者说是在“多元归主”上(杨文轩.《准确理解“新课标”,开创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感到比较困惑。多元的课程理论无疑是比较先进的,但多元一定要有重点,就像弹钢琴一样,如果十个手指一起按下去就不成调子了,它总得有轻有重。如何确定重点和协调多元的关系,从理论到实践,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解决好的。
  3.不太清楚体育课程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也不太清楚如何确定重点教材。课程标准提供的教学内容范围是比较广的,应当有重点,否则就可能像以前一样蜻蜓点水,什么都学,结果什么都学得不扎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我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同学段的学生都必须掌握哪些内容,并不是很清楚。
  4.正确有效地运用现代学习方式存在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困难。
  5.在课程资源无法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情况下不知道路怎么办才好。关于课程资源缺乏的问题,反映比较强烈,特别是在西部农村,这种不适应十年前就碰到过,至今并没有完全解决。
  体育教师需要提高什么能力呢?我觉得体育教师当前主要需要提高两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不同的观点、认识、做法、评价等都是很正常的。怎么去看、怎么去听、怎么去认识、怎么去分析,做到博采众长和克服片面性,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否则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听谁的好。我认为应变能力也是一种创新能力,这一点也很重要,因为各地各校的情况千差万别,再好的理论、方法与经验,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就是应变,就是创新。
  第二,以教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化水平,当前要特别注意提高如下几种能力:
  1.制定教学文件的能力。先不讲单元计划、水平计划的制定问题,就说课时计划(教案)制定,尽管现在课时计划的格式不限,但课时计划都有哪些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并不是很明确,甚至在认识上也不完全统一,现在老师在有些内容上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编写,却不一定有用,因此这种能力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要具备的。
  2.示范讲解的能力,特别是对武术与新教材的示范讲解能力。我认为,示范讲解是体育教学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示范具有激励性和导向性,老师的示范做得好,学生看了就想学,学起来就带劲;如果老师连示范都做不好,讲也讲不清楚,自己教起来心里就没有底,学生也不会有兴趣。例如,武术是最能反映我们民族特色的一门课程,但从总体上来说开展得并不好,学生不太喜欢武术。原因故然很多,但不可不论的是,我们许多老师的武术示范讲解能力比较差,缺乏武术的精、气、神,不能吸引学生,起不到激励和导向的作用。
  3.有机整合教学目标及目标与内容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目标要全面,但也指出可以有所侧重,这就有一个整合问题。那么该以什么为主线来整合课堂教学目标?又如目标与内容的关系问题,有些课制定了心理与社会适应目标,但却缺乏内容与方法的支撑,存在目标与内容脱节的现象。要想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4.正确有效地运用现代学习方式的能力。在课程改革实验中,许多体育老师都在积极尝试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由于我们许多老师对这些学习方式并不太熟悉,所以运用起来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新课标又强调要有效地运用这些学习方式,要求就更高了。运用现代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想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就必须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5.组织教法的创新能力。要想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认为关键在于组织教法的改革。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当然很重要,但实际上任何一项教学内容都很难让每一个学生感兴趣,而且教学内容的选择还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因此组织教法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应当努力提高体育老师这方面的创新能力。
  ※※※※※※※※※※
  耿培新(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与艺术分社社长)
  各个年龄阶段、不同教龄的体育教师都应学会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适应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任何懈怠、放松或不思进取都是体育教师前进中的大忌。所以,体育教师主观上要主动适应课程教学改革发生的变化。
  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能力,教学能力在教学中是具体的,体现在教学细节的方方面面。比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等是否合理有效;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语言是否清晰、感人,讲解内容是否精炼;示范、保护、帮助的时机和方法是否准确、恰到好处;确定教学重点与解决学习难点是否合理有效;场地器材的设计是否妥当、安全;提问、设疑、引导、帮助是否把握好了时机和火候;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节奏的把握、运动负荷控制等等,都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因此,我认为适应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最基本的是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这次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期还有新的不适应,比如课程标准把健康教育列入课程内容,强调要重视健康教育,要求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雨雪等天气的上课时间,每学年保证开展一定时数的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体育教师最初会有些不适应,比如疾病预防等内容,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教这些内容就会犯难。我们在教育部体卫艺司的领导下,按照教学实录的方式编写了1~12年级共12册的《健康教育教师教学指导用书》,并进行了教学实验,发现不论是什么学科背景的教师都能按照指导用书上课,反响很好。
  再比如,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有效的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这是自1993年以来再次以国家课程的形式提出类似“课课练”的要求。教师在贯彻过程中也会有一个适应过程,因为怎么发展学生的体能要讲究结合学生、教材、季节、气候、场地器材等因素,思考如何选择发展体能的练习内容、如何做到体能练习与技能教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如何选择练习的时机,怎样掌握运动负荷的大小,如何关注学生不同的体能水平和性别的差异,怎样组织、用什么方法锻炼才能使学生感到有趣等等。近几年《体育教学》杂志发表过许多体育教师总结的发展学生体能的教学文章,相信老师们能够尽快适应这一要求,通过坚持不懈的“课课练”,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   ※※※※※※※※※※
  毛振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
  我认为,面对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许多体育老师还面临着以下的八个不适应:
  1.在新理论前的不适应。由于大多数体育教师平时接触教育理论不多,接触新的教育理论更少,因此,当遇到一些所谓新的教育理论时,容易被华丽的辞藻和新颖的说法所折服,甚至被一些并不正确的理论所蒙蔽,一碰到新理论新概念,体育老师很容易被击倒,进而盲目服从、盲目跟风。这里有某些课程理论研究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结果,也有因体育教师的教育理论欠缺、平时学习不够而产生的不自信的原因。
  2.看家本领不足的不适应。体育教师的看家本领是运动技术的教学,但由于体育吃青春饭的特点,体育教师参加工作后,自身的运动技能在飞快地流失,毕业时是运动二级,工作一年多就可能成了三级了,再过两年就奔着3.5、4级的水平去了。而且许多老师们所拥有的运动技能本领都是有点落后和过时的、如原来练三铁、长跑、竞技体操、艺术体操、排球等项目的老师都会有缺乏用武之地的感受。我们的看家本领旧了、丢了,如果教学技能再没有跟上,我们在学生面前的威信就变差,教材选择的面就变窄、教材研究就变浅了。到那时,体育教师可能就只能带着学生做简单的游戏,甚至只能“放羊”了,教学质量必是低下的。
  3.欠缺学理与教法研究的不适应。如果当教师面临自身的技能退化时,他能够加强对学理和教法的研究、仔细地研究教材、仔细地备课,那么他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自身技能退化带来的欠缺,这就是很多老体育教师虽然自身技能不强但依然能很好进行教学的原因。但是现在很多教师缺乏对体育学理和体育教法的深入研究,从而教法呈无效化、表面化、虚假化倾向,如前一阶段盛行的主题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我们为什么要用主题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什么教材必须要用主题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才能教会、不用主题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会怎样、是不是所有的教材和所有的年级都可以用主题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等等都没有说清楚,造成有一阶段的体育课像在演戏,甚至像过家家,这就是教法的虚假化现象。又如什么时候要用完整法、什么时候要用分解法我们也说不清楚。只研究教法也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教法必须要与学理匹配,只有知道一个项目的技术学生是怎么学会的学理,我们才有可能正确地选择教法,而现在,有关这方面研究还太少。
  4.体育文化知识信息不足的不适应。体育文化知识的总量不断扩大,体育的各种信息通过电视机和网络等各种媒体飞速走向学生,这使得体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原理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现在体育教师的竞争对手是电视机,记得听某体育教师说:“如果在世界杯期间,我绝不讲足球、更不讲足球世界杯的事情。”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我讲不过学生,他们知道的比我多,比我细。”看,这就是挑战,如果体育教师再不努力学习知识、了解信息,那么将来的体育知识传授必是苍白的、低质量的,也必是不受学生喜欢的。
  5.面对日益严重的安全问题的不适应。当前,学校体育的安全日益严峻,而社会对学生安全的过度紧张更放大了这种严峻,大部分体育教师忧心忡忡,一部分体育教师甚至张慌失措,谈安全如谈虎色变。“失措”即没有办法、没有应对之策,学校安全的制度没有、保护帮助的方法没有、对场地器材维护的措施没有、应对紧急事态的预案没有、对保险制度的研究没有、对校长的汇报和说明没有、对家长的安全宣传没有、安全保障知识传授没有、对安全技能的演练没有等等,有的是对社会、对校长、对家长、对媒体的埋怨,这种状况无论如何对课改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
  6.面对急功近利的诱惑的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确有急功近利之风存在,体育教师也难免受其影响,这导致了体育教师面对课改时急于出成果、急于出新课、急于出经验、急于出理论,而缺乏了沉稳的学习、缺乏了钻研的环境,甚至少有了良心上的约束。结果是实实在在的教材研究不多,真实的方法论创新不多,而望文生义、花架子怪招子不少,前一阶段的课改中这些现象都出现过,因此,此次课改要力戒。
  7.学生面前缺乏威信的不适应。一些体育老师在学生们面前缺乏必要的威信,威信的缺失有许多原因,比如知识不如学生、技能差示范差、自身素质不高学生看不起、管理方法不恰当、因种种原因与学生不亲近的原因等等。这些教师的课学生不喜欢,教师的要求学生不服从,甚至连基本教学秩序都无法维持。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从自身找原因,提高在学生面前的威信。
  8.缺乏健康教育知识技能的不适应。新的体育课改中,健康教育的内容被大大地增强了。体育教师面临着传授保健、卫生、安全、救护、防病、营养、环境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而许多体育教师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健康教育教学质量面临很大的问题,因此,有关健康教育的教材开发和相关教师培训将是新一阶段课改的重要课题。
  ※※※※※※※※※※
  吴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中心主任)
  首先,教师的能力是不能满足课标实施、执行的需求的;其次,教师的工作方式是不适应课标实施、执行的要求的。
  先说第一个方面:教师的能力不足,表现在“基础不牢、专业不专、技能不硬”三个方面。
  “基础不牢”是指全国高校扩招后毕业的体育教师(工龄在8~10年间),他们进校前体育素质和文化素质就差,因此,这批体育教师的职业基础相对就不扎实。
  “专业不专”是指体育师范生不仅进校前没有体育专业经历,错过了专业学习最“敏感时期”,进校后又接受了质量下降的师范教育,因此,这批教师没有突出的专业特长。
  “技能不硬”是指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水平低。这里说的技能,是教学技能,即体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才干,集中体现在“会讲、会做、会教”三个方面,核心是“会教”。
  再说第二个方面:教师的工作方式不适应,是指当下的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越来越没有教学基础性、系统性、强制性原则的体现,越来越迁就不爱运动、不善运动、不愿运动的学生,可谓蜻蜓点水、浅尝即止。许多体育教师的工作,功利性强,职业性弱。   导致这两个方面问题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有三个:
  第一,是制度设计问题。现在的体育师范招生,可能存在培养合格教师的成分在减少、招生学校招到学生维持生计的成分在增加的现象。另外,是对体育教师专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缺失。
  第二,是体育教师自我职业认同和职业精神的缺失。对于许多已经是体育教师的人,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证明能力不足的,除非因为外部压力,自身很少有“先天不足、后天弥补”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动,得过且过的占一定比例。
  许多体育教师缺乏基本的对教师职业的敬畏和基本追求。
  第三,体育教师成长最基本的教研传统的崩溃。教研活动,无论是本校的还是更大范围的,曾经是体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和必经途径。但是,近十年来,这个形式越来越弱化,这导致了教师整体能力的退化。
  要改变体育教师能力不足、工作不适应的情况,主要从解决上面说的三个方面问题的角度着手。这里不作详细阐述。我强调以下两方面:
  第一,当下的体育教师,要增强对自己职业的敬畏心、基本的职业操守,提高基本的职业能力。在这个方面,无论是我们的师范教育,还是职后培训、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养,都几乎为零。更重要的是,体育教师自觉的对职业的敬畏越来越少。事业心、专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等,在远离我们的职业圈。因此,有一种令人担心的现象和疑问出现了:体育教师一定要专职的吗?
  第二,重建和恢复传统的教研活动和教研体系。曾经的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不断适应新要求、新需求的好方法。但是,十年以来,从总体上看,真正的、有效的教研体系在“崩溃”“缺失”,在整个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塌陷”现象。
  因此,对于促进体育教师成长的教研活动,必须在制度设计上予以固化。值得做的、也是全国一些地方尝试过并取得实效的工作有三件:一是“师徒学习”;二是“校本教研”;三是“学科教研工作室”。当然,作为顶层设计的全国教研活动,也要进一步完善。
  总之,当下的体育教师,无论是在能力上,还是在工作的适应性上,还有许多路要走,面对《课标》的实施、执行,任重道远。
  ※※※※※※※※※※
  于素梅(中国科学院副研究员)
  提出“体育教师面临新课改有哪些不适应”的问题,首先给人的感觉是体育教师有不适应之处,那么是所有老师的不适应还是部分老师的不适应;是不适应老师的全部不适应,还是不适应老师的部分不适应?总之,就不适应而言,需要首先要进行归纳,或厘清适应与不适应的若干现象。面对新课改,有完全适应的、有大部分适应小部分不适应的、有小部分适应大部分不适应的,有完全不适应的。那些完全不适应者固然是最严重的现象,正如有些老师说:“新课改后,不知道该如何上体育课了。”这几乎就是完全不适应的具体体现。对于那些部分不适应者而言,无论不适应的成分是大还是小,都反映出未能完全适应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
  与过去的大纲相比,新课标变了什么呢?名称变了、目标变了、内容呈现形式变了、评价方式变了、教学方式变了。
  名称变了。过去的体育变成了体育与健康,更加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但至今依然有一线老师不知道在体育课上如何体现“健康”,这反映出教师对名称的不适应。实际上,我们最好将“体育与健康”理解为“体育为健康”,不是把健康知识方法等教育加入体育课堂中来,而是通过体育运动技术等教学,强化对健康的促进作用。
  目标变了。过去三大任务变成了以若干目标的形式呈现。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完全按照五大领域来设置目标,追求目标的面面俱到,这反映出教师对目标设置的不适应。有的因不适应干脆又回到了三大任务上来,结果出现了五大领域目标型、部分领域目标型、认知技能情感性、整合性、创新性、三大任务型等多种设置方式。这种不稳定性就表现出了对目标设置的不适应现象。
  内容呈现形式变了。由于过去的大纲对某个学段、年级、学期教什么、教多少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划和要求,而新课改的课程标准中这些全然不见了,对于那些已经完全适应和依赖大纲从事体育教学的工作者而言,这可以说是最大的不适应了。有的依然按照过去大纲的要求,该教什么不教什么;有的完全依靠新课标发挥教师选择内容的主动权,变成了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能教什么教什么;最不能适应的是不该教什么,教了什么。实际上,不适应的具体表现,是未能完全按照新课标所提出的“目标引领内容”的要求。
  评价变了。对于评价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知道要求,但不知道如何操作;二是知道要求,积极尝试了,但操作方式不正确,甚至出现干扰课堂的现象;三是知道要求,操作方法靠谱。基于此,对评价的不适应集中体现在不知道如何做、不知道做的是否正确等。
  一线教师面对新课改的新要求的时候,审视一下自己有什么能力、缺什么能力?还有哪些方面不能顺利实施新课改?当然,有些教学能力很强的老师,完全能够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甚至在改革中表现得非常优秀。就那些不能完全适应者而言,需要结合不能适应的方面来看需要提高的能力,这样才具有针对性或一致性。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正确运用新的教学方式的能力、掌握和组织多元评价的能力、具有科学准确的选材的能力、有效促进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能力等等。因此,能力是多方面,但即便是新课改未能提到的新要求,如讲解、示范能力等,教师也需要保持较强的能力,假如有些教师这一最关键的能力尚未达到的话,就要从教师的最基本讲解示范的教学能力提高出发了。就教师个人而言,有的需要提升的能力多,有的需要提升的能力少,但无论是多还是少,其最终目的是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所有能力都体现在能够顺利实施新课改,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能够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

推荐访问:新课改 畅谈 专家学者 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