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经验 [雕塑中的感性经验]

  摘 要:本文主要以个人的雕塑创作轨迹来阐释雕塑中的感性经验,我认为雕塑实际上是种传达创作者感受.情绪.思想的手段和媒介,就像文字是作家的工具;棋者手中的棋子一样。  关键词:雕塑 感性经验
  一、我创作可能的来源
  我的雕塑创作不是艺术史逻辑的结果,也不是追寻市场的产物,而是个人感性经验的表述,更关注内在精神和情感。我认为雕塑实际上是种传达创作者感受.情绪.思想的手段和媒介,就像文字是作家的工具;棋者手中的棋子一样。
  翻开艺术史,早在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就写到“凡是内在需要的,发源与心灵的,就是美的.艺术不是模仿自然,而是重在通过色彩和线条的选择表现情感”认为艺术必须关心精神方面的问题而不是物质方面的问题,“色彩和形式的和谐,从严格意义上说必须以触及人类灵魂的原则为唯一基础。” 在抽象表象主义艺术家中,波洛克的行动绘画经验直接源自内心深处,在他看来,艺术家的工作是表现内在世界——换句话说——是表现活力、运动以及其他的内在力量。
  二、创作思路
  从本科到现在,我的创作轨迹比较零散,但我所有的作品都是积聚了强烈感性认识的果实。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从本科三年级的陶艺课程开始的。陶泥这种舒服柔软的手感让我非常兴奋,又有种莫名的亲切感,与平时雕塑课上用的泥截然不同。陶泥在手中把玩的亲切感很快带我进入了童年的回忆,儿时的小小渴望油然而生。《家具》就把童年时想得到的以陶艺的制作方式呈现出来。
  在大四阶段,我的作品主要是以表达自己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感受。也正是在石雕木雕课上,创作了石雕《魇》,另外做了件木雕《偶》。我觉得传统材料也可以表达出当代的观念。在做这两件作品之前,一直对发生在身边的日常琐事非常敏感,例如抢购、逛街消费。面对各种物美价廉的商品,我们想获得物品的欲望赤裸裸地暴露出来,正所谓欲壑难填,我们越消费越渴望,消费越多欲望越大,永远无法满足,就像瘾君子一样无法自拔!当看到汉白玉那种洁白半透明的质感时,我积蓄已久的情绪顷刻投入到它里面,就在一块方的石头的一个面,开始一直往里面凿,然后在里面可一个抽象的人,人上的所有形体都是下坠的,打出来后发现汉白玉的粉尘不就像海洛因么。有好的想法,也只有在面对能激活它的材料时才会变成真实,才会有意义。木,这种材质在我当时看来是温暖而外表坚硬的材料。我随手拾起了陪伴在身边很久的小布娃娃,每天习惯性的捏她,总感觉有天会把它捏破,想象着里面的东西会喷出来。现在我们的欲望一直膨胀,总有一天会像火山一样喷发。我就把木头做成了爆破了线的布娃娃。
  在本科阶段,我不喜欢做系列作品,认为以同样的语言方式做东西只会使自己陷入一种狭窄的表达范围,局限自己的思维方式。我的作品都是随着自己感受生活情感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风格和形式。我的毕业作品《白日梦系列》是压抑情绪的集合,是一件雕塑装置。在这里的“系列”只考虑到了作品中相同元素的组合。创作中没有继续选择传统材料,而找了现代工业中的材料。《白…》的语言形式:由47个抽象的白色小方体组合而成,每个方体的一面都设有可以看到内空间的窗口,但有5个窗口设置了窗户。除了有窗户的5个小方体,其它的里面都呆着小人,每个人物极具表现力,有坐着的人,站着的人,躺着的人,跪着的人,完整的人,残缺的人等。光线在这件作品中是不可缺少的元素,每个小的内部空间设置光线的不同与每个人物的动态传达出的情感相关。声音贯穿整个作品。我不刻意去追求作品的整体形式,在我看来,一切都是作品内容和情绪的流露。《白…》的材料选择与过程中的偶然效果:在做任务的泥塑时,我选择的是精雕油泥,这种材料很硬,可塑性不强,一定要适当加热后才能捏出想要的形体,所以制作过程很慢,很多人不喜欢。但我却发现它的偶然效果,相对于其它泥有种特殊的肌理,正是这次创作所要寻找的语言。不同时间制作的人物表面肌理的处理都不相同,因此我认为雕塑也可以记录当时的心情,和绘画一样能保留瞬间的感受。人物呈现的材料选择用透明树脂,半透明的材料赋予作品虚幻、神秘的气质。另外,我很注重创作的过程。

推荐访问:雕塑 感性 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