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舞书法【“笔飞墨舞”——论舞蹈与书法的相通性】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中国传统书法与舞蹈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相通性,并分别从线条、节奏、韵律、情感表达等方面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和谐共融的关系,舞蹈与书法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舞蹈;书法;互融
  中国传统书法与舞蹈是两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是凝固于纸上的艺术,以笔墨纸砚为材料,以汉文字为基础的视觉艺术。舞蹈则是活跃在舞台上的艺术,以人体为表现手段,以表达感情为基础的视觉艺术。
  尽管两种艺术在表现手段、方式上有诸多的不同,但是自古以来,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书法与舞蹈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汉语中, 就有书舞同势、舞文弄墨、笔飞墨舞这样的词汇。当我们在观赏一部书法作品时, 在书法家那峰回路转的动势中看到舞影的婀娜多姿;同样,当我们在欣赏一部舞蹈作品时,也能在舞者行云流水的动势中看到书法的笔意神韵。正因为书法和舞蹈的这种深刻的内在关系,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那精美绝伦如史诗般的画卷,展现了书法与舞蹈的无穷魅力,令观众叹为观止、印象深刻。所以人们常说:书法是“纸上的舞蹈”;舞蹈是“飞动的书法”。书法与舞蹈在审美气质上潜藏着相通的美学因素。
  一:“书舞同线”
  中国艺术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其中占首要地位的线的节奏。书法和舞蹈的共同性首先体现在具有“飞动的线条”这个特征,书法和舞蹈都可以被看作是‘线之美’的两种艺术。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那如走龙蛇, 刚圆遒劲具有弹性活力的笔墨线条, 那奇险万状、联绵不断、忽轻忽重的结体、布局, 那倏忽之间变化无常, 忽风骤雨不可遏制的情态气势, 盛唐的草书不正是这纸上强烈的舞蹈吗?” [1]
  书法是通过线条的长、短、曲、直、粗、细的变化展现节奏的,尤其是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对节奏、速度、粗细的控制,从而使作品具有了变化万千、不同韵味的线条美的艺术效果。我们在欣赏中国的草书大家张芝、张旭、怀素的作品时,就能够从那恣意放任且情酣意畅的流动线条中就能感受到这线条的美感。
  同样我们在欣赏舞蹈时,舞者在舞台上时而聚合与发散、时而跃起与低盘,其千姿百态的流动的线条,更是舞蹈作品内涵精髓的展现。正如中国古典舞《踏歌》之所以具有如此之魅力,就在于巧妙运用修长柔韧的手臂所挥舞的长袖的流动线条,还原出了汉唐宫廷舞的形象。难怪有人说过: 舞蹈演员那行云流水的舞步轨迹, 如果用墨线描绘下来, 肯定与节奏分明、连绵相属的草书线条别无二致。
  由此可见,书法与舞蹈有着共同的线条所表现出的美感。
  二:“书舞齐动”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书画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它具有形线之美,是力线的空间构成,如人身在其中,书法如舞。”“书画都通于舞。它的空间感觉也同于舞蹈与音乐所引起的力线律动的空间感觉。” [2]
  韵律和节奏是书法与舞蹈表情性富于变化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形成不同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中国书法所体现出来的动态美与舞蹈的韵律节奏有相通之处。书法与舞蹈的节奏、韵律,一个为无形的, 表现于空间静态的形体之中,一个为有形的,表现于时间动态的人体之中。书法的节奏即所谓的“抑扬顿挫”,书法家书写每一笔都需要讲究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在舒缓起伏中体现跌宕起伏的韵律美感,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其必定就是运用轻重、缓急的节奏、韵律从而能形成气韵生动、风格迥异的书法风格来打动欣赏者。同样在舞蹈中,节奏是在连续的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往往编导们编创动作节奏处理中,都会让节奏对比明显,尽量的不让节奏处于一种一成不变;同样舞者在整个身体线条流动的动态中,通过速度、力度和幅度的不同变化来形成舞蹈的韵律美和不同的舞蹈风格来表达各种情感。
  三:“书舞共象”
  《毛诗·序》中曾写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3]。宗白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曾这样说道:“中国的书法是一种艺术, 能表现人格, 创造意境, 和其他艺术一样, 尤接近于音乐的、舞蹈的、建筑的构象美。” [4]中国书法以汉字结构为基础, 透过汉字表达的语言概念进而结合笔法墨法去创造意境, 而舞蹈把人体作为物质载体, 舞者运用其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 二者都是通过主观情感的外在表达来构造意境美。情感乃书法艺术之魂,书法中如果没有蕴含情感,一笔一划之间毫无感情,那只是一堆枯枝槁木,不是真正的书法艺术。情感同样是舞蹈中贯穿始终的纽带,优秀的舞蹈作品都是以情制胜的,如果没有内在情感的支撑,舞蹈的表演都将是苍白无力,既没有生命力,也就不能打动观众。
  因此,在通过线条的动态飞舞来表现情感这一点上,书法与舞蹈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处。书法的一点一画与舞蹈的举手投足一样,都是讲究传递情感、追求意境的艺术,都表现出形象与情感融合一致的艺术境界,都是生命意象的展示。他们将种种情感波澜表现在飞动的笔墨和舞动的身姿之中,从而抒发不同的情感,反映美的共同属性,使观赏者进入审美境界。可以说情感既是书法生命力的象征,又是舞蹈发展的原动力。
  四:“书舞互响”
  舞蹈和书法从古到今,都是相互借鉴的,有着颇深的渊源。首先先谈一下舞蹈对书法的影响: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文就曾记载过:“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 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 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据说,张旭早年练习书法,虽十分勤勉,却总长进不大。一次在邺县无意得见公孙大娘表演的剑器舞蹈,被其惊心动魄、浑然天成的雄奇所吸引,茅塞顿开。自此在提笔草书时,每每想起公孙大娘舞剑的英姿, 所书之字竟然脱于旧习,自此草书长进,后来终于自成一家。今天,公孙大娘的剑舞早已失传,但我们却可以从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中遥想中想到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诗中对剑舞的描绘:“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5]
  其次,书法对舞蹈也有着深刻地影响:在创作方法上,书法与舞蹈也相应相通,相互借鉴:舞蹈家从书法的创作中,巧妙地运用线条的粗细、字体的大小、用墨的浓淡、布局的密度等艺术规律,来丰富舞蹈特有的节奏和表现方法, 从而体现舞蹈深一层的美学韵味。由台湾著名舞蹈艺术大师林怀民先生编导的现代舞《行草》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舞蹈与书法的结合以及共通之处。其创作灵感据说正是因西安的碑文而萌发。全黑的舞台,一束追光下,身着黑色舞蹈服的舞者以身形临摹身后银幕上出现的王羲之的“永”字。随着舞者身体的不断律动,书法中的各种笔画也在幕后不断出现,时而顿挫,时而修长,时而峰峦起伏,时而错落有致。群舞上场后,行云流水的舞步轨迹,更是与毛笔书写时的婉转线条相互呼应,舞者发自内心的吆喝和跺脚声也似行草顿挫的回响。舞蹈《行草》是一个把书法和舞蹈相互融合的舞蹈作品。这是舞蹈与书法的对话,对千年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传达!
  综上所述,书法和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有着共同的线条、节奏、韵律的表现手段,又有着共同的人们情感的表达方式。两者可以说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演绎者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艺境”之美,共同奏响者中国古典文化的“黄钟大吕”之声。
  
  【参考文献】
  [1]参见李泽厚著《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参见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参见于民著《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参见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参见张忠纲编《杜甫集》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推荐访问:相通 书法 舞蹈 笔飞墨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