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关于对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的点滴思考

  【摘 要】综观高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诗歌鉴赏教学。为什么从诗歌开始呢?因为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关键词】古代诗歌散文 欣赏 审美
  诗词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意蕴幽远。诗词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在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语文能力的培养、文化素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诗歌,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古诗文名篇是传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学校教育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人类与民族精神文明的精华正凝聚于其中,阅读经典可以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发展的意义绝不可低估,而且可以与流行的‘快餐读物’的阅读形成一种张力,这对学生的健全发展也是绝对必要的。”同时,传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通过知识传承、人文熏陶,将优秀的传统人文素养转化为个体在政治、思想、道德、人格、精神、心理等方面的一种内在的素质,使得学生真正学会求知、求真、求善、求美,学会做人,学会处世,学会创新。
  一、对古诗文蕴含的人文素养的认识
  古诗文蕴含丰富的人文素养,主要表现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孝亲敬长、厚德载物,天人合一,以民为本等等,分别阐明了对己、对人、对自然、对社会的带有规范性的要求。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自强不息、刚正不阿、谦虚谨慎、推己及人、尊老爱幼、和睦亲善、勤劳节俭、重情重义、爱国如家、天下为公。这些都是中国传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人文素养在培养人上的作用
  传统人文素养非常集中地蕴含在古诗文中,国内外对中国古诗文在传统人文素养的培养上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优秀传统人文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气质,指导他们恰当地为人处事,甚至可以扩展自然科学家的研究视野。余秋雨认为,“(古代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蔡志忠指出,“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陶冶了我们的精神层次;八卦、易经、理学、禅宗思想等也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大脑的想像空间。……多读诗词、文学著作可提升人的气质和专心程度。”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赵鑫珊对此也深有感受:“20岁那年,我读到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汤川秀树写的一本物理书。在扉页上,作者借用庄子的思想作为题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这给了我的精神双重的震撼。”
  不仅如此,古诗文对自然、社会的观照视角,继续启发着人类的发展方向。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陈跃红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就西方文化而言,经由千辛万苦、重重反叛建构起来的后现代主义美学表达策略,在许多方面与中国诗学的阐释方式有汇通之处。因为传统主张“以物观物”,“物物自现”,毋需主观的自我去注入和证明其意义。大漠孤烟、小桥流水、雨燕落花、古迹今景,都不依赖主体的言说而作全方位的多向并出,共时再现,意义齐发,留给后人广阔的阐释空间。就中国文化和美学的整体功能而言,基本上是一个由气、道、无、心结构而成的模糊世界,它可以感受而不可分析,可以领悟而难以言说,存而不论,知而不言,让活泼泼的生命和世界的本相作自然的显现。
  三、古诗文教学方式的研究概况
  1.美读法——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这些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要教育学生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或动情处放声高歌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吭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2.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当然是有的。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
  3.活动法——以练带学
  且不说楚辞乐府的辉煌灿烂,也不说唐诗宋词的登峰造极,单说多灾多难的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极富创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诗人,甚至在那专制黑暗的动乱年代,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黎明曙光来临的时候,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物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浮躁的人类却不愿意去聆听那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来感受心灵深处的丝丝颤动。那就让我们以校园为阵地,让我们的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吧。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一些,把写诗和朗诵比赛揉入到月考和期考中,作为考试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这样就逼得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来得强。写出来,再按意境高低,技巧强弱等评奖,优秀作品搞展览或者出成专辑,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前我搞过诗歌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同时朗诵等等。学生选定好内容后,绞尽脑汁想与众不同,有的跑很远的地方买音像资料,有的不辞辛苦去借道具。整个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来的高涨热情、创新精神,让老师喜出望外。这本身表明: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宝矿,有多少潜能等着我们去挖掘啊!这不正是素质教育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生动体现吗?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文化的瑰宝,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影响着读者。加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注重对学生古典诗文方面的影响和熏陶,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湖北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

推荐访问:诗歌散文 中国古代 点滴 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