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认识【让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开始学好物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现象的认识。知识是来源于“五官”对客观事物的信息感知而后提高的。信息中来源于视觉的(看事物的现象、文字、图片等)约占总信息量的70%,来源于听觉的仅为视觉的1/3……可见,视觉几乎是获得和理解信息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科,这时如果脱离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实验,学生对许多现象的物理原理就很难理解。其他学科的课程学习学生尚可联想,可物理课重在推理和总结,如果没有见过类似情况,学生就会感觉太抽象,就会觉得物理难学,从而产生恐惧厌学的情绪。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看还要加上一句话,即“百见不如一做”,学生从演示实验中看到物理现象,获得了感性认识,这样印象就会深刻,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这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当然如果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那么印象就会更深刻,就会学得更扎实。如果学生只是听教师讲解理论,而没有一点感性认识,印象就很肤浅,理解起来就会感到有困难。
  在物理学习中,各种物理现象有实物的就应让学生多看见实物,如讲透镜,就应让学生看看凹透镜和凸透镜的实物,看看近视镜片和远视镜片的实物。这样学生印象才深刻。有实验的就让学生多做实验。实验对学习物理以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初中物理课本中,设置了较多的演示实验。同时为了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课本中设了“探究、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等栏目,介绍简单易做的小实验,既可以鼓励学生多动手,又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物理知识。有条件的时候,在不过多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实验,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举多得的好的学习方法。因此,为让学生对物理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的是疏忽大意,以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过或曾看见别人做过;还有的是怕麻烦。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教师在课前一是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二是在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三是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四是教师要考虑除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或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使演示与讲解脱节。这种作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的“仓库”,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如让学生上前来帮助教师一起动手做实验。演示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机械放大、自制可见度大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课堂演示实验要目的明确,先交待清楚,要设置悬念,在实验中必须配以主动的讲解,形象的手势,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再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学生才会记忆深刻。
  模型无法替代演示实验,演示实验能够真实地、直观地再现物理现象,而模型则不能。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做一些演示实验。例如在讲解光的反射时,有的教师用模型来代替光的反射演示器,用在纸板上画好的线条来说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推导出光的反射定律。这样做教师不仅讲得吃力,学生也难以信服。
  为了鼓励学生多动手,尽可能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有的演示实验可以采取边讲边实验的做法,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观察现象,提高实验能力,尽量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将有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随堂实验。
  二、做好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亲自动手做物理实验,会对物理概念和现象留下深刻的印象,最有利于获得感性认识,也有利于从实验中获得科学的探究精神,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做好学生实验教学,让学生多进行分组做实验,有条件的时候最好能让学生个人独立做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要注意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分组时,要将学优生与学困生搭配成一组,以强带弱,教师还要多给学困生更多的指导,使他们逐步提高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在实验中培养他们操作的规范性。
  应尽量把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以往的学生实验,除了某些单纯的技能训练性实验外,主要还有两大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即在学过相应的知识之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另一类则是知识的应用实验,这两类实验的前提都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所涉及的知识之后进行的,因此实验的目的不是探索新的知识,认为这些实验对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没有很大的作用。探究性实验课题是为弥补这些不足而设立的,实验的前提是学生还不知道实验结论中的知识,而是先提出问题,就这些问题做出猜想,然后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在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这两种不同的作法中,实验内容可能相似,但是按照两种不同的思路去设计,学生的心理活动不一样,得到的训练也不一样,学会这个探究方法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受益无穷。
  三、督促学生完成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小试验、小制作内容
  “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小试验小制作,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在上新课后,学生运用新知自己亲自做一做小试验,对于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让学生自制潜望镜、模型照相机,让学生回家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机屏幕上的三原色等。还要多组织一些课外兴趣活动,例如小论文写作,智力竞赛、小制作评选活动等,这些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都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讲解课文内容时,要尽量以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构成概念、规律的感性材料。如讲红外线时,就用家庭生活电视机的遥控器作为例子,这样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的感性认识就较深。
  总之,对于刚接触物理学习的初中学生,为了让他们对物理学习有更多的感性认识,有条件的时候应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亲自实验,没有条件的也应尽量创造条件给学生亲自实验;没有条件做演示实验的,也要尽量利用多媒体把实验过程播放给学生看。千万不可用一两句话把实验内容带过去,这样学生没有获得一点感性认识是不利于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只有通过尽可能多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进而逐步学好物理知识。
  (作者单位:贺州市平桂管理区第二初级中学,广西 贺州,542827)

推荐访问:感性认识 学好 物理 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