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的人生,,无为的境界] 人生有为千百苦,无求无为万千福

  摘要: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即为儒、道二家。一言以蔽之,儒家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之为“有为”,道家的主张则更接近于“无为”。本文浅析儒、道二家处世之道的相异之处,旨在阐明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既追求儒家的有为人生——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又能够以道家的无为境界——师法自然适情任性作为调和,即虽然竭己所能要去实现人生抱负,但对于追求的结果却付以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的态度,则可使自己游刃于人世的浮浮沉沉而安然自处。
  关键词:儒 道 有为 无为 处世之道所谓儒家之道,简而概之,即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它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家。后世对于儒家之道附会甚多,从许多学科都可以解释一番,而儒家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在于教授一个人该如何修养自身以处于世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谓道家之道,即指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它包括治世之道,处世之道,自适之道等。本文主要从儒、道二家处世之道的相异处着笔,探析个人修养当中应该如何调和二家思想以达到一个儒道合鸣的境界。
  一、儒、道二家处世之道浅析
  历来学者大都认为孔子的思想主要是“仁”,其主要目的是恢复周礼,而我拙以为孔子的主要目的在于实行“道”,“仁”只是实行“道”的一个内在要求。“道”是孔子一生的追求,“朝闻道,夕可死也”;“道不行,乘浮桴游于海”。实现“道”是孔子一生的奋斗方向,而要实现这个“道”,就要积极入仕通过统治者施行。在道家,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但他又说“道法自然”,所以也有人说道家追求的是自然。庄子认为人应该不为外世的功名利禄所累,人也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应该逍遥于自然之中。庄子在《齐物论》中就认为这个世界原本无是无非,无所谓对与错,又何必纠结于人世的得与失呢?所以总的来说,儒家的处世之道主张一种积极的任重道远的有为人生,道家的处世之道追求一种相对消极的自适逍遥的无为境界。儒家的思想是现世的人生应该做些什么,要有为,而道家的思想是主张个人在精神层面上的修养,做到游心乘物。
  儒家思想,对自古以来的中国文人士大夫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影响。人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固然有多种实现途径,但是,在封建社会,商人、手工业者等往往处于“下九流”的地位,儒家认为最为高尚的职业是通过读书从政,“学而优则仕”, 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汪洙的《神童诗》前几句大家都耳熟能详,“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两句诗形象的道出了士大夫的心理。道家尚任自然无为的主张也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如中国文学作品中对山水进行崇拜摹写和士大夫对自然的亲近,中国的隐士之风等等。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一个涉世未深对未来满怀抱负、对人生充满憧憬,渴望作出一番成绩的年轻人,那么道家思想更像是一个谙尽人世布满沧桑的老者,深谙功名利禄到头来是一场空,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人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还是赤裸裸的走走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按照正常人的思维,一个人基本上在年轻的时候充满激情,怀揣着对事业和爱情的希望与激情,但在经历的社会多年之后,则慢慢激情消退。
  二、儒、道合奏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生理需求是人类的第一级需要,指能满足个体生存所必须的一切需要,如食物、衣服、性欲等等。 生理需求是最基础的,是金字塔的基石。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处于金字塔的顶端,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只有一一由低向高去满足和实现这些需求,儒家就比较现实,他鼓励人们积极入仕,即使像颜回,虽然生活不富裕,也是“一箪食,一瓢饮”,可以满腹。庄子理想中的神人却是不食人间烟火,吸风饮露,这显然不切实际,但他穷困到一定程度也还是要向人借米,他的自我实现理想太高以至于忽视生理满足这个基础。金字塔怎么能没有一个厚实的基垫?
  所以一个人活在当下应该以儒为基础,以道为修养。金玉满堂你可以视之为粪土,但没钱却逼得英雄好汉!荆轲不愿受恩于别人,俗话说“出来混的,拿的都得还”,但时势所逼,燕太子丹要他去刺杀秦王,即使他料得此去凶相多,吉相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任凭前面是刀山火海也得纵身一越!庄子说,人之所以为外物所累,就是欲望太多,可是一个人要生存,面包就是最基本的需求,如果不能自给自足,就要有求于人。孔子就深谙这个道理,他也更为现实,他的主张主要就是为统治者服务,因为他要“取悦”于统治者,只有统治者给予他官位俸禄,他才能获得物质满足,进而实现理想抱负。试想如果每个人都像庄子那样没有欲望,每个人都满足于柴米油盐,那么这个社会恐怕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社会就不会进步!
  但是在追求面包的道路上,能一帆风顺毕竟是很少的一部分,在追求名利的独木桥上挤了太多的人了,难免就会有许多人掉下去,也有在中途觉得不得意而自愿跳下河去的,如陶渊明。此时,他们可能很郁闷,心中很纠结,但是人的本能是要求生的,所以此时他们又从老庄那里寻求安慰。就像老子说的,“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道德经》)在你得势的时候不要张扬跋扈,应为这是不长久的,要处下不争,在你失意的时候,要告诉自己,月满则亏,月亏则盈,“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道德经》)地球是在运动的,一个人不可能总是处在倒霉的位置上,这样,就不至于钻牛角尖,走上不归路。再学学庄子的潇洒神人,吸风饮露,苏轼被贬海南曾经一度饥饿,就是这样过的。这样,你就可以心平气和,一个人心态好了,反而做事就没有压力,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也有想不开的,如屈原。很多文人都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如王安石前后期诗风的转变,仕途上的两仕两罢之后,一改往日的热衷于功名政治,转而为“荆公”体,但表面上的闲适却难掩深沉的悲痛。“年少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许多人在年轻是多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所谓年少轻狂。而在年老识尽人事之后却认为道家更是炉火纯青的处世原则。
  三、小结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基本上是在中国的知识分子身上并存着,只不过有的隐有的显,或者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苏东坡的形象在文人士大夫当中可谓是典范,儒、道思想同时在他身上呈现,如他的有关写赤壁的诗文中就出现了三家的痕迹。《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仰慕周瑜的豪杰风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自己却“早生华发”,人生如梦,政治报复还没实现,却又因“乌台诗案”而沦落至此,自比周瑜显然是从儒家的角度来比较的。而《前赤壁赋》中后段的文字又体现出“七情六欲随缘生色”的佛家思想。以及庄子的相对论思想,“...物与我皆无尽也”。当仕途顺利时,统治者用他他就全心全意做好政治工作,而遭遇不幸时,他在贬谪地依然尽自己的能力为百姓做事实,如在徐州治水和杭州整治西湖,但是他能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以雍然大度的心态泰然处之。他的文章中不仅表现出儒家的入仕的思想,也反映出道家羽化而成仙的思想。许多人喜欢他欣赏他的境界大多是佩服他可以在得意和失意时处理的那般自如。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处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苏轼诗文中那种闲适自放的状态是许多人都羡慕和憧憬的生活情趣。许多文人士大夫做不 到这一点,如果屈原像苏轼一样,他就不会在痛苦中百转千折而自投汨罗,柳宗元和刘禹锡具有相似的从政经历,二人同被贬谪是,刘禹锡却郁郁而终,而柳宗元则游山玩水,比刘禹锡长寿许多年。从二人的诗也可以看出来。所以一个人处于世应该将儒、道二家的思想结合起来,用无为的境界去统摄有为的人生,则可游刃于人世的浮浮沉沉而安然自处。
  参考文献:
  [1]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陈鼓应编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孙海通译.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推荐访问:无为 有为 境界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