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扬先抑起波澜】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人叙事的技巧。“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一人或物,却不从褒扬处起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情节陡转,形成波澜,造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所写的人或物的个性。这样写,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的道理。《战国策》中有一段“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的开头写冯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闹待遇、发牢骚,自荐为孟尝君收债,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但债没收回,反而把债券全部烧掉了。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然后却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充分张扬其个性。开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突出他非凡的才能。
  欲扬先抑这种手法来自生活,一是因为客观事物本身的不统一,自有优与劣、高与低、进步与落后的不同方面;二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总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杨朔《荔枝蜜》开头说“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它曾蛰了“我”一下),写蜜蜂给“我”的感觉“劣”(其实这是表象,并非本质),先抑一笔,制造悬念,从反面定下感情基调;然后再写接触蜜蜂,了解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可自己吃的却有限;最后写认识转变,写蜜蜂可贵品质,高扬蜜蜂精神: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鲁迅《藤野先生》写与藤野相识时,先写其“劣”:留级生讲藤野的典故,“穿衣服太马虎了”,以致上火车时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再以“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台没有带领结”证实,以上这些生活上的不修边幅属“抑”。而后面写藤野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写藤野在“我”心中的形象一天天高大起来。先抑后扬,使藤野先生形象鲜明。
  由此看来,运用欲扬先抑这种写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人或物自身的不统一,依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先写人或物的“缺点”——人们的错觉;再写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人们真正认识到本质,终于发现其美。先抑后扬,以“抑”衬“扬”,张扬个性。同学们只要掌握其写法特点,笔下的人或物必定能够个性鲜明,凸显在读者面前。

推荐访问:欲扬先抑 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