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导向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我国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以能力导向为基础,分析当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明确培养目标、搭建实验实训教学平台、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科学考量学生的职业能力等方面,阐述创新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能力导向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070-02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外贸企业遭遇“经济寒冬”,在逆境中企业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需求方企业来说,其往往要求专业人才既具备扎实的商务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突出的专业技术能力、综合业务处理能力和创新决策能力。因此,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经济贸易的基本理论,接受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基本训练,学会分析解决国际贸易业务中的具体问题,了解有关经济法规和各主要国家、地区的贸易政策,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熟练地应用计算机从事国际贸易的业务工作。从市场对国际商务人才要求来看,企业更关注能力的培养与塑造。
  一、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面设置过窄,课程开设缺乏系统性。我国的高校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太窄。目前我国从事国际商务方面工作的人员,要么是外语专业毕业生,要么是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例如外语类专业,开设语言文学类课程居多,而开设国际贸易实务之类的课程对国际商务知识、金融和相关科技知识、计算机使用等很少涉及。于是出现了外语专业的毕业生不懂或不精通贸易规则和国际商务的情况,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则存在外语不通或不够熟练的情况,既影响工作效率,又影响工作的质量。很多外贸企业更愿意聘用外语程度好,又通晓外贸实务的毕业生。据商务部统计,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各类人员缺口将近300万,这其中精通外语、专业知识面宽广的高级管理人员缺口达10万。
  (二)重知识,轻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薄弱。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综合课程少,专业课程开设过细且程度较深;二是注重理论体系,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如专业主干课程中的国际贸易实务、对外贸易理论与政策法规、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国际投资等课程的理论性内容偏深、偏多,实践和实训内容又相对不足,没能体现高职教育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实践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特色。加之教材内容陈旧,许多新知识、新技术没能及时反映到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中,使毕业生的知识和技能滞后于外经贸行业的发展与变化。上述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际商务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高素质且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欠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从事国际贸易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企业组成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大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制造业企业、国内零售企业大规模纷纷入盟外贸行业,众多新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都希望在短时间内将自身的业务扩大到全球,由此需要大量的涉外知识丰富、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富于开拓精神的高素质的外向型复合人才。这些人才的基本素质应包括:一是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二是思想和心理状态良好,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强烈的现代竞争意识;抗压性强。三是知识结构上交叉复合。以扎实的中外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又有较宽的知识面;懂管理、熟悉国际商务中的惯例和法规;既具备国际经贸、商业行情、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又了解国际礼仪、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和历史方面的知识。四是在能力结构上应多元复合。国际市场的竞争,要求参与者具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和实际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娴熟的外语表达和公关、谈判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现代化办公设备、交通工具的使用能力。而目前我们的教育方法往往追求学生在考试中拿高分,而忽视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国际商务师资力量短缺。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职业路径是从“学校”到“学校”,完全没有在外贸企业实践的经历,而国内这种既具有行业工作经验资质又具有理论知识水平的“双师型”的高水平师资力量相当匮乏,导致课程设置实践性不强,双语教学流于形式,实务类课程教学纸上谈兵,实验实训教学不深入。这些情况造成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学习主动性不强,动手能力差,必然导致出现国际商务人才数量少、质量低、实战经验不足的现象。
  二、能力导向理论
  能力导向理论即CBE理论(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是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它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能力导向理论的最大特点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种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因此目标具体,针对性强,能提高培训的效率,易于控制学习过程和进行评价。高职院校借鉴能力导向教育理论培养应用型人才对确立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快融入社会与企业,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用能力导向理论,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系统化的专业理论知识,并通过基础实践教学活动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课堂认知,到实验操作,再到环境的模拟与现场锻炼等系列化的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实验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既帮助学生提高在校期间所需知识的掌握,又适应社会需要,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以能力为导向,创新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一)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落实实验与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实验与实践教学是提高国际商务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例如,“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是在网络环境下仿真的进出口贸易操作平台,根据进出口货物贸易中所涉及的主要部门,学生可以分别扮演出口商、进口商、工厂、出口地银行和进口地银行等不同角色,教师可在此平台上教授相关专业课程,学生们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各国际商务环节的主要操作技能。还可引入商务模拟公司这一新兴的实践教学法,该模式按照目标岗位工作流程,在模拟公司的各个工作环节中,学习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充分体现了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职业经验获取的速度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质量,教学效果比较显著。在开展校内实验室模拟练习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校政、校企与国际合作,同外经贸企事业单位联系,开展实习基地建设,或吸纳国际商务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在加强专业技能的同时达到零距离上岗的目的。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高职 国际商务 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