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质分压工艺在三类油层注聚开发中的应用_双肺间质病变是什么病

  【摘 要】萨中开发区高渗透率油层与低渗透率油层平面上相间分布、纵向上交错发育的特点,由于油层性质差异较大,注聚开发过程不同性质油层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注聚参数才能使各类油层都得到充分的动用。中区西部“两三结合”分期分质工业性试验区就是采用的分质分压注聚管柱,实现同一口注入井不同性质的油层注入不同分子量的注聚参数,共实施18口井,实施分质分压注入后1个月就取得13口中心采出井含水下降1.1个百分点,平均单井日产油量上升0.4t的好效果。
  
  1、试验区基本概况:
  为进一步研究有效厚度小于1m、渗透率小于100×10-3μm2的薄差层和表外层注聚可行性和提高采收率的作用及效果,在中区西部密井网井区开展了“两三结合”分期分质工业性试验。
  试验区面积0.55km2,开采对象为萨Ⅰ-萨Ⅱ油层组中有效厚度小于1.0m、渗透率小于100×10-3μm2的薄差层和表外层,目的层地质储量83.296×104t,试验总井数60口(注入井24口,采出井36口),采用五点法面积井网,注采井距为100m左右。中心井13口,面积0.34km2,目的层地质储量43.973×104t。
  2、试验区油层发育特点
  根据试验区内59口井萨+葡Ⅱ组油层钻遇情况,平均单井钻遇砂岩厚度75.2m,有效厚度39.5m。河道砂较发育,萨+葡Ⅱ组单元内河道砂钻遇率平均17.7%,砂岩厚度24.2m,有效厚度19.8m,分别占总厚度的32%和50%;有效厚度≥1.0m的非河道砂钻遇率15.1%,砂岩厚度15.2m,有效厚度10.3m,分别占总厚度的20.2%和26.2%;有效厚度<1.0m的非河道砂及表外层,钻遇率为67.2%,砂岩厚度35.8m,有效厚度9.3m,分别占总厚度的47.6%,23.5%。
  从渗透率钻遇情况看,平均渗透率大于0.5μm2的油层砂岩厚度和有效厚度比例分别为24.0%和36.2%;小于0.3μm2的油层砂岩厚度和有效厚度比例分别为63.0%和46.5%,其中小于0.1μm2的油层砂岩和有效厚度比例分别为37.8%和17.1%。
  3、试验区分质分压油藏方案设计
  3.1注聚后层间矛盾仍然突出,非主体薄层纱及表外层动用比例不高
  注聚过程剖面测试油层吸水状况表明,主体薄层砂和表外层有一半以上未动用。特别是表外层注聚过程动用比例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剖面资料可以看出,三类油层层间差异仍较大,层间矛盾依然较突出,分析原因一是笼统注入条件下受表内好层干扰不吸水,二是注入参数以表内层为主进行设计,对于表外层不适合而不动用。为改善薄差层动用状况,改善注聚开发效果,对试验区注入井进行试配后下入分质分压管柱,对每一口井每一小层段依据油层性质进行个性化设计注入参数。
  3.2分质分压设计
  试验区单井分子量调整原则是: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油层发育特征及静态连通,结合油水井目前注聚参数下油层动用状况,以单井渗透率分布及注入井连通状况为基础,以油层与分子量匹配流动实验为依据,以油井多方向受效进一步改善采油井增油效果为前提,以节约聚合物干粉、改善注聚开发效果、验证差层注聚极限为目的,采取不同单井注入不同分子量、同一口井不同层段油层采取分质分压的注入方式来设计单井分子量,最大限度发挥聚合物在各类油层的作用,确保聚驱增油效果,完成极限注聚的试验研究目的。
  3.3注聚阶段分质分压单井具体方案设计
  单井注入参数设计,依据研究院室内岩心流动试验结果,不同层段同时参考井点渗透率与井区油层发育状况及目前注入参数下油层动用状况、压力空间来进行,按照每口单井每一层段平均渗透率对应流动试验时未发生堵塞的聚合物分子量及浓度作为目前调整的初期参数,再根据注入压力变化进行跟踪调整参数。具体做法如下:
  计算每口单井、每一层段砂岩厚度、有效厚度、平均渗透率值,结合每一口井每一小层所处区域油层平面注采连通状况及到注聚目前油层吸水动用状况,依据分子量与油层匹配的岩心流动试验选择分子量:
  平均渗透率小于10md的油层选择400万分子量聚合物(按照岩心流动试验应选择300万分子量,综合考虑平面连通状况最后确定为400万);平均渗透率介于10md-30md之间的油层,选择500-600万分子量聚合物;平均渗透率介于30md-75md的油层选择800万分子量聚合物;平均渗透率大于75md的油层选择1000万分子量聚合物。
  4、分质分压注入工艺及实施效果
  4.1分质分压管柱工艺特点
  分质分压管柱能够使分子量与油层的匹配关系更合理,通过高渗透油层使用压力调节器,在保证聚合物粘度降解率小于10%的前提下,注入高分子量聚合物。低渗透油层使用分子量调节器,采用机械方法对高分子量聚合物进行一定限度的降解,降低注入低渗透层的聚合物分子量。
  4.2实施分质分压注入试验区含水下降幅度加大
  中区西部“两三结合”分期分质工业性试验区自2007年12月下旬开始实施分质分压注入方式,18口井注入1000万分子量聚合物溶液,每一口井不同层段油层性质不同下入分子量剪切器,实现油层与注入参数匹配,目前距上覆岩压还有1.4MPa的压力空间,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注入参数,进一步改善三类油层注聚开发效果。到2008年1月底,月2007年12月对比,13口中心采出井含水下降1.1个百分点(含水不降是异常井),其中含水下降大于1.0个百分点的井占61.5%,平均单井日增油0.4t,目前含水仍呈进一步下降趋势。
  5、几点认识
  5.1三类油层注入层间矛盾仍然突出,需要采取分层,最佳方案采取分质注入方式;
  5.2分质分压注聚管柱能够满足三类油层注聚不同油层注入不同参数的油藏开发需要;
  5.3油层与参数匹配,三类油层注聚同样能够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推荐访问:油层 三类 工艺 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