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克反通货膨胀_从沃尔克的反通货膨胀看降低通货膨胀的权衡取舍

  摘要: 通货膨胀将对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决策者有责任抑制通货膨胀,然而菲利普斯曲线揭示了降低通货膨胀是以增加短期失业为代价的。文章通过分析上世纪八十年代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的反通货膨胀,对决策者降低通货膨胀所面临的权衡取舍以及如何使代价最小化进行探讨。
  Abstract: Inflation cause huge risks to national economy, and policymakers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curb inflation, which will cost the short-term increasing unemployment according to Philips Curve. By analyzing the policy against inflation from Paul Volcker, the chairman of the Federal Reserve in the 1980s, the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trade-offs for lower inflation and the way to make the cost minimization.
  关键词: 通货膨胀;失业;菲利普斯曲线;保罗·沃尔克
  Key words: inflation;unemployment;Philips Curve;Paul Volcker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170-02
  1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
  1958年,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ips)根据英国1861—1957年失业与名义工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负相关关系。1960年,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和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根据美国的经济数据同样得出了这种类似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Philips Curve)。他们认为低失业与高总需求正相关,而高总需求将带来物价上涨的压力,因此决策者面临着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权衡取舍,菲利普斯曲线为决策者提供了一个可能的选择菜单。
  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质是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使经济沿总供给曲线变动。由于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物价与产量为正相关,即通货膨胀与失业为负相关,决策者将面临二者之间的权衡取舍(图1)。而长期中,总产出取决于要素投入与技术水平,与物价无关,产量保持在自然率水平,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垂直的。据此,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爱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提出了自然率假说(natural-rate hypothesis),认为利用菲利普斯曲线以高通货膨胀来减少失业只是暂时的,失业最终将回归到自然失业率。因此,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向上,完全缺乏弹性(图2)。[1]
  由菲利普斯曲线可知,当决策者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时,短期将面临低通货膨胀与高失业的权衡取舍,而长期中失业将回归到自然失业率。然而现实中,决策者将面临更加复杂的情况:短期有多短?长期有多长?如何使代价最小化?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反通胀斗士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的反通货膨胀对决策者做出正确的权衡取舍有重要的启示。
  2 保罗·沃尔克的反通货膨胀
  由于1970年代受到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美国经济面临严重的滞涨。当沃尔克在1979年成为美联储主席之时,通货膨胀率已接近10%,1981年更是达到了13.5%的高点,通货膨胀成为了美国经济的头号问题。
  2.1 反通货膨胀的两种观点 为了降低通货膨胀,沃尔克将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如图3所示,经济将发生相应的变化:经济开始位于A点,具有自然失业率和较高的通货膨胀率;随着总需求的减少,经济沿菲利普斯曲线从A点移动到B点,具有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较高的失业率;随着物价的下降,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降低,总供给增加,菲利普斯曲线向左移动,经济由B点移动到C点,回归到自然失业率。
  对于紧缩性货币政策之下经济可能发生的这一变化过程,当时持有两派观点。一部分人认为经济从高通货膨胀的A点向低通货膨胀的C点移动时,是以经过高失业的B点为代价的,而这一过程将十分缓慢,强硬的反通货膨胀将带来严重的衰退。一些研究者用牺牲率(sacrifice ratio)来描述降低通货膨胀的代价,即通货膨胀率减少一个百分点的过程中每年产量损失的百分点数。根据历史数据进行估算,一般认为牺牲率为5,当时沃尔克所面临的是接近10%的通货膨胀率,若要将其降至温和水平4%,需要承担年产量损失30%的代价。即使将这一过程分摊在5年之中完成,也需要承担年产量6%的损失。这种反通货膨胀的代价显然是巨大的。
  另一派以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和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Sargent)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则提出了理性预期理论(rational expectations),他们认为人们能够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全部信息对未来进行理性预测,通货膨胀预期将迅速调整至实际水平。根据图3的分析,经济由B点移至C点的速度取决于人们调整其通货膨胀预期的速度。如果通货膨胀预期能够迅速调整至实际水平,经济通过B点的时间将非常短暂,高失业将迅速回归至自然失业率水平。在极端情况下,如果政府反通货膨胀的政策是完全可信的,人们的理性预期可以立刻达到实际水平,经济由A点移至C点的过程中甚至无需通过B点,牺牲率为0。
  2.2 沃尔克反通货膨胀的代价 在以上的两派观点中,一派用牺牲率来衡量反通货膨胀的代价,认为代价是沉重的;另一派则认为理性预期将减少这种代价,甚至根本没有代价。当然,真理往往是存在于极端情况之间的。

推荐访问:通货膨胀 权衡 取舍 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