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汉化现象简析及策略】 2018中国大学生人数

  摘要: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不同民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不同的语言模式。写作既是语言活动,也是思维活动。受母语影响,中国大学生在其英语作文中出现了诸多汉化现象。本文拟对此从英汉语言及思维文化差异方面作以简要分析,并探讨修正策略。
  关键词:思维模式 文化差异 英语写作 汉化现象
  
  引言
  
  在英语学习中,写作作为一个输出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许多学生经历了中学、大学6―8年的学习,仍无法写出一篇通顺地道的英语作文。他们写出的英文句子,从选词、语法上似乎没什么毛病,但读来总让人感觉很别扭。他们的文章中国人一看就懂,然而许多时候令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感到不解,即出现所谓汉化现象或中国式英语。其实,出现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写作是综合能力的运用,二语习得中学生不断地input、output期间难免受到母语的影响(mother-tongue interference)。母语对语言习得者的“正迁移”作用毋庸置疑,但同时也会产生“负迁移”。即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不相对应时,母语结构会顽固地迁移到目的语中,对学习者掌握目的语造成困难。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和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两者之间差异颇多。再加上中国学生自幼受汉语文化和思维的熏陶,其汉语的语言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已根深蒂固。而英语民族的思维、文化与之存在显著不同。因此,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难免出现汉化现象。
  本文拟从英汉语言及思维文化差异两方面对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出现的汉化现象作以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修正策略。
  
  一、语言文化差异在中国学生写作中的表现
  
  思维是语言的灵魂,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思维与修辞模式形成各种书面语言的不同风格。如不注意,就会在所学目的语中打下母语的烙印。
  
  1.用词方面
  (1)搭配偏误
  英语是在其历史发展中,不断接纳吸收各民族语言中的词,加上原有的表达某一意思的词,就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所以,在其使用时,与其搭配就有着严格的要求。而汉语词汇发展总的来说相对封闭,很多时候一个词即可满足交际需要。如汉语可以说“打开电视,打开信件,打开箱子,打开领结”,而英语只能说“turn on the TV,unfold the letter,open the box,loosen the tie”。如学生不了解英汉用词的不同之处,在行文时将英语单词、词组与汉语做等价交换,就会出现“when we open the TV,we can see everything”的句子。(实际上,open the TV只能看见芯片、线路之类的东西,怎么可能看见everything?)
  (2)介词使用频率较低
  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中多用动词。受此影响,在学生英语作文中,动词频频出现,使得文章汉语味较浓。而英语是静态的,特点之一是大量使用介词。英语中介词有50多个,在号称百万的英语词汇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然而介词基本上属核心词汇,使用频率极高,如使用得当,往往会起到凝练、传神的表达效果。如有些介词本身具有方向性和动态感,往往可以表示某一动作行为的进展状态或所及程度,事实上起到动词的作用。如:“我进去时,他正在看书,没有抬头看。”大多学生会写成“When I came in,he was reading a book and didn’t raise his head to have a look。”其实这句话还可写成“When I came in,he didn’t look up from his book。”两句对照,优劣自见。所以,掌握利用介词可使英文表达精练,地道,得体。
  
  2.结构方面
  英汉句法结构差异源于不同思维方式与文化形成的不同语言表达习惯。英语民族重理性、重形式,而汉语民族重悟性、重心理时空。这种思维差异表现在语言上为英语句子的形合(hypotaxis)和汉语句子的意合(parataxis)。
  (1)形式连接
  英语是分析型语言,主要用形合法,即句中词语或分句间多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从而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注重显性接应(overt cohesion),讲求结构完整。英语中连接手段数量大种类多,且使用频繁。如关系代词who,which等,关系副词where,when等,从属连词as,since等,并列连词and,or,but等。
  汉语属综合性的直观语言,多用意合法,即词语或分句间少用或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注重隐性连贯(covert cohesion),“以行统神”。如:“汗流浃背”即为先“汗流”后“浃背”;“玩物丧志”短语中“玩物”为因,“丧志”为果;“物极必反”中“物极”为条件“必反”为结果。
  受母语影响,中国学生写作时,往往不注意句间连接,给人以跳跃、不流畅感,有时甚至出现错句子。如学生作文中常出现此类句子:Many rivers are seriously polluted。There is no fish。There is no clean water。而英文可写作:Many rivers are so seriously polluted that there is no fish or clean water。几句合为一句,不仅结构紧凑,而且各动词之间关系也交代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2)人物主语和非人物主语的使用
  中国传统的哲学主体意识相当强。孔子“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都强调人的首要性。而英语民族重视客体意识,往往探求外部客观世界对人的影响。这种思维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是汉语习惯用表示人或有生命的词作句子的主语,且多用主动语态。而英语则有用非生物主语的倾向,注重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被动语态比较多。因此,中国学生经常会写出I cannot express my thankfulness in words,很少想到Words cannot express my thankfulness。而后者为英语的地道表达。中国学生说话喜欢从本身出发,爱用主观色彩较强的结构,如I think,I believe,we are sure等,而地道英语则更多使用It is thought,it can be argued等诸如此类的客观表达。
  (3)语序
  汉语无形态变化,没有英语中诸多的形式连接,很多情况下靠语序来表达各种语法关系。修饰语无论长短、结构繁简,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表现为逻辑思维的自然语序。如“一个充满智慧的人”。而很多情况下,英语通过其介词短语、分词短语、不定式结构、定语从句等将修饰语放在中心语后。如“一个充满智慧的人”此短语应为a man full of wisdom。
  在使用状语上,中国学生英语写作同样受到母语的影响。行为的标志如时间状语、地点状语等一般处于主语、谓语之间,或处于行动的主体之前,形成头重脚轻的语言习惯。如:昨晚南京路上一个骑着自行车上街买东西的30多岁男人出了车祸。而英语民族思维模式的线性序列是:行为的主体(主语)――主体的行为(谓语)――行为的客体(宾语)――行为的各种标志(状语),显示头轻脚重的语言习惯。如上句可翻译为:A man who was over 30 years old was involved in a car accident when he went shopping by bike last night。
  
  3.语篇方面
  (1)分段
  划分段落可使文章条理清楚,意思明确。英语essay的分段的原则是表达一个明确而又单一的思想内容。一般一个段落处理一个意思,其自然段大多数等同于意义段。汉语中,分段的原则多以作者的情感需要和认知角度而定。很多情况下,受汉语修辞的影响,“或可醒目,或可增加层次感”,一个意义段分成两个或多个自然段。结果主题和结论放在不同的段落里。或者,一个自然段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段,即在一个自然段中阐述多个中心思想。如To a Chinese,English is not so easy to learn。We do not live in an English-speaking county,so have no chance t be exposed t English。We learn a new word,but we seldom have opportunities t practice it in real life。Practice is most important。Practice makes perfect whether we learn to swim or to play piano。As we there are few opportunities I must find them in campus to practice my oral and written English。在第一句交代中国人学英语不容易之后,第二句第三句从环境和练习方面进行说明。但第四句引出了另一话题:练习的重要性。在第五句阐述完重要性之后,第六句又回到原来的主题。这充分体现了汉语语篇的思维模式。所以在论证过程中,应尽可能摆脱其影响,避免主题不鲜明,甚至跑题的现象发生。
  (2)段落的展开
  一般认为,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型的,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然后从各个角度加以论证,段落呈直线形发展。据王墨希、李津调查,按照Michael Hoey(1983)所确定的英语语篇的三种思维模式,即“问题――解决”型、“一般――特殊”型、“匹配――比较”型分类,中国学生最缺乏的是“一般――特殊”型,而占统治地位的是“问题――解决”型。他们写作往往从相关外围问题入手,语义顺着思想发展呈自然流动型,按螺旋式发展。有时便造成主题不突出,甚至偏离主题的情况。
  
  二、策略
  
  母语对二语写作造成干扰是二语习得过程中常见现象。对于具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大学生来说,为减少母语负迁移,减少汉化英语,可主要从几方面入手:
  1.增加语言输入。大学生英语作文留有明显汉语的痕迹,一个主要原因是英语阅读输入量不足。而阅读有助于培养语感和习得英语语篇的谋篇之方。“阅读是写作的先导”,要养成大量阅读和背诵英文篇章的习惯,达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目的。
  2.学习了解英美文化。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英语社会文化知识,培养对西方文化的敏感性,加强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避免按着自己的思想和经验去领会英语的文化内涵。
  3.培养提高学生用英语思维和写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英汉两种语言系统的对比研究,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发掘英汉两种语言词汇的语义差异、句法规则、篇章结构模式,修辞特征,从而自觉地摆脱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按照英语思维习惯去选词造句、布局谋篇。
  4.促进汉语在英文写作中的正迁移。研究表明,二语学习者在学习的初期阶段趋向于依赖于母语规则,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会越来越多地运用二语规则。在写作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两种语言对译训练。以此使学生加深对两种语言特点的了解,提高文化和语言差别的意识,促进汉语在英文写作中的正迁移。
  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在组词、造句、篇章结构诸方面都存在差异,而在母语环境中学习外语的过程始终存在母语思维的干扰。写好一篇英语作文,学生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而且还需要掌握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形成的不同思维模式和英语特有的篇章结构及语言的表达方式。惟有这样,才能提高语言驾驭能力,有效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写出行文地道的英语文章。
  
  参考文献:
  [1]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毛荣贵.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评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6.
  [3]王墨希,李津.中国学生英语语篇思维模式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59―64.
  [4]王文宇.母语思维与二语习得:回顾与思考[J].外语界,2004,(4):6―10.

推荐访问:汉化 中国大学生 英语写作 现象